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孔大人,您对圣人之道的理解,还不到家啊!
“说得好!!”
程咬金激动得满脸通红,忍不住怒吼道:
“殿下此言,真是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俺老程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
“这才是真正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着想!”
“化私为公,强干弱枝,固本培元,殿下之论,深得兵法政略之三昧!”李靖抚须颔首,满是激赏。
“将军事人才的培养,从门阀私相授受、地方豪强把持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收归国家统一操办!殿下说得太对了,此言大善!”
“正是此理!如此方能根除割据之后患!”
武将队列中,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反观文官那边,包括孔颖达在内,许多人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李恪这番反驳,不仅逻辑严密,更是站在了巩固皇权的道德制高点上,让他们一时难以找到破绽。
反驳?
怎么反驳?
难道反驳皇权?
大家只有一个脑袋,没人敢做这种掉脑袋的事!
孔颖达彻底语塞,面色铁青着脸站在那里。
龙椅之上,李世民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恪。
李恪关于天子门生、和化私为公、强干弱枝的论述,彻底打动了他。
作为帝王,他很清楚军队的忠诚何等重要。
若真能通过军校,打造一支绝对忠于皇权的军官团,才是真正的江山永固!
【叮!人前显圣成功!强烈震撼李世民及满朝文武!显圣值+3000!】
不等李世民继续发问,李恪转向下一个论点。
他目光如炬,再次锁定面色难看的孔颖达:
“至于孔老大人的第三个观点:军校分流人才,导致世人重武轻文,无人向学,致使斯文扫地!”
“呵呵!”
李恪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容,语气也变得愈发不客气,直言驳斥道:
“在恪看来!”
“此论调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暴露了狭隘的门户之见,乃是自私自利之言,同样……亦是大谬也!”
门户之见?
自私自利?
说我自私自利?
孔颖达脸色变得无比难看,当即就想驳斥李恪。
岂料李恪看也不看他,转而面向李世民,微微拱手,声音铿锵有力:
“父皇明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周礼》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御,便是弓马、武事!”
“可见古之圣人,教育之本就是文武兼备,要求士子全面发展!”
说到这里,李恪猛然转头,目光锐利射向孔颖达,语带嘲讽地痛斥道:
“正是后世儒生才学偏废,一味追求辞章雕虫!”
“致使文人沦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而武夫则被鄙视为目不识丁的粗莽之辈!”
“这才是真正的偏离了圣人教育之道!”
李恪看着孔颖达:“连圣人教育之道都不懂,以恪看,孔老大人您对圣人之道的理解,还不到家啊!”
“你……你……”
孔颖达脸色涨红,指着李恪你你你了半天。
他研究了半生儒学,而今竟被嘲讽不到家。
简直奇耻大辱!
李恪却不鸟他,对着龙椅上的李世民拱手:
“今陛下圣明,欲重建军校,正是要拨乱反正,复古制,正本源!”
“恢复我华夏士人允文允武、全才兼备的昂扬气象,匡扶圣人教育之道!”
殿内群臣倒吸一口冷气。
李恪这番话,等于是直接将孔颖达等反对派,打成了“背离古圣先贤之道”的罪人、才学偏颇的儒生。
而将设立军校拔高到了“恢复传统文化”、圣人之道的正统地位上。
简直太狠了!
杀人诛心啊!
孔颖达脸色涨红,瘦弱的身躯微微颤抖,指着李恪,满脸羞愤欲绝。
然而李恪却不给对方喘息之机,痛打落水狗,声音愈发高昂,掷地有声:
“此外,谁言军校只教战场厮杀之术?”
“凡我大唐军校之学员,必读《春秋》,以知忠奸之辨、华夷之防!”
“必习《论语》,以明仁义之道、君臣之义!”
“我们要培养的,是如蜀汉诸葛亮那般‘出将入相’、文武全才的国士!”
“是如东晋谢安那般‘谈笑静胡沙’、胸有百万兵的儒帅!”
“此等经天纬地之才,岂是那些只知逞匹夫之勇的莽夫可比?”
“父皇!”
李恪看着李世民,深深一礼:“军校与科举,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如同陛下治理天下的左手与右手,车之两轮,共同拱卫大唐锦绣河山!”
“此举非但与科举争利,更是为天下胸怀大志的英才,多开辟了一条报效国家的康庄大道!”
“目的是要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成为我大唐士人共同的崇高追求!”
“如此,社会风气非但不会败坏,反而会一扫前朝颓靡,变得更加刚健雄浑、积极昂扬!”
李恪这番说辞,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一下子将军校的意义,提升到了培养全面人才,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
“彩!!”
程咬金激动得满脸通红,再次大喝一声。
“殿下圣明!文武并举,方是强国之象!”
武将们欢声雷动。
孔颖达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煞白。
李恪的论述,从道统、从历史、从现实需求,全方位碾压了他的观点。
让他引以为傲的儒学根基都受到了剧烈冲击。
李世民眼中精光爆射,胸膛微微起伏。
李恪这番“文武双全”的论述,完美契合他心目中“盛世气象”的图景!
一个文治武功都达到极致的王朝,才是他李世民想要留下的万世基业!
【叮!人前显圣成功!强烈震撼李世民及满朝文武!显圣值+3000!】
殿内的风向,已然彻底倒向了李恪这一边。
“至于孔老大人的第四个观点……”
李恪深吸一口气:“兴建军校耗费国帑,于民无益,不如将钱粮用于赈济灾民、兴修水利……”
“呵呵!”
李恪发出一声轻笑,语气中充满嘲弄:
“《司马法》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此乃至理名言!”
“贞观盛世,四海升平之时,恰恰才是最易耽于享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导致武备松弛之刻!”
李恪的语气陡然变得严峻,目光如电,扫过那些面露不以为然的文官:
“今日若为省却百万军费,裁撤武备,削减练兵之资,看似体恤民力。”
“然!”
“他日若突厥残部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或是吐蕃、高句丽等趁虚而入!”
“届时我大唐所要耗费的,绝非区区百万银钱!”
“而是千万军费,乃至血流成河,半壁江山!”
“这笔账,殿内的衮衮诸公难道不该算吗?”
李恪转向李世民:“父皇乃马上皇帝,深知戎机,当比任何人都清楚!”
“养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远比维持一支数量庞大,却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要省钱得多!”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85/438443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