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116章 《自然》期刊,科学史上的趣闻?

第116章 《自然》期刊,科学史上的趣闻?


“情况怎么样?刚才我听里面说检测到了电阻下降?”

    “91K吗?能确定了吗?”

    “快说,到底怎么样?是不是能确认了!”

    薛坤刚从检测室走出来,就被朱炳坤和陈帅追着问,他们都想听到确定的答案。

    张明浩也看向了薛坤,想听听详细情况。

    薛坤不急不慢脱下了手套,又脱下了工作服,一句话还都没说,但是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的嘴角根本绷不住笑,脸色涨得通红。

    等洗了洗手以后,他走向了张明浩,双手用力按在桌子上,深吸一口气,再也绷不住激动开口道,“你是没错!”

    “你是对的——!”

    “高温超导,非常明确的高温超导。”

    “在91k的位置电阻明显下降,我预估临界转变温度在87k到90k之间!”

    他说完补充了一句,“明天再进行详细测定……”

    在全部说完以后,薛坤轻呼一口气,也忍不住用力绷紧了胳膊,不断举拳挥了起来。

    张明浩握紧拳头,狠狠的砸了一下桌子,发出‘嘭’的一声响。

    他同样很激动。

    理论研究以及计算的推导都是正确的,材料的制备过程也是正确的。

    这是能确定的。

    但依旧不能确定材料是否具备高温超导特性,就像张氏现象的复刻一样,《正确感知》是有局限性的,应用的理论研究、分析计算都没有问题,但不能在没有实验检测的情况下,直接判断一种材料的特性。

    所以制备出的材料是否具有高温超导特性,还是要看检测结果。

    现在确定下来了。

    他所研究的理论、现象的底层机制关联没有漏洞,确实是完善的。

    朱炳坤和陈帅也非常激动,两个人兴奋的抱在了一起,陈帅高兴的喊道,“九成,变成十成了!”

    “这太行了!”

    “铝基高温超导,意义重大,甚至颠覆了高温超导的常规认知。”

    朱炳坤则说道,“有不少人知道我们的研究,他们都说铝基高温超导根本不可能。”

    “这一下看他们怎么说!”

    他说着看向张明浩,眼神里也满是赞叹和惊奇。

    他想得更多一些。

    铝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实现了铝基高温超导从0到1的突破。

    这只是一方面。

    其背后的意义更加重大,张明浩可是计算出了分子式,然后拿着分子式去制备对应的材料,再反过来做特性检测。

    另外,他可是只计算了一个分子式,制备了一种材料。

    深入想一想,就知道有多么不可思议,研究已经到了以理论指导材料制备的程度,绝对是高温超导,甚至是超导领域跨越性的进展。

    再深一步……

    他们的研究基础是张氏现象和高温超导存在关联。

    现在验证了一种铝基高温超导材料,岂不是证明张氏现象和高温超导确实存在关联。

    这和以往的研究不同,张氏现象的发现以及流动持续性,再包括多层锡烯薄膜的稳定生长,都是实验性的研究。

    现在则是研究理论机制,反过来指导材料制造,研究的深度无疑大大增加了,而且其意义更加重大。

    方慧敏也从检测室走出来,她浑身绷着劲,出来就朝着张明浩兴奋的喊道,“厉害!牛!”

    “张明浩,以后叫你张大神好了,简直神了!”

    “铝基高温超导,想都不敢想,说实话,我在做检测之前根本就没抱希望……”

    “结果还真是,开创性的……”

    朱炳坤、陈帅以及薛坤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

    他们和方慧敏的感受都一样,在检测之前,根本就没有报什么希望。

    所以,为结果激动的同时,也都感到满心惊奇。

    ……

    在一番激动过后,几人重新平静下来。

    看看时间,他们干脆住在了实验室里。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薛坤就又去了检测室,他切了一小块材料下来去实验室做性质测定。

