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137章 编故事

第137章 编故事


秦远山出去吹牛后,堂兄秦禾旺便迫不及待地凑到秦浩然身边,眼神里充满了崇拜与好奇:

“浩然,好弟弟,你再给我细细说说,府城那酒楼,到底有多气派?街上真的都是青石板铺路吗?还有那举人、进士老爷,他们都穿啥样的衣服?”

陈氏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也忍不住放慢了动作,侧耳倾听。堂姐菱姑更是假装在一边做针线,实则耳朵都竖了起来,目光不时偷偷瞟向侃侃而谈的秦浩然。堂妹豆娘崇拜的看着秦浩然。

对于这些几乎从未离开过柳塘村的女子而言,秦浩然口中的府城,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向往的世界。

秦浩然看着家人渴望的眼神,便挑了些有趣的见闻,比如书肆里各种奇怪的书籍、街头杂耍的把式、不同地方小吃的味道等等,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引得秦禾旺惊呼连连,连陈氏和菱姑、豆娘也听得入了神,脸上露出向往的笑容。

待到夜色渐深,众人才依依不舍地散去休息。

秦浩然则独自在油灯下,铺开从府城带回来的上好宣纸,研墨润笔,开始书写请帖。

用的是一手清秀工整的楷书,措辞谦逊得体,既表明了秦氏一族举办秀才宴的喜讯,又表达了对受邀者的尊重。按照秦德昌提供的名单,认真地书写着,直到深夜。

窗外,月明星稀,柳塘村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声犬吠偶尔响起。

秦浩然放下笔,看着厚厚一叠写好的请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到房间,堂哥早已在床上睡得四仰八叉,鼾声轻微,占据了大部分位置。

秦浩然看着堂哥那一如以往的睡姿,无奈地笑了笑,轻轻推了推他,低声道:“旺哥,让点地方。”

秦禾旺迷迷糊糊地嘟囔了一声,往里缩了缩,秦浩然这才得以躺下。

翌日,天刚蒙蒙亮,柳塘村便苏醒了。在族长秦德昌的调度下,全族男女老少各司其职,投入到秀才宴的紧张筹备中。

男人们首先进行的是打扫祠堂。这是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必须以最洁净的面貌迎接告慰祖宗的仪式。

青年们提着水桶,拿着扫帚、抹布,仔细地清扫着祠堂内外的每一个角落,连梁柱上的浮尘都不放过。

随后,领了具体任务的人便分头行动:一组人赶着牛车,前往邻近村落采购早已定好的二猪二羊一百多只鸡。

另外一组人则组织起来,开始干塘,将村口那片池塘的水引入沟渠,准备捕捞肥美的鲜鱼。

还有一组手艺好的木匠和劳力,则在村中开阔的晒谷场上,开始搭建临时的灶台,并挨家挨户借用桌椅板凳。

经过粗略统计,要预备下三十六桌,七十二席(按八人一桌算)!这规模,让所有参与筹备的人都感到一阵激动与自豪。

女人们则开始了食材清洗准备工作。几口大锅架起,烧着热水,猪羊鸡鸭被抬过来,褪毛、开膛、分割。

大量的蔬菜被从地里摘下,仔细择洗干净。各家凑集的碗、盘、筷子被一遍遍清洗、擦拭。

女人们忙碌的交谈声、笑声,构成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像一群快乐的麻雀,在人群中穿梭,帮忙传递个小物件,叫个人,或者只是兴奋地跑来跑去,感受着这比过年还要热闹的气氛。

整个柳塘村,都沉浸在这种节日般的忙碌与欢欣之中。

早饭后,秦浩然也要去送一部分请帖。他要送的,主要是送往县衙给柳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吏,以及给李夫子等本县有秀才功名的人。

秦德昌本不想让他劳累,但秦浩然坚持道:“叔爷,给父母官和师长送帖,是礼节,也是尊重。别人来与不来是他们的事,但若我们不去送,便是我们失礼。”  秦德昌觉得在理,便将这部分最重要的请帖交给了他。

送完请帖回来,秦德昌又马不停蹄地拉着秦浩然和几位机灵的族人,开始紧急培训接待礼仪。

如何引客、如何安排座次、如何敬酒、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应对…老人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生怕在关键时刻失了秦氏一族的体面。

尤其郑重地对所有族人强调:“开席之后,务必先让外来的客人、贵宾吃好、喝好!咱们自家人,等客人尽兴了再吃!一定要拿出我们秦氏最好的待客之道,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关于回礼,秦浩然提出了一个既实惠又有新意的主意。

提议统一用村里最常见的鸭蛋作为回礼。鸭字里带甲,有名列前茅、科甲高中的吉祥寓意。而且咱们村的鸭蛋品质本就不错。

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来宾的身份,回赠不同数量的鸭蛋,比如普通乡邻送两个,士绅送六个,官吏师长送八个或十二个,取双数吉祥、好事成双之意。

不仅如此,秦浩然还兴致勃勃地给这鸭蛋编排了一个小故事,和一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

故事无非是说他寒窗苦读时,常以鸭蛋佐餐,汲取其“内蕴精华、外示清白”之精神云云。

打油诗则更直白:“柳塘鸭蛋圆又光,读书吃了心亮堂。进士老爷都夸好,吉祥如意福满堂!”

秦浩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声,将这原本普通的鸭蛋,包装成带有文运色彩的吉祥物,日后或许能将鸭蛋定价为一文钱一个,为村里增加一项稳定的收入。

族人们听着他这些新奇又头头是道的想法,无不啧啧称奇,脸上满是荣光,纷纷赞叹:“不愧是咱们秦氏的麒麟儿,这脑子就是活络!”

为了进一步提升宴席的档次,秦浩然找出书籍《齐民要术》里关于“炙鸭”的记载。(起源于南北朝)

找到村里公认最会烧饭的秦厨娘和一些有经验的妇人,一起研究。

秦浩然描述着那种将鸭子涂抹调料后,挂入密闭的窑中,用柴火炙烤的方法。

这对于习惯炖、煮、蒸的乡村厨艺来说,无疑是新颖的。但族人们对秦浩然这位秀才公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既然他说好吃,那就一定能成!于是,立刻有人按照他的要求,用土砖临时砌了一个简易的烤窑。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