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为防饥荒多造田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在那个没有机械,没有电器,汽车飞机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年代,人多力量大被充分证明。但人民的道德水准却很高。吴灵举当队长,他从不把队里的东西,哪怕是一根稻草往家里拿,他的做法,有时会使媳妇月月真的成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大家上了小学以后,三巧出生了。这一个月可把吴灵举忙坏了。队里的事,风急火燎;家里的事火燎风急,哪一头都不能耽误。白天带大家收水稻,他总是背着拌桶,(过去收水稻的专用工具那是长八尺,宽五尺,后面插着档席,少说也有二百斤重)打谷子时,四个男人把女社员用镰刀割下的谷把子,用力地在拌桶里一人一下,很有节奏地摔打,谷粒便在人力的摔与撞之中被冲撞而摔落在那桶里,打够一担谷子,担的人再把谷粒装在箩篼中担回院场里晾晒。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那个年代是千真万确的,不是现在的收割机一扫而过,谷粒就装进了袋子里。收获的谷子,要由仓库保管带几个年纪大的社员负责晒干扬净,保证不受雨淋受潮,不会因水汽没干而受潮发霉。吴灵举除了干这些活,还要操心生产队里许许多多的事,哪一样都不能马虎,他的亲身经历警告他:吃饭的口粮那是容不得半点差错的,这影响着队上几十口人,从现在到明年夏收之前七八个月的生计。没粮食大家都会饿肚子,但给国家上交的公购粮是一颗也不能少的。等收完这一天谷子,挑到公库院场晾开后,他才急急忙忙往家赶,媳妇坐月子,正在眼巴巴地盼着他回来。吴灵举回家首先烧开锅,给月月打了四个荷包蛋,端到了床前。
他总安慰月月:“让你饿了这么久,都怪我为了打谷子的事把你给忘了。”
“别老惦记我,快去学校接大巧,她还没有回来呢。”
“噢,把我们大巧给忘了,马上去。”
吴灵举走了,月月望着他消失的身影,深深地感慨道:她难,他也难,为啥都这么难啊?什么时候才轻松点?好过一点?她想起她的老妈,她怎么不来看我呀?
吴灵举到了学校,大巧和几个小学生在操场玩跳跳绳,这是那些年的流行玩法。小孩子们只要有得玩,会把其他什么都抛脑后,什么该回家了,该吃饭了。吴灵举看着她们嬉闹的身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童年,哪有什么童年?经常饿的上树掏鸟蛋,下水抓黄鳝,再把它们用火烧烤出来,再狼吞虎咽。吴灵举拉着大巧在回家的路上问她:“老师今天教了什么课?”
“老师今天教的是啊、喔、鹅,还有”她歪着她的小脑袋:“东方红,太阳升……”童声稚气的声音让她高兴地唱了起来。
回家做好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浆水米饭,吃饭中大巧妈问大巧:“你现在会写数字吗?”
“那不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吗?”
“这你都会了?我们大巧比妈妈强多了。”
黄月月高兴得眼中都有了泪花,自己都快三十岁了才学会认字,才认清一分贰分伍分一角一元拾元这些数字,会写的字不超过200个,要是写封信恐怕得咬三天牙才能凑合出一篇七歪八斜的草棍字。当年孙喜说得的确有道理:以后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不上学没文化那怎么能行?大巧要上学,二巧三巧都要上学,都要学会读写,都要到城里上中学。
自从褒惠渠开通以后,沿渠两边的村落看到了褒惠渠的水给他们带来了看得到的巨大收益,便纷纷要求公社将渠下的支渠加长延伸到各个村庄。当初是每村每个队都参加参与了褒惠渠地公益修通,县上充分尊重了各公社的要求。
经过专业的水平测绘,把能通水的乡村,要全部修通支渠,灌水成田,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的增收。吴灵举在大队会上听了刘支书宣讲传达后,明白了自己肩上又有了一个新的重任:今冬明春要带村上的社员不能冬闲,要冬忙,要修地造田,争取把能通上水的土地全都造成水田。只有水田才能增收增产。水田里才能长出足够大家分得到的稻谷,有了谷子,才有大米。有了水田可以种两季,冬种小麦有白面,夏种水稻有大米。否则只是空谈,社员大会上,大家被这笔账算得心服口服:每造一亩水田可多收三百斤稻谷两百斤小麦,也就是造一亩水田就可保证一家人一年内有饭吃,不会饿肚子!我们队上有五百亩面积,现有水田80亩,我们今年冬天造100亩水田,有褒惠渠的水,就可以让我们不怕天荒,不怕地旱!社员们纷纷赞同,能让人吃饱肚子的事谁愿落后?在那个肩扛手提的年代,造田修地可不是一个简单事。