    方慧敏也来的很早,她去看了一下薛坤那边的工作,随后就一头扎进了检测室。

    接下来是朱炳坤,他也和薛坤一起做起了实验。

    到了八点多,已经有很多人来了。

    其他人也都很快知道了消息,包括何辉、周建勇,感觉惊奇与激动的同时,都纷纷加入到测定工作中。

    理论研究办公室。

    杜伟、赵林薇以及刘磊也知道了消息。

    赵林薇刚一来到实验室,就听到何辉面对激动的说起要去做检测。

    她一问之下就知道了消息。

    实验室的重大研究进展不会在没有确认前随意说出去,但对于项目组的研究员,当然不存在保密问题。

    杜伟听说以后非常惊奇,“竟然是真的?那个分子式?”

    “我就说是真的!”

    刘磊狠狠的一回胳膊,满脸喜悦道,“组长拿出来的时候,我就相信,为什么?”

    “我们的组长是谁?”

    “那可是天才博士生,全网都认识的天才人物!”

    杜伟捂了捂鼻子,他听到刘磊叫‘组长’就感觉很别扭,因为他也是组长,只不过现在已经沦为‘杜组长’。

    赵林薇则说道,“我听何辉说,昨天晚上他们就测到了电阻明确下降。”

    “现在是做详细测定,应该是已经确定了的。”

    “不过,别到处说,消息暂时不要传出去。”

    “当然。”

    “肯定不说!”

    杜伟说完咽了咽口水,他心里也非常激动,但更多的是不可置信。

    从来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一直到现在,他就是顺着张明浩说的方向,做数据分析、理论研究。

    整个过程中,他对于理论基础,也就是张氏现象和高温超导的底层机制存在关联,一直是存在怀疑的。

    后来有了明确方向,连续做了实验,更甚至在数据支持下推导出一个分子式……

    他不能理解。

    “竟然是真的?”杜伟感觉自己的认知都被颠覆了。

    他再看向赵林薇和刘磊,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和他们学习,脑子里也不需要思考太多。

    “以后和他们一样,张明浩怎么说就怎么做。”

    “工作轻松,成果显著!”

    他轻呼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踊跃出一股激动的情绪,因为研究本身和理论组的工作直接相关。

    铝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那是张明浩依托理论研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的结果,后续肯定还可以做计算分析,还可以继续完善理论。

    杜伟想想,顿时工作动力十足。

    “研究方向是真的!是对的!前景太广阔了……”

    “不止是铝基高温超导,后续还能挖掘更深层地的理论机制……”

    ……

    后排实验楼,一个大型实验间。

    朱炳坤、陈帅以及张明浩都在,还有周建勇、何辉等人,他们都看着一侧薛坤、方慧敏的讨论。

    薛坤和方慧敏正在对接检测和实验数据。

    等了一小会儿,方慧敏拿了一张报告单,认真说了起来,“已经很明确了。”

    “钡铝氧材料的临界温度在89k到90k之间,在接近90k时,电阻会大幅下降。”

    “材料的性态并不稳定,没有检测到电阻零值,应该是和块状材料原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有关。”

    “不过我们检测到了好几个点位,出现极为微弱的电阻值,已经能明确其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其他的特性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

    方慧敏说着把表单放在了桌上。

    朱炳坤拿起看了一下。

    薛坤则是继续道,“现在的测定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要进一步的测定就要等待制备薄层材料。”

    “我联系了南华科技大学的杨春雨教授,让他的团队制造薄层材料。”

    “我和他沟通了,需要两个月以上……”

    “不过没关系,薄层材料只是为了做后续研究。”

    朱炳坤也确定道,“最重要的还是高温超导特性,只要确定了这一点,其他都是附带的,慢慢做检测就可以。”

    “现在已经有了基础的测定数据,也可以准备先做个总结了。”

    “可以先发个论文,成果上报不着急。”

    朱炳坤说着都有些迫不及待,他很清楚学术圈传出的‘小道消息’。

    凝聚态物理圈里,好多人把铝基高温超导材料当成冷笑话来看,也几乎没有人看好他们的方向。

    现在有了成果,看他们还怎么说!

