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87章
杨沐之收藏虽丰,但能与此杯相提并论的,唯有那件价值三亿的天青釉汝窑洗。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见深钟爱之物。
成化元年正值鸡年,寓意吉祥。
而杯的背后,更藏着朱见深与万贵妃的一段深情。
朱见深两岁时,被父亲托付给十七岁的万贞儿——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照顾。
深宫重重,岁月幽暗。
万贞儿四岁入宫,原为恭奉孝孙皇后的宫女,十七岁被派至东宫侍奉年仅两岁的小皇子。
他是她生命中的全部,她以纤细之躯,为他撑起一片天。
她于他,亦母亦妻。
朱见深十八岁登基,立即册封万贞儿为万贵妃。
此封号,至死不渝……
……
“哎——”
程蝶衣长叹一声:“鸡缸杯虽好,如今却比不上一只烧鸡来得实在。”
杨沐之笑问:“程兄说笑了,我若真拿烧鸡与你换,你肯换吗?”
“换!”
程蝶衣斩钉截铁。
用烧鸡换鸡缸杯,本是句玩笑。
他敢这么说,一是料定杨沐之拿不出烧鸡,二是心头感慨:一生积蓄换来的珍宝,如今竟抵不上一顿饱饭。
“那就换吧!”
杨沐之一伸手,竟从怀中掏出一只热气腾腾、金黄诱人的烧鸡。
尼玛!!!
程蝶衣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你怀里怎么什么东西都有,红薯、窝头,还有烧鸡。
咕咚~~~
程蝶衣使劲咽了一下口水,喉咙上下滚动。
饿了整整两天,突然看见烧鸡,那种感觉一般人根本无法体会。
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烧鸡,他能一口气吃十只。
“杨兄弟,你……”
杨沐之耸耸肩:“烧鸡换鸡缸杯,你就说换不换,不换我可就拿走了。”
“杨沐之,你大爷!你这是趁火 !”
程蝶衣眼睛红了。
烧鸡我想要,鸡缸杯我也想要。
可惜两者不能兼得。
杨沐之不高兴地说:“骂什么骂,你一个下九流的小戏子,是你说鸡缸杯不如烧鸡,是你说要换的,我逼你了吗?”
程蝶衣咬牙:“你没逼!”
“没笔你还装女人?恶心!爱换不换,不换我走了。”
“等等,等等!”
程蝶衣急了,赶紧拉住杨沐之:“杨老弟,我的好老弟,不,你是我爹,亲爹!”
杨沐之撇嘴:“谁是你亲爹,你妈是那什么,老子可没碰过。”
“这样,杨老弟别生气,咱商量一下,我这儿的东西,你看上什么随便拿,只要……”
“不行,我就要鸡缸杯。”
我尼玛!!!
程蝶衣火冒三丈,姓杨的,没你这么办事的。
杨沐之想了想,说道:“我也不白拿你的,明天我给你送一百斤白面。”
“真的?”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好,那我换!”
程蝶衣抱起烧鸡就啃了起来。
杨沐之找了件唱戏服,把箱子包好往肩上一扛。
他迈步就往外走,走到门口时,看见一台收音机。
随手就拎走了:“我家孩子多,程兄,这玩意儿送我了吧。”
“拿去,拿去!”
程蝶衣摆摆手,收音机他有的是,都是戏迷送的,根本不在乎。
出了程蝶衣家门,外面飘起了大雪。
杨沐之一翻手,鸡缸杯的箱子收进了系统空间,他裹紧衣服,拎着收音机往家里赶。
这年代的收音机,京城人叫它“戏匣子”或“话匣子”。
从1955年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家出台了很多大政策。
比如公私合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私人交易被禁止。
工业领域也呈现发展态势。
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喷气式战斗机试航成功。
1956年,首台国产电子管收音机研制成功。
如今是1959年,收音机尚未普及。程蝶衣那台收音机并非国产,而是进口货。
4.9元的价格,只有曾经的家境显赫者才负担得起。
即便现在情况依旧。
首批收音机确实已经问世,但各级领导都未能人手一台,寻常百姓更难获得。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高兴啊~~~"
杨沐之哼着小调,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四合院。
"哟,捡着宝贝了?让我瞧瞧。"
叁大爷迎上前来。他下午没课,在学校用完午餐就回来了。
"是戏匣子啊,哪儿来的?"叁大爷眼睛发亮。
这东西他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据说唯有校长家才有一台。
"朋友送的。"杨沐之含笑答道。
"啧啧!真是好东西。"叁大爷艳羡不已。
这个年代,十个人里有九个是戏迷。
足不出户就能听戏,对戏迷而言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
"哟,这是戏匣子呢。"
"老天爷,沐之可长本事了。"
"哪弄来的?"
"沐之,改天我也上你家听戏去。"
一群妇女围拢过来,个个面露羡慕。
在她们看来,戏匣子比自行车稀罕得多,堪称传说之物。
"沐之,快带我们去你家听听!"
"成。"
叁大爷等人簇拥着杨沐之往院里走。
经过中院时,挺着大肚子的秦淮茹正好出门,目光立刻被吸引。
"这是啥呀?"
