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又一难道
一九六二年夏天,在中国天汉大地上为生活与孩子的事困扰的吴灵举陷入深深的沉思之时,有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子,也站在千里之外的田边,面对着稻田中的秧苗,用他那深邃地目光细细地打量着这一株株稻禾,他多么希望这些稻禾能长出更多地稻穗,结出更多地稻粒。那么的话,那就不会人们没饭吃,因没饭吃而出现忍饥挨饿的人。这个念头久久地在他的思绪中徘徊。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天空火辣辣的太阳。突然稻禾中有一株高出其他秧苗地稻禾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株稻禾高出其他稻禾半尺,叶子比其他秧苗深绿,而且分枝较多,不像其他秧苗那样:一棵秧苗只长单独一棵秧苗。男子被这种特殊现象吸引了。他索性坐在离这株秧苗最近的田埂上,他不管田埂上的湿泥土,也不管头顶上的刺肤光芒。他坐在田埂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看着。他的思绪也随着这株稻禾进行了前生后世的推测、推理、联想、分析,他拿出小本子,记下了这株稻禾的高度,颜色,分枝的根数。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这男子没有起身,他总觉得这株稻禾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使他不愿意离去。千百年来的种植方法都是一粒稻谷一个芽,育成秧后插到田里也只长一个稻穗,但这棵稻禾怎么有五六个分枝,他觉得不可思议。他索性放下笔和本子,挽起袖子赤脚下了田,当他反复看清楚这棵稻禾是真的是从主稻禾根上分生出了五六枝小苗时,他惊奇地忘乎所以。他用双手伸入泥水中,探寻到这棵稻禾地根系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有点像稗草一样,根系发达,分枝旺盛。但稗草是谷子的天敌,是必须连根拔除的杂草。但这稻禾是真正的稻禾,不是稗草,也不是其他杂草,那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一棵秧苗会分长出这么多小苗呢?他终于上了田埂,装上本子和笔,提着自己的鞋,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与思考离开稻田。
回到办公室的男子,把他想到的,看到的,推测到一股脑地记在了笔记本上。自有这个发现后,他又在其他秧田里发现了类似的几株高出其他秧苗的异常稻禾,他很兴奋。这种看似平常的异类稻禾,在大块的稻田中,仅有为数不多地几株,这种植物中的异类,是怎么导致生成的?有没有人类可利用价值?他在植物中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开始从书本中探寻,但通过长时间浏览有关文献、资料,他没寻到理想的答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般是一年一次,他把上次看到的高出其他稻禾的稻穗单独留存下来,第二年春季进行了播种试验,但试验失败了。这种稻谷秋收后并没有原来的母本那么好。这一下他又懵了。难道我的眼睛看错了?推理不合实际,但这一次的失败,让他在对比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秘密:相同植物的授粉,靠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用人工授粉说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把他的想法和同事们,领导们交流后得到了支持。第二次试验,也就到第三年了。反复地试种,试验,并没有试种成功,它屡败屡战的信念却使他信心倍增。所有的成功,都是无数次失败的阶梯一步一步累积上去的,他坚信自己在找到正确的方法之前,自己必须熬过这些艰辛,挫折和数不清地困难。
转眼十年过去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无数次的探寻,无数次执着的艰难跋涉,被人指责,被人嘲讽,被人冲击,连试验出的种子都不见了,他硬是冒着风险把捡到的几粒谷种保留下来,悄悄地试,不动声色地试验组合,找出了雄花不受孕原因,把鹤立鸡群的稻株用人工授粉与其他品种杂交。这研究的艰难何其艰辛!
七十年代初,杂交水稻和他的主人袁隆平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他的成就得到国家发明大奖,世界各国相邀聘请。一个历经千辛万苦的种子诞生,他使得中国人民从此再也不会没饭吃。但这个杂交水稻的推广却同发明它一样并不容易,吴灵举用他的亲身种植给以证明。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86/111110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