    在做完了总结以后,所有人都看向了张明浩。

    现在的研究是以实验来探索理论机制,张明浩又以理论机制的研究推导出了一种铝基高温超导材料。

    下一步呢?

    张明浩点头站了出来,说道,“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理论、验证理论。”

    “我和理论组会继续以原来的基础做分析,可能还会计算分析出其他的分子式,也可以制备试一下……”

    “但也不一定正确,因为理论还不完善。”

    其他人都听的有些发懵,还能计算出其他分子式?

    常规来看,能计算出一个,肯定能计算出第二个,但是吧……

    这可是高温超导材料!

    每一个材料的发现都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了,比不上第一个也不会太差。

    如果能连续计算出来,某种程度上,破解了高温超导的理论机制?

    最少铝基高温材料上是这样……

    他们都不敢深入想了。

    张明浩则是继续道,“实验方面,我们要继续测定材料数据,要继续之前的实验,包括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薄层测定。”

    “更多的数据能帮助完善理论框架!”

    “主要工作就是这些吧。”

    张明浩也没有说太多,他还带入不了领导的角色,都是需要什么数据就来说一下。

    具体实验工作,还是交给朱炳坤、薛坤来主持吧。

    ……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上下都干劲十足。

    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

    成果总结则是交给了陈帅来负责,他是写成果报告、实验室论文的专家。

    这一次的研究非常重要,但论文比之前都要简单的多,因为就只是材料特性说明,并不包含理论机制以及实验工作。

    陈帅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论文。

    在商议一番后,他们最终选择投稿给《自然》杂志。

    按照朱炳坤的说法,“几年前,国内研究的镍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的论文,也是投给《自然》杂志。”

    “而且我们还没有投过CNS,都是PRL,或者《中国物理快报》。”

    “这次也试一下,反正发表也不着急。”

    朱炳坤说发表不着急,是因为研究还在继续。

    现在的成果是个‘小阶段研究’,只是张明浩分析计算出来的,后续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分析计算。

    《自然》杂志审稿时间为1到3个月,审稿和发表速度也不慢。

    如果想要快速发表,也只能投到《中国物理快报》,国际影响力就差了很多。

    不过朱炳坤以及其他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应用电磁实验室以及张明浩个人的影响力已经截然不同了。

    之前应用电磁学实验室有什么重大成果,都先要给上级部门进行成果申报,等验收组来进行成果验收。

    比如,张氏现象的发现。

    一项新物理的发现,当然是非常重大的成果,却根本不是市一级的实验室能支撑的。

    如果没有国家或大型机构背书,投个国内顶刊都可能会被直接拒稿。

    现在就不一样了。

    在完成了几项重大研究之后,江州大学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以及张明浩的名字,已经传遍了国际学术界。

    当有了名气以后,投稿顶刊的待遇会很不一样。

    清晨。

    伦敦,克里南街,《自然》编辑部大楼,三层,物理科学编辑部。

    鲁伯特-沃斯是物理科学编辑部的老编辑了。

    他博士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后来从事天文物理的研究,工作几年以后,他发现自己不喜欢科研工作,就离职应聘到了《自然》期刊担任一名物理科学的审稿编辑。

    有个科研工作的经历,鲁伯特-沃斯担任物理科学审稿编辑如鱼得水。

    他也很享受这份工作。

    在来到办公室以后,鲁伯特先是冲了杯咖啡,然后慢悠悠的走到了工位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物理科学编辑部的审稿并不是一份一份稿件的看,而是可以优先找到那些想看的内容,不想看的先放在一边。

    鲁伯特扫了扫稿件的标题,连续几天都没什么意思,内容不新颖、没有创新性,肯定不符合《自然》杂志的录用标准。

    再往下拉的时候,看到了一篇名为《一种铝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与表征》的稿件。

    鲁伯特盯着稿件标题看了又看,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

    “铝基高温超导?”他忍不住笑了出来,操作着就要直接拒稿。

    他的动作还是停了一下,点进去扫了一眼作者名单——张明浩、薛坤、朱炳坤、杜伟、陈帅、赵林薇、刘磊……

    就像很多实验研究一样,上面有一大堆的名字,应该是个科研机构的项目团队。

    科研机构写的是,东大江州大学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张明浩?江州大学?好像是从哪里听过?”

