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孔明信,与江东的应对
“卧龙”诸葛亮!
这个名字从黄承彦口中说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让曹操的心潮骤然澎湃。
他强压下立刻展信阅读的冲动,目光如炬,审视着眼前这位气度沉静的老者。
黄承彦神色坦然,并无丝毫作伪或惶恐之色,仿佛只是完成一件普通的托付。
“原来是黄老先生佳婿。”
曹操语气平稳,但握着帛书的手却不自觉地紧了紧,
“孔明先生大名,孟德亦久闻矣,只恨无缘得见。”
“不知先生如今何在?”
“何以托老先生转交此信?”
黄承彦微微躬身,答道:
“回司空,小婿自离开隆中后,行踪飘忽,老朽亦不知其具体所在。”
“他只遣人将此信送至家中,言明需由老朽亲呈司空。”
“信中之言,皆出自小婿本意,老朽并未过目。”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解释了诸葛亮的下落不明(可能与前往江东的线索吻合),又撇清了自己的干系,更凸显了这封信的神秘与重要。
曹操不再多问,点了点头:“有劳老先生了。”
随即示意侍卫引黄承彦下去休息并厚加赏赐。
待黄承彦离去,书房内只剩下曹操与荀攸、程昱、徐庶等几位核心谋士。
曹操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了那封由诸葛亮亲笔书写的帛信。
信上的字迹清秀而有力,布局章法严谨,开篇并非客套寒暄,而是直指核心:
“亮,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公不以亮卑鄙,猥自枉屈,遣使相寻,亮虽感激,然亦惶恐。”
先以谦辞开场,却暗指曹操派人寻他之事,表明他已知晓曹操的关注。
紧接着,笔锋陡然一转,气势磅礴,开始纵论天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开头两句,便精准地点明了当前天下最强的两股势力——曹操与孙权,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应对之道,眼光毒辣。
随后,信中对曹操已掌控的北方和中原地区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其优势(地盘、人口、名分)与潜在隐患(新附之地需消化,连年征战需休整)。
接着,笔锋重点落在了荆州和益州: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处将军似泛指,亦可理解为对曹操的隐晦称呼,或另有所指),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分明是将他自己那套著名的《隆中对》雏形,以一种“献策”的形式,提前抛给了曹操!
其意何在?
是展示才华,欲待价而沽?
还是另有图谋?
信的末尾,语气再次变得微妙: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今公新得荆州,威震华夏,然江东虎视,刘备虽败犹存,西蜀观望,此正需镇之以静,抚之以和,缓图进取之时也。”
“若贸然兴兵,急于求成,恐非万全之策。”
“亮,草庐鄙见,冒昧陈词,干渎威严,伏惟钧鉴。”
通篇读完,曹操缓缓合上帛书,久久不语。
书房内一片寂静,荀攸、程昱等人也面露沉思。
这封信,绝非简单的投诚信,更像是一篇展现自身战略眼光、同时对当前局势提出警告和“建议”的雄文!
信中既高度概括了天下大势,为曹操勾勒了一统天下的蓝图(甚至暗示了取西川),又明确指出了现阶段急于南下的风险,其核心目的,似乎是在为某人(很可能是刘备)争取喘息和整合的时间!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且自信的“毛遂自荐”,也是一种隐晦的警告。
良久,曹操忽然发出一阵意味不明的大笑,将帛信递给荀攸等人传阅。
“好一个诸葛孔明!好一个‘隆中对策’!”
曹操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欣赏,有忌惮,更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观此信,其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其志非小!”
“此人,吾必得之!”
“若不能为我所用……”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但眼中的寒光已说明了一切。
徐庶看完信,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深知这位好友之才,远在自己之上。
信中之言,虽有为刘备拖延时间之嫌,但其对局势的分析,确实切中要害。
他沉吟道:“明公,孔明此信,虽未明言投效,然已展露其才。其言‘缓图进取’,亦不无道理。”
“我军新得荆州,人心未附,刘备南逃与刘琦汇合于江夏,江东孙权态度不明,确需谨慎。”
程昱则阴恻恻地道:
“此子才华绝世,然其心难测。”
“观其信中之言,似对刘备仍有期许。”
“若其果真投了江东或刘备,必为心腹大患!明公当早日图之!”
曹操点了点头,诸葛亮的才华让他爱才之心炽盛,但其立场的不确定性又让他心生警惕。
“元直,你与孔明有旧,可知其志向究竟如何?”
徐庶苦笑摇头:
“孔明胸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
“其择主之标准,必极其严苛。”
“彼曾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此乃谦辞耳。”
“其真正所求,乃能尽其才、行其道的明主。”
“至于其最终选择……庶亦难以断言。”
就在曹操集团为诸葛亮一信而心思浮动之际,南方的江东,也因为荆州的剧变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柴桑,孙权府邸。
年仅二十六岁的孙权,碧眼紫髯,端坐主位,虽面容尚显稚嫩,但眉宇间已具雄主之气。
他手中拿着细作传来的紧急军报——刘表病故,刘琮献州,曹操兵不血刃夺取襄阳,刘备南逃江夏!
堂下,文武分立。
以张昭、顾雍为首的老臣,面露忧惧。
张昭率先出列,声音沉重:“主公,曹阿瞒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我已与其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迎之”,就是劝孙权投降曹操!
此言一出,堂上不少文官附和,认为曹操势大,不可力敌。
然而,武将行列中,一人昂然而出,姿容俊美,气度恢弘,正是江东水军都督周瑜,周公瑾!
他声音清越,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不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他接着精准分析了曹军的弱点:
“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周瑜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指出了曹操后方不稳、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必生疫病四大隐患,极大地鼓舞了主战派的信心。
紧接着,鲁肃也出列支持周瑜,他更从长远角度分析: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鲁肃的话,戳中了孙权的要害——投降曹操,他孙权将失去现在的一切权力和地位!
这是雄心勃勃的孙权绝对无法接受的!
在周瑜、鲁肃的力劝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
他拔出佩剑,猛地砍向面前奏案一角,厉声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投降之议,就此断绝!
孙权当即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统率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与刘备、刘琦联军汇合,共抗曹操!
同时,为了进一步摸清曹操的虚实和态度,孙权派遣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出使襄阳,实则进行试探。
就在曹操与谋士们反复推演如何应对江东与刘备联军,并思虑诸葛亮之事时,侍卫来报:
“禀司空,江东孙权遣使者鲁肃至襄阳,呈上书信,言为刘景升吊丧,并欲与明公……商议联盟之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667/4305544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