大家都知道陈永贵这个人,他是一个农民,凭着一腔热血,带着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农民,硬是在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大寨,干出了人间奇迹,粮食产量过纲要,家家住上新屋窑。其实这一切都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才行!支部书记刘三才自己就是一个要过饭的放牛娃出身,他深知人间的苦难首先是由没饭吃造成的(我们以后会讲到有饭吃又造成的另一种灾难)。一个人没有这样的经历,断不会有为生存去开拓他的智慧,发掘他的大脑。他看准吴灵举有一颗赤诚的心,有一腔为众人服务的热情,更重要他有一种向上的,要改变自己及家庭面貌的精神,否则他不会从公鸡岭山上搬到汉中五里铺来。而且在那个年代,喂几头猪就已了不起,搬来一年就修了三间新草房,三个孩子两个大人,这是何等的负担,他竟然没有一丝被生活重负压弯的气质。他很欣赏这个坚毅的男人,让他表现成一个大家看得见,信得着的榜样。刘三才时常到吴灵举队上来关心他有什么难处,只要吴灵举一说出来,他就马不停蹄,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有上级党组织支持,社员会上修田造地的建设,又被刘三才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番,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其实吴灵举经过这两年的劳作,已经对村里地形地貌在心中十分清晰,他决定要大家先把野鹤湾那边的十数亩低洼不平的地块先改成依地势而成的水田,而不是像人们猜想的那样:修成平原一样的大块平展展地水田,而是根据地形地貌,能大则大,能小则小,把每一块地,根据地势填平,在地边筑上田埂,能引水,能排水即可。先决条件是有进水沟还要有排水沟才行。一条进水沟在高处,一条排水沟在低处,这样可以省很多劳力人工,而且成效快。人们只有看到了成效,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干劲。吴灵举就是用这种眼光、智慧、体力,能力,带领大家把褒惠渠地水变成了村上每户人家的来钱水。
三个月过去了,吴灵举带全队社员用镢头挖,肩头担,把野鹤湾修建了28亩水田,又在拜水口下修建了十几亩水田,初战告捷。刘三才对这些成绩尤为看重,上报给公社党委,公社觉得值得推广,便在野鹤湾召开了一次全公社的现场观摩会。各大队的领导们看了都觉得这个吴灵举真是个神人,他怎么能做出这么大的成果?在现场上来了一位连吴灵举都想不到的人。孙喜以他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的成绩,出色完成多项上级交付的重要工作任务,上一月被任农工局副局长,今天到外面检查兴修水利的成果落实,听到现在正在野鹤湾开修田造地现场观摩会,就跟随路上的人来到现场,以他在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对这些因地制宜垦田造田的做法大加赞赏,问这是谁发明的?这时吴灵举站到了他面前。
“是你?”
“几年不见,你……”
随行人员立即介绍:“这是新上任的孙局长去褒河检查水利工作路过这里。”
刘三才和公社领导一见吴灵举和新的局长都认识,这还了得!立即上前请局长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局长很谦虚,说是路过顺便看看,没什么意见,你们按程序继续。
大家看完样板田的现场观摩,都觉得这办法适合汉中盆地这地势地貌,兴修水利不能强行要求小田变大田,更不能把地挖平,把沟填满,这才叫兴修水利。改造农田根据实际:水有多高田才能有多高,水田要据地势打造,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能凭想象造田。孙局长看了样板田后和公社书记及刘三才交换了一下意见,认为公社把大队的这个典型做法要认真向全灌区推广,这是一种结合实际的,符合实际的智慧做法,既让褒惠渠的水发挥了最大使用价值,又让渠水所到之处,人民群众享受到极大地恩惠,这是***领导下的***给大家带来的千秋功业,利用吴灵举这个典型事例,向我们的土地和大自然夺取更多的粮食。孙喜告诉吴灵举,今天还有许多事情,以后一定来看你。孙局长走了。公社书记、大队刘支书当即决定,公社派专人来把样板田的事迹做典型事例宣传,号召大家解放思想,让每一个村都变成处处有水田,到处稻花香。让我们的汉中县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鱼米之乡,截至今天,这个千年梦想已经实现。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86/111110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