第889章 逆毒


他那套看似完美的“囚笼”政策,在张合这种天马行空的、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面前,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他想困死对方,结果对方又是“啄木鸟”,又是“反向投毒”,在他的“囚笼”内外,来去自如,把他自己,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东京大本营,发来了措辞严厉的电报,质问他为何连方面军的“肠胃安全”都保证不了。

冈村宁次,在华北的第一次亮相,就以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最屈辱的方式,宣告了失败。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小看了那个名叫“张合”的对手。

而就在冈村宁次,焦头烂额地,处理着方面军的“内部卫生问题”时。

张合,已经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真正的“破壁”行动。

“时机,到了。”

太原指挥部,张合的手,在巨大的沙盘上,重重地一挥。

“命令,独立旅所有主力部队,结束‘深耕’和休整。从今天起,转入全线反攻!”

“命令周卫国,率领一团、二团,及‘铁流’装甲突击队,组成‘东路军’。目标:正太铁路!我要你,在一个星期之内,彻底切断这条连接山西和河北的经济大动脉!”

“命令楚云飞,率领三团、四团(原马占山部),及‘幽灵’狙击手部队,组成‘南路军’。目标:同蒲铁路南段!给我把长治、临汾一线的鬼子,彻底分割、包围!”

“命令李云龙,你的后勤部,就是我们的‘中路军’!我要你,组织根据地所有的民兵和百姓,对我们收复的地区,进行地毯式的‘反扫荡’。把鬼子挖的沟,给我填平了!把鬼子建的墙,给我推倒了!把鬼子抢走的粮食,给我一粒不剩地,全部抢回来!”

“这场反攻,代号——‘春雷’!”

“我要用一场真正的雷霆攻势,来告诉冈村宁次。他的‘囚笼’,在我们华夏人民的铁拳面前,不过是一堆土鸡瓦狗!”

命令下达,整个太行山根据地,如同一个被压抑了许久的火山,瞬间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数万名养精蓄锐已久的独立旅将士,如同猛虎下山,从太行山的各个隘口,猛扑而出,杀向了那片被“囚Git”笼罩的、沉寂已久的华北平原。

而此时的华北日军,正深陷在“腹泻危机”的泥潭之中,士气低落,指挥失灵。

他们那条看似坚固的“囚笼”防线,在独立旅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如同纸糊的一般,被瞬间撕得粉碎。

东线,周卫国的“铁流”部队,再次展现出了它无与伦比的突击能力。

他们沿着正太铁路,一路平推。日军在沿线设置的那些碉堡和据点,在坦克的炮口和重机枪的火舌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许多据点的伪军,在看到独立旅的坦克之后,甚至直接放弃了抵抗,打开大门,举起了白旗。

短短三天时间,从娘子关到石家庄,长达数百公里的正太铁路,就彻底陷入了瘫痪。

南线,楚云飞的指挥,则更像是一场艺术。

他将“幽灵”狙击手部队,化整为零,像撒豆子一样,撒遍了整个晋南山区。

这些神出鬼没的狙击手,如同战场上的死神,专门猎杀日军的指挥官、炮兵观察员和通讯兵。

日军的部队,被打得晕头转向,指挥系统彻底失灵,变成了一群无头的苍蝇。

紧接着,楚云飞再指挥主力部队,对这些陷入混乱的日军,进行分割、穿插、包围。

冈村宁次在晋南地区,仅剩的两个主力联队,被楚云飞用这种“点穴式”的打法,搞得首尾不能相顾,最终,被分割包围在了几个孤立的县城里,变成了瓮中之鳖。

而李云龙的“中路军”,更是声势浩大。

成千上万的百姓,拿着锄头、铁锹,跟着民兵和地方部队,走出了村庄。

他们高唱着战歌,以一种近乎狂欢的姿态,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沟推墙”运动。

那些曾经带给他们无尽恐惧和压迫的封锁沟,被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铲一铲地,重新填平。

那些曾经阻断他们与亲人联系的墙垒和碉堡,被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砖一块砖地,彻底推倒。

整个华北平原,都在这股不可阻挡的、人民战争的洪流面前,颤抖。

冈村宁次,站在北平司令部的窗边,面如死灰。

他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如同春雷滚滚般的炮声,听着参谋们一份接着一份的、关于防线被全线突破的报告。

他知道,自己,又输了。

而且,这一次,输得比多田骏更彻底,更无可挽回。

他那套引以为傲的、被大本营寄予厚望的“囚笼”政策,在绝对的实力和更高明的战略面前,被证明,一文不值。

他终于明白,他面对的,已经不再是那个他印象中,只能在山沟里打游击的“土八路”。

他面对的,是一支拥有了装甲部队、狙击手、和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的军队。

更可怕的是,这支军队的背后,站着的是数千万被彻底唤醒了的、不愿再做奴隶的人民。

“春雷”攻势,仅仅持续了十天。

冈村宁次的“囚笼”,就宣告了彻底的破产。

独立旅,不仅完全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还将根据地的范围,从山西一隅,向东,一直扩展到了河北平原的腹地;向南,则将整个晋南地区,都纳入了实际控制范围。

根据地的总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总人口,更是突破了千万大关。

独立旅,也因此,一跃成为了整个华北地区,实力最雄厚的力量。春雷”攻势的巨大胜利,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烦恼”。

指挥部里,几位核心领导人围坐在一起,面前的桌子上,没有庆祝的酒杯,只有一堆堆令人头疼的报告和数据。

“旅长,政委,咱们现在是家大业大,可这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后勤部长李云龙,这个一向乐观的胖子,此刻却愁眉苦脸,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

“根据初步统计,咱们新解放区的人口,超过了五百万。这五百多万张嘴,每天光是吃饭,就是个天文数字。咱们从鬼子和伪军仓库里缴获的粮食,虽然不少,但最多也只能支撑两个月。开春之后,青黄不接,要是不能及时解决粮食问题,是要出大乱子的!”

