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秀才宴(2)
第二幕:敬器之礼 - 感怀功成
陈设昭告:“敬器——” 主礼人唱道。
两位陪祭人将陈列着文房四宝的木托板,从副供案移至主供案的左侧,与祖先牌位形成犄角之势,象征着这些器物在成就功名中的辅佐之功。
秦浩然上前一步,立于托板前,目光扫过笔、墨、纸、砚,神情专注。
秦浩然拿起那支系着红绳的笔,声音清朗,面向牌位与文房四宝,高声述说道:
“此笔书文千言,此墨凝思百夜,此纸承卷应试,此砚研墨助功。蒙先祖庇佑,赖诸器助力,方得今日之成。谨以心香,恭拜致谢!”
言毕,将毛笔郑回托板原位,然后行了一跪三叩之礼,姿态虽较拜祖稍轻,但那份对“无言良友”的感激之情,却溢于言表,体现了敬器而不僭祖的古礼精髓。
李夫子再次上前,手持敬器祝文诵读:
“惟此笔砚纸墨,助考临场,实乃功之良佐。今奉于祠堂,与祖同享香火,愿此后文脉永续,学子辈出。尚飨!”
读毕,他将这份祝文与先前祭祖祝文的灰烬小心收集起来,准备仪式后埋于祠堂东侧的杏树下,寓意文脉如树木般扎根深厚,茁壮成长,昌盛不息。
【第三幕:族训与颁赏 - 凝聚宗族】
秦德昌走到供案前,面向秦浩然,神色庄重而又充满期许,肃然训诫道:
“今尔得中,非独一己之功,乃先祖之德、宗族之助,亦乃皇恩浩荡!此后当时刻谨记族规家训,力学上进,修身立德,不得有片刻懈怠!待他日赴泮宫深造,更需勤勉,以期来日再创佳绩,光耀我秦氏门楣!” 字字千钧,承载着全族的期望。
李夫子代表宗族,将一套崭新的、品质更优的文房四宝赠予秦浩然,与供奉的应试旧器区分,并在砚台背面亲手题刻“前程远大”四字,寓意“承旧器之功,启新学之途”,勉励秦浩然再接再厉。
主礼人秦德昌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高唱:“礼——成——!”
秦浩然站于供案前,首先,族中长辈、李夫子及各位乡贤依次上前,与他行拱手礼,互道祝贺。
接着,族中所有晚辈,在父母的带领下,齐刷刷地向秦浩然躬身行鞠躬礼。最后,在主礼人的带领下,全体族人,包括秦浩然在内,共同转向祖先牌位,行三揖礼。
礼成之声余音袅袅,宣告着这场隆重而神圣的祭祖大典圆满结束。祠堂内外,压抑已久的激动与喜悦终于爆发出来。
接下来,便是酬谢宾朋、欢庆荣耀的盛大宴席了。
宾主按照严格的身份等级,分席而坐,秩序井然,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对礼法与阶层的尊重。
祠堂正厅,最为尊贵的首桌,自然由今日的主角秦浩然,以及族长秦德昌作陪。同席的还有代表知县而来的县丞大人、德高望重的李夫子等人。
这一桌,象征着柳塘村秦氏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最高层面的认可与交往。
紧接着首桌,在祠堂正厅稍次一些的位置,安排了两桌,坐的是本县有头有脸的士绅,他们或是家有田产,或是自身也有功名,是地方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祠堂的天井院落里,则摆开了三张较大的方桌,这里坐着的是来自各乡的乡绅和较有影响力的地主,他们的身份比正厅的士绅稍逊,但也是普通农户需要仰望的存在。
最为热闹的,是祠堂大门之外的空地上。这里席面更是铺陈开来,数十张桌子依次排开,来自附近村落的小地主、镇上的各类掌柜、以及一些与秦氏有往来或纯粹前来道贺沾喜的宾客,皆聚于此。
人声鼎沸,喧闹异常,与祠堂内的相对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第一轮硬菜红烧猪肉、萝卜炖羊肉,整只炖鸡、清蒸鱼糕,被负责端菜的族中青年端上各张桌子时,祠堂内外顿时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还有吞咽口水的声音!
尤其是祠堂外空地上的宾客,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实在、如此豪奢的席面?有人忍不住失声叫道:“老天爷!这怕是过年也见不着这么硬的菜啊!”
旁边立刻有人接口,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羡慕:“柳塘村…秦氏这是不过日子了吗?竟摆出这般天大的席面!这得花多少银钱!”
“你懂什么!这是秀才宴!光宗耀祖的大事!花再多也值得!看来秦氏这是真要起来了……”
这些议论声,不可避免地传入了祠堂内。
端坐首桌的秦德昌,虽然努力维持着族长的稳重,但那脸上的皱纹早已笑开了花,每一道都仿佛在诉说着扬眉吐气的畅快。
微微侧身,用只有身旁秦浩然能听到的声音,激动地低语道:“浩然,托你的福,咱们柳塘村,今日是真正在全乡全县面前,露了脸了,值,太值了!”
然而,真正将这场宴席的气氛推向最顶峰,甚至引发小小骚动的,是那道压轴的的——柳塘烤鸭!
当一只只烤鸭,由木盘托着,分别送上各桌时,所有的交谈声都断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强烈的惊叹!
“这……这是什么鸭?怎地如此香!”
“瞧这颜色!这香气?”
尤其是祠堂外那些宾客,他们何时见过,闻过如此诱人的烤鸭?
勾得人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品尝之后发出的满足赞叹,更是此起彼伏。
更有甚者,为了多争一块鸭肉,相邻桌子之间几乎要发生争夺,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差点为这口鸭子打起来!”成了日后许多人回忆这场宴席时,必提的趣事。
整个宴席过程中,秦浩然作为主角,几乎无法安稳地吃上一口菜。
必须按礼敬酒。从首桌的县丞、李夫子开始,他手持酒杯,言辞恳切,感谢提携栽培之恩。
再到正厅的士绅桌,他态度谦逊,感谢赏光。
乃至天井和门外的重要宾客,他也需走到席前,举杯致意。
一茬接一茬的敬酒,虽然喝的是度数不高的米酒,但也让秦浩然脸颊微红,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功名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族人那几乎要溢出来的自豪感。
所有来宾心中都不约而同地升起一个念头:看这气象,柳塘村秦氏,是真的要崛起了!
热闹的午宴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外来的宾客们才心满意足,带着满口的余香和对柳塘村的重新认识,带着柳塘村的鸭蛋陆续告辞离去。
县丞、李夫子等人也由秦德昌、秦浩然亲自送出村口。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