    鲁伯特感觉有些不对劲。

    他愣愣的想了好半天,猛的反应过来,“张明浩!江州大学!ZXZ现象!”

    话音一落,噌的一下站了起来。

    在不远处同事诧异的目光下,鲁伯特径直走进了主编办公室,进门就直接喊道,“阿拉斯泰尔,一个大研究,快看看!”

    阿拉斯泰尔-芬奇,是《自然》期刊物理科学编辑部的主编,他也才刚进了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做什么。

    当见到鲁伯特的样子,他顿时好奇的问了句,“什么大研究?这么着急!”

    “你想都想不到,铝基高温超导材料!”

    阿拉斯泰尔听的一愣,顿时问道,“铝基?高温超导?”

    “鲁伯特,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我也很难相信!”

    鲁伯特认真道,“我看到标题,差点就直接拒稿了,但投稿的是东大江州大学的张明浩。”

    “你应该知道吧?”

    “张明浩?”

    阿拉斯泰尔马上反应过来,要说之前,他只知道ZXZ现象,听到‘张明浩’也不知道具体是谁。

    去年发生了一件事,佛罗里达大学许丘建发表的论文,分析内容所阐述的‘流动瞬时性’被快速推翻。

    这也就代表,《自然》期刊发表了一篇错误的论文,而且是出自物理科学编辑部。

    阿拉斯泰尔会对此印象深刻,他记住了张明浩的名字,再找到投稿论文后,他立刻快速看了起来。

    论文内容并不长,就只有两页半而已。

    阿拉斯泰尔整体浏览了一下,知道了大致内容,就和标题一样,说的是发现了一种铝基高温超导材料,临界转变温度为89K。

    这绝对是开创性的发现,因为铝元素被公认不适合超导,新发现还是高温超导材料,会颠覆很多超导领域的认知,对于超导的研究也一定会产生推动作用。

    鲁伯特-沃斯问道,“要送评审吗?这方面的专家有很多,剑桥大学的……”

    “不!”

    阿拉斯泰尔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转到评审,你觉得他们会给什么点评?也许直接就驳回了。”

    “当然,也有可能会专门制备材料去验证,但需要多久呢?这是不确定的。”

    “不需要那么麻烦,这种研究能投稿上来,应该是已经确定了,直接排到下一期发表就可以了。”

    鲁伯特-沃斯直接愣住了,他确定般问道,“不用审稿吗?如果又是错的呢,上次佛罗里达大学……”

    阿拉斯泰尔再次打断他的话,说道,“我当然知道你要说什么,那个稿件没有同行评审吗?”

    “有的,通过了,而且评价很高,还是诺贝尔得主,所以我们才发表了。”

    “结果是错的……”

    鲁伯特继续追问,“如果又是错的呢?”

    “我希望是错的。”

    阿拉斯泰尔哈哈一笑,“鲁伯特,你要知道,投稿的是张明浩!”

    “他发现了ZXZ,又拓展研究确定了ZXZ的持续流动性,这个成果的影响力极大。”

    “另外,上次还有报道说他研制出了多层锡烯薄膜材料,实现常温100%导电,当然,那种材料很昂贵,不具普及性,但依旧非常了不起。”

    “我的意思是说,也许今年他就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然也可能是明年、后年,但即便推迟10年,他依旧是过去50年里,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如果是今年,他会创造诺贝尔奖的历史,打破最小年龄纪录。”

    “今年他还发布了一篇错误的论文,在《自然》期刊……”

    “我想,这一定会成为科学史上的趣闻,也许我们的名字都会被列入其中。”

    “到时候,会有记录,阿拉斯泰尔和鲁伯特是张明浩的粉丝,他们甚至都没看稿件,就直接给予了通过……”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257/111110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