"没见过吧?这叫戏匣子,坐家里就能听戏听广播。"叁大爷满脸得意,仿佛那是他的物件。
"戏匣子......"
秦淮茹心里泛酸。
她一直觉得嫁进贾家没错,可现实总在打她的脸。
原以为杨沐之没有正式工作,在这困难时期必定过得艰难。谁知他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他家的日子比贾家强上百倍。
杨沐之确实是个街溜子,可他有能耐,能让一家老小都吃饱饭。这样的男人,别说这四合院了,就是整个四九城也寻不出几个来。
就连她从没亲眼瞧过的戏匣子,他都有门路弄来。
再看贾东旭,除了在厂里埋头干活,什么紧俏东西都搞不到,脾气倒是不小。
和杨沐之一比,这样的男人真该拖出去挂树上。
“唉——”
秦淮茹摸摸自己隆起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
眼看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在这年景艰难的年代,家里的日子只怕会更苦。
要是当初嫁的是杨沐之就好了……他养四个孩子都轻轻松松,何况两个呢。
当然,这念头也只能悄悄藏在心里。
她一转身,进屋去了。
杨沐之收回目光。秦淮茹又怀上了,小白眼狼小当快要来了。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看爸给你们带什么回来了!”
“爸爸回来啦!”
“爸爸!爸爸……”
“爸爸抱抱!”
四个孩子跑出来,杨平心一下子扑进杨沐之怀里。
他虽然成天在外溜达,却跟孩子们格外亲。
他特别疼孩子,这台收音机,也是特意给孩子们带的。
孩子渐渐大了,需要学知识,收音机能让他们听到不少新鲜事。
在孩子们眼里,爸爸是个顶有本事的人——别人家孩子常常挨饿,他们家只要开口说想吃什么,第二天爸爸准能弄回来。
“爸爸,这是啥呀?”杨平顺问。
杨沐之笑:“这叫收音机。”
杨平安点头:“我知道,就是戏匣子。”
杨平心插嘴:“也叫话匣子。”
杨平意追问:“爸爸,为啥叫话匣子?”
杨沐之答:“因为它会说话呀。”
杨平意更好奇了:“明明是个木头盒子,怎么会说话呢?”
“它能接收电台的信号,电台那边说话,它就跟着响。”
“那什么是电台呀?”
“电台就是发送信号的地方。”
“信号是什么呀?”
“闭嘴!”
杨平意又开启没完没了的“为什么”模式,杨沐之听得头大,赶紧叫他打住。
“沐之,快放给我们听听吧!”叁大爷早就心痒难耐。
“好,马上!”
杨沐之插上电,收音机里传出了声响。
调了几个台,有个频道正唱着京剧,正是《游龙戏凤》西皮流水那一段,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唱腔从收音机里悠悠传出,飘满了整个四合院。
“哪儿唱戏呢?”
“不是真人唱,是戏匣子。”
“杨沐之家的戏匣子。”
“哎呦,杨沐之都有戏匣子啦?走走,看看去。”
越来越多的邻居往后院涌,杨沐之家门口很快围满了人。
杨沐之搬了个小板凳,把收音机搁在屋门口,挥挥手:“都院里听吧。”
大伙儿纷纷躲到屋檐底下听戏。四合院的屋檐宽,也不怕落雪。
“叁大爷,您进屋坐!”
杨沐之搬来板凳,把叁大爷请进屋里。
他家孩子多,马上都要上学了,这节骨眼可不能得罪叁大爷。
“好好,沐之,谢了啊。”叁大爷觉得脸上有光,大模大样坐在门口听。
院里邻居听得入神,也不挑地方了。屋檐下蹲不下了,有人干脆站进雪地里听。
屋里四个孩子也围着收音机,听得津津有味,兴奋得不得了。
小棒梗也来了,咬着手指头,站在大雪里听。
没一会儿,他就冻得手直抖,却舍不得走。望见屋里杨平安兄妹围着炭盆听戏,满眼羡慕。
三个院子的人差不多都来了。
只有贾张氏和秦淮茹没露面。两家有旧怨,自然不好意思来。
不过贾张氏靠在门边,也竖着耳朵,听得认真。
一段唱完,贾张氏撇撇嘴:“淮茹,人都跑哪儿去了?”
秦淮茹答:“都去后院听戏了。”
贾张氏三角眼一翻:“不就是个戏匣子嘛,显摆什么,赶明儿咱也买一个。”
“妈,拿啥买呀?”秦淮茹无奈。
收音机不比自行车便宜,还不实用。他们家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何况这个。
贾张氏也不过是过过嘴瘾。
“棒梗呢?”
“刚才还在,不会是去后院了吧?”
“我去叫他!”
听说孙子也去了后院,贾张氏顿时火冒三丈。
走到后院一看——
好家伙,棒梗站在大雪里冻得直哆嗦,两眼却紧紧盯着杨沐之家那戏匣子,闪闪发亮。
雪下得正大,他脚上的棉鞋早已湿透。
“棒梗,你这孩子太气人了!”
贾张氏快步上前,一把拽住棒梗的胳膊:“快跟我回家。”
“我不回,我要听戏匣子。”
“有什么好听的?一个破匣子罢了!”
“我就要听!”
“你到底走不走?”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33/421983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