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图纸之外,皆是战场

第一百六十一章 图纸之外,皆是战场


台灯的光在信纸上晕开一圈暖黄,我放下钢笔时,窗角的月牙已经偏西。

刚把“燎原之势,方始”几个字收进信笺,后颈忽然泛起细密的痒——这是这些年养成的直觉,有紧要事要来了。

果不其然,天刚擦亮,办公室门就被撞开一道缝。

林小川的蓝布工装前襟沾着星点墨迹,平时梳得溜光的分头翘着一撮,手里攥着一个厚得能砸核桃的牛皮纸袋:“师父!您快看!”

纸页哗啦摊在桌上,最上面一张是东北红旗厂的报修单,“柴油发电机轴承磨损率超标准37%”几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往下翻,西南708厂的报告飘出来,“雨季电缆接头击穿频次月增两倍”;再抽一张,青海盐湖作业队的信纸带着盐粒硌手,“仪表外壳碱性腐蚀深度达0.5毫米”。

“我把近三个月的协作点反馈全筛了。”小川喉结上下滚动,手指点着摊开的纸堆,“您看——东北的轴承是在零下30摄氏度低温启动时磨损,西南的电缆击穿集中在湿度90%以上的梅雨季,青海的腐蚀只发生在接触卤水的一侧。”他从裤兜摸出铅笔,在三张纸上画了三个交叉的圈,“表面看是设备故障,可把环境参数一叠加——”铅笔尖重重戳在交叉处,“全都跟材料适应性、环境耐受性有关!”

我盯着那三个重叠的圈,后脊梁慢慢发烫。

以前我们像救火队,哪里冒火星往哪扑;现在才看清,火星子是从干草堆里冒的——真正的隐患藏在认知盲区里。

“您说过,修机器要懂机器的脾气。”小川声音发紧,“可咱们连机器在哪儿发脾气都没摸全。”

我伸手按住他发颤的手背。

这小子去年还在废料组抡大锤,现在能把散落的故障点串成网,比我当年强多了。

“去把苏科长和朱师傅喊来。”我抽出一张空白的《环境设备关联表》,“咱们得换个打法——不是等机器病了再治,是先摸清楚哪儿的水土容易让机器生病。”

半小时后,技术科的铁皮柜哐当哐当响。

苏晚晴踩着方口黑皮鞋进来,手里抱着一摞报表,发梢还沾着露水:“老林,小川说的我都听说了。”她把报表拍在桌上,封皮印着“各协作点环境参数汇总”,“我让人连夜整理了气象站、地质队的公开数据,高原冻土、沿海盐雾、戈壁风蚀……”她翻开报表,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这些都是隐形的刀。”

朱卫东踹着破胶鞋冲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漏油的轴承:“红旗厂的老张头把磨损的轴承寄来了。”他把轴承往桌上一放,金属表面的划痕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我拿放大镜看了,磨损纹路跟常温下不一样,像是冷脆导致的韧性下降。”

“所以咱们需要的不是修轴承的法子,是弄明白零下30摄氏度下该用什么材料的轴承。”我抽出钢笔,在《环境设备关联表》上画了个大圈,“百日巡检计划。”我抬头扫过三张期待的脸,“不走厂部上报流程,我以个人名义给各协作点写信。”

苏晚晴挑了下眉:“个人名义?”

“对。”我指节敲了敲桌上的《协作动态简报》,头版还留着王婶写的“蜂蜡涂插件”,“以前是我们出题让大家答,这回要让大家自己出题。”我抽出信纸,笔尖在纸上顿了顿,“信里附空白表格,让他们记雨水的酸碱性、风的方向、机器异响的时辰——”我抬眼,“这些都是天地给的考题。”

信寄出去的第七天,第一份填好的表格就飞来了。

内蒙古老巴的表格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皮囊,旁边用蒙文写:“皮囊装设备,沙进不去;但夏天皮囊晒软了,接缝会漏沙。”山西王铁匠的表格贴着榆木碎屑,备注:“老榆木抗风沙,但遇水发胀,手柄会松。”

半个月后,技术科的旧档案室堆成了山。

苏晚晴带着三个技术员蹲在地上,把表格按地域分类:“高原组、盐雾组、冻土组……”她抬头时,鼻尖沾着粉笔灰,“老林,来看看这个!”

她拽着我往墙上走。

原本空白的档案柜玻璃上,现在钉满了彩色图钉:红钉代表故障,蓝钉代表环境参数。

苏晚晴扯过一团棉线,把陕甘宁区域的红钉连起来——一条蜿蜒的红线像条毒蛇,正好穿过三线建设规划图上的重点区域。

“高腐蚀带。”她的声音发紧,“这里的土壤含硫量普遍超标,地下水pH值低于5.5。”她翻出一沓现场照片,金属管道表面的蚀坑像麻子脸,“新建的307兵工厂就建在这条带上,按现有标准……”

我盯着那条红线,后颈的汗毛全竖起来了。

“马上起草预警报告。”我拍了拍她肩膀,“把协作点的原始记录全附上。”

赴京汇报那天,国防科委的会议室挂着大幅的三线建设地图。

老专家推了推眼镜:“林总,你们的结论很有启发性,但缺乏权威检测数据支撑。”

我没接话,冲门口招了招手。

朱卫东抱着一个木头箱子进来,老罗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一个玻璃罐。

“这是盐雾区送来的继电器。”朱卫东掀开箱盖,取出一个黑黢黢的金属件,触点表面结着白霜,“在海边放了三个月,绝缘电阻从一亿欧姆降到五十万欧姆。”

老罗举起玻璃罐,里面泡着一段铜端子:“这是青海盐湖的,碱液腐蚀深度0.5毫米,比实验室数据快三倍。”他又掏出一片薄如蝉翼的金属片,“这个焊点,是川藏线的同志在零下40摄氏度到30摄氏度的温差里扒下来的,疲劳断裂。”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秒针走动。

我指着桌上的样品:“这些不是实验室里养出来的,是三百个协作点的工人,在风沙里、雨夜里、盐碱滩上,从机器骨头缝里抠出来的。”我敲了敲高腐蚀带的地图,“我们或许没有精密仪器,但我们有最广袤的试验场——”我扫过在场的专家,“而试验场里的数据,不会说谎。”

汇报结束时,老专家拍了拍我的肩膀:“你们这套‘从战场来,到战场去’的法子,值得推广。”他在报告上签完字,抬头笑,“对了,听说你们的《协作动态简报》新添了《风险早知道》?湘西的雷雨判别法我看了,实用。”

返程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响。

林小川缩在硬座里翻简报,油墨香混着泡面味飘过来:“师父,咱们现在做的……”他顿了顿,“是不是已经不只是修机器了?”

我望着窗外飞驰的白杨树。

远处,一列军列正迎面驶来,车厢侧面的红漆字被风吹得忽隐忽现——“火种支援专列”。

“当方法传开了,边界也就不存在了。”我摸出兜里的《环境设备关联表》,最上面一张是青海盐湖的,背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盐水泡过的扳手,第二天就生锈。”

小川望着窗外的军列,忽然坐直了:“师父!那列火车……”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军列的最后一节车厢上,挂着一块新刷的木牌,在阳光下闪着亮:“砺刃71专项物资”。

火车鸣笛的声音刺破暮色,我把表格收进公文包。

有些事,该准备起来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095/11110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