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刘琮献州,刘备南逃
诸葛亮疑似前往江东的消息,如同一根细刺,扎在曹操的心头。
卧龙入吴,若为孙策、周瑜所用,无疑是为未来的南方战局埋下了一颗棘手的种子。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荆州的局势已到了临界点,容不得他此刻分心他顾。
曹操迅速压下心中的隐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荆州的最后施压上。
徐庶“以势压人,迫其归降”的策略被发挥到了极致。
十五万曹军精锐,在夏侯惇、张辽、徐晃等名将的统领下,于汉水北岸连营百里,旌旗遮天蔽日。
每日清晨,战鼓如雷,号角连营,士卒操练的喊杀声甚至能隐隐传到对岸的襄阳城。
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磅礴气势,足以让任何守军胆寒。
与此同时,朝廷使者郗虑在襄阳的活动愈发频繁。
他不仅“慰问”了病榻上已然昏迷、仅存一息的刘表,更频频会见荆州文武百官,尤其是以蔡瑁、张允、蒯越、傅巽为首的实权派人物。
郗虑代表着许昌朝廷,代表着天子与太后,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无形的重量。
他反复强调“天命在曹”、“王师不可抗”,并隐晦地暗示,只要荆州归附,各位的官职爵位不仅可保,甚至还能更上一层楼。
而曹操派出的密使,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与蔡瑁、张允等人建立了秘密联系。
开出的条件更为具体和诱人:
蔡瑁可封镇南将军、汉亭侯,依旧统领水军;
张允等将领亦各有封赏;
保证蔡、张等家族在荆州的产业和地位。
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如此明确的利益许诺面前,蔡瑁、张允心中那点残存的犹豫和所谓的“忠义”彻底烟消云散。
他们开始积极地在内部推动投降。
襄阳城内,流言早已不再是流言,而是变成了公开的讨论和恐慌。
“曹司空大军已至汉水,听说先锋都快造好浮桥了!”
“蔡都督和张将军都说了,抵抗只有死路一条,归顺朝廷才是正理!”
“刘荆州眼看就不行了,两位公子……唉,谁能挡得住曹公啊!”
“听说北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投降了或许还能有条活路……”
在这种内外交困、人心惶惶的绝境下,昭宁十四年(公元208年)秋,荆州牧刘表,终于在无尽的忧虑和病痛中潼然长逝。
他的死,如同推倒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
刘表刚一咽气,以蔡瑁、张允、蒯越为首的投降派便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利用掌控的军队和权力,迅速拥立年幼且易于控制的刘琮继任荆州牧。
然而,这个“继任”仅仅是个形式。
几乎在刘琮坐上那个位置的同时,蔡瑁、蒯越等人便围住了他。
蒯越作为文官代表,苦口婆心(实为威逼利诱):
“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
“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
“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
意思很清楚:反抗就是找死!
蔡瑁则更直接,按着剑柄,语气强硬:
“主公新丧,刘备在外虎视眈眈,若不及早决断,待曹公大军渡江,或刘备发难,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唯有归顺朝廷,方是保全之策!”
年仅十四岁的刘琮,面对这些掌控着他生死和荆州命运的重臣,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六神无主,哪里还有半分主张?
在巨大的恐惧和压力下,他只能颤声应允:
“一切……一切但凭诸位叔父做主……”
于是,在刘表死后仅仅数日,以刘琮的名义,荆州投降的文书便正式发出!
使者携带荆州印绶、户籍图册,渡过汉水,前往曹营请降。
消息传出,荆州北部各郡县,如宛城、新野(此时已被曹军前锋接收)、樊城等,几乎传檄而定,纷纷改旗易帜,归附曹操。
然而,有一个人,却被彻底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真相——
那就是屯兵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的刘备!
当刘备得知刘表病逝、刘琮继位并已向曹操投降的惊天噩耗时,简直如同五雷轰顶!
他原本还指望着能联合刘琦,甚至借助荆州之力与曹操周旋,万万没想到,蔡瑁等人动作如此之快,如此决绝!
“竖子不足与谋!误我大事!”
刘备气得拔剑砍断案角,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曹操大军已接收襄阳,先锋部队开始渡河,兵锋直指樊城!
再不走,就要被包饺子了!
“大哥!快走吧!曹军马上就要过来了!”张飞急得哇哇大叫。
诸葛亮(若在,此时应已追随刘备)亦会冷静分析形势,建议立即南撤。
刘备深知形势危急,刻不容缓。
他当机立断,放弃樊城,率领自己的本部兵马以及愿意跟随他的荆州官吏、百姓,仓皇南逃。
撤退场面极其混乱,军民混杂,哭喊震天,辎重丢弃无数。
刘备甚至顾不上通知驻守江夏的刘琦,只顾一路向南狂奔,目标直指长江重镇——江夏(今武汉武昌区),希望能在那里与刘琦会合,凭借长江天险,暂避曹军锋芒。
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荆州的核心地带——宛城、襄阳,以及大片富庶的土地和数十万人口。
当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襄阳城时,受到了以蔡瑁、张允为首的荆州文武的跪迎。
曾经阻挡他南下的最大障碍,如今已匍匐在脚下。
站在襄阳城头,俯瞰着滚滚汉水和南逃刘备留下的烟尘,曹操志得意满。
荆襄九郡,已得其大半,剩下的江陵、江夏等地,在他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他于原刘表府邸(现已成为他的行辕)接见荆州降臣,安抚人心,论功行赏之际,侍卫来报,有一老者求见,自称黄承彦,乃已故刘表连襟,亦是本地名士。
曹操对荆襄名士自然重视,便命人请入。
只见一位须发皆白、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的老者缓步而入,行礼如仪。
“黄老先生不必多礼。”曹操态度颇为客气,
“老先生此来,有何见教?”
黄承彦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双手呈上,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复杂:
“老朽此来,非为自身,乃是受小婿所托,特来将此信,面呈曹公。”
“哦?令婿是?”曹操一边接过信,一边随口问道。
黄承彦缓缓道:
“小婿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曾隐于隆中,人称……卧龙。”
曹操闻言,正准备展开帛书的手,猛地一顿!
眼中瞬间爆射出锐利的光芒,紧紧盯住黄承彦!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667/4307963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