赵刚也点了点头,补充道:“问题不止是粮食。新解放区,大多是平原地区,长期被日伪统治,群众基础薄弱。我们派下去的工作队,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但要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基层政权,恢复生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这段时间里,如何维持稳定,防止敌特的破坏和反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周卫国则从军事角度提出了问题:“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了。从太行山到河北平-原,东西跨度超过五百里。兵力被严重分散,到处都是漏洞。冈村宁次虽然元气大伤,但他手里还有十几个师团的主力。一旦他缓过劲来,对我们任何一个点进行反扑,我们都很难及时支援。”

胜利,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广阔的疆域和巨大的声望,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潜在的危机。

如何消化这片巨大的胜利果实,将这片新生的、但却脆弱的根据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稳固的后方,成了摆在张合面前,比打一场胜仗,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张合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手指在地图上那片新染红的区域上,缓缓地划过。

“大家说的都对。”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很沉稳,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我们现在,就像一个一夜之间,继承了一大片良田的穷小子。田是好田,但我们手里,既没有足够的种子,也没有足够的耕牛。如果经营不好,这片良田,不仅不会带来丰收,反而会变成一片拖垮我们的荒地。”

“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必须立刻进行调整。”

“我宣布,启动‘筑巢引凤’计划。”

“筑巢引凤?”众人又一次听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

“对。”张合点头,“‘巢’,就是我们根据地的基础建设和内部环境。‘凤’,就是我们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物资和技术。”

“第一,关于粮食问题。”他看向李云龙,“两个办法。一,‘开源’。立刻组织部队和百姓,进行大规模的春耕生产,这一点不用我多说。我要说的,是第二点,‘引流’。”

“冈村宁次的‘囚笼’虽然破了,但他在平原上建立的那些商业网络和运输渠道,还在。我要你,立刻成立一个‘根据地贸易总公司’。我们要主动和那些敌占区的、愿意和我们做生意的华夏商人联系。我们有什么?我们有山里的药材、皮毛、煤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粮食、布匹、药品。”

“用我们有的,去换我们没有的。用商业的手段,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只要价钱公道,我相信,有的是商人,愿意冒着风险,把粮食卖给我们。”

“第二,关于政权稳固。”他看向赵刚,“我们人手不够,那就发动群众。在新解放区,立刻开展‘减租减息’和‘清算汉奸财产’的运动。把从汉奸恶霸手里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分给最贫苦的农民。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要让老百姓自己看清楚。”

“同时,开办‘基层干部速成学校’。从那些在运动中表现积极的农民和青年里,选拔人才,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成为我们自己村的村长,自己乡的乡长。把政权,真正地,交到人民自己手里。”

“第三,关于军事防御。”他看向周卫国和楚云飞,“我们的主力部队,不能再分散驻守了。必须立刻收缩,进行集中的、高强度的整训。特别是‘铁流’和‘幽灵’,要扩编,要加强。”

“平原地区的防御,交给谁?”张合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交给我们的‘朋友’。”

“命令敌工部,立刻和那些已经被我们策反、或者正在摇摆的伪军部队联系。告诉他们,现在,是他们弃暗投明、将功赎罪的最好机会。我们可以保留他们的番号,甚至给他们提供武器弹药。他们的任务,就是替我们,守住那些二线、三线的城镇和交通线,成为我们和冈村宁次之间的‘缓冲带’。”

“冈村宁次想打我们,就得先打他自己的‘皇协军’。我倒要看看,他这出戏,怎么唱下去。”

张合的“筑巢引凤”计划,环环相扣,招招都打在了问题的要害上。

它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思维,而是将经济、民生、统战等所有手段,都融为一体的、更高层次的战略布局。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守住这片土地。

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能够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并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张合的“筑巢引凤”计划,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在广阔的根据地里,高速运转起来。

李云龙的“贸易总公司”,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他派出的商队,伪装成普通的行商,带着根据地里的山货和煤炭,通过各种秘密渠道,进入了北平、天津、保定等大城市。

起初,那些敌占区的商人们,还心存疑虑,不敢和他们交易。

但当李云龙,开出了一个谁也无法拒绝的条件——所有交易,可以用日伪发行的“中储券”,也可以用黄金白银,甚至可以用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质量上乘的肥皂、火柴等紧俏工业品进行“以物易物”时。

商人们的顾虑,瞬间就被巨大的利润所取代。


  (https://www.24kkxs.cc/book/712/712502/43972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