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为天子禁军培育绝对忠诚之骨干!
李恪这番话,引经据典,逻辑严密。
直接将“军校”纳入了“王道”的范畴。
并且描绘出了一幅“仁将”卫国的美好图景。
与孔颖达所说的“纠纠武夫”形成鲜明对比。
孔颖达气得胡子乱颤,却一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言辞,来反驳这套理论。
没办法。
李恪引经据典,引的是圣人之言,圣人之经!
孔颖达自己就是至圣先师孔圣之后,以圣人为荣,怎敢反驳圣人?
殿内一片寂静,许多文臣都陷入了沉思。
反观程咬金等一众武将,只觉无比解气。
秦王殿下这番话,简直说到他们心坎里。
“好!说得好!”
程咬金也顾不得什么朝堂礼仪了,冲着李恪竖起大拇指,大声喝彩道:
“秦王殿下此言大善!什么狗屁纠纠武夫?”
“俺们为国流血卖命,反倒成了祸害了?”
“殿下高见!”
尉迟恭也黑着脸,瓮声瓮气地附和起来。
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李恪那句“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深深触动了他。
他带兵多年,最痛心的,就是看到新兵因为训练不足而白白送死。
“老臣附议!殿下所言,方是强国正道!”
一向沉稳的李靖也微微颔首,流露出赞赏。
他作为军神,更知系统培养军官的重要性。
“没错!练好兵,打胜仗,才能保住咱的好日子!”
“孔祭酒那是书生之见,打仗哪能光靠嘴皮子!难道……靠嘴皮子就能让敌人乖乖束手就擒吗?”
“殿下说得对!咱就是要当知书达理的仁将!既要能打,也要讲道理!”
其他将领也纷纷出声支持,为秦王附和。
端坐龙椅的李世民,看着台下武将们群情激昂,对李恪衷心拥护的场面,眼中也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军校若成,秦王的声望在军中将达到何等地步?
但另一方面。
李恪这番“仁将”的理论,又确实完美化解了“霸道”的指责。
将军事建设纳入了“王道”的框架,这符合李世民宣扬的治国理念。
孔颖达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尤其程咬金那声“狗屁”,更是让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程咬金骂道:
“程老匹夫!你……你竟如此粗鄙!朝堂之上,岂容你出此污言秽语!”
程咬金牛眼一瞪:“俺老程就是个粗人!比不得你们读书人弯弯绕绕!”
“但俺知道,殿下说的在理!保家卫国,靠的是真刀真枪!光会掉书袋子,能把突厥人念叨跑吗?”
“你……”孔颖达险些一口气没上来。
李世民见此,适时开口,压下双方争执:
“好了!朝堂议事,各抒己见,成何体统!”
孔颖达和程咬金这才作罢,纷纷拱手行礼。
【叮!人前显圣成功!强烈震撼李世民及满朝文武!显圣值+3000!】
李世民将目光投向李恪,语气缓和些许:
“恪儿,你关于‘仁将’与‘王道’之论,朕已明了。然,孔爱卿所虑,也非全然无理。”
“这军校若建,如何确保其不致形成朋党,最终导致武将割据呢?”
文武百官的目光,再一次汇聚于李恪一身。
孔颖达方才提出的四条反对理由,其中第二条:破坏府兵制,恐致割据,秦王殿下又会如何驳斥?
众目睽睽之下。
李恪神色不变,反而唇角微扬,看向脸色紧绷的孔颖达,朗声说道:
“孔老大人方才所虑,是担心军校生同窗结党,形成武将集团,尾大不掉!”
“乃至重现东汉末年,至隋末军阀割据、皇权旁落之祸,是也不是?”
孔颖达见李恪主动提起这最尖锐的问题,脸上带着大儒的傲然与笃信:
“正是!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师!此乃史鉴昭昭,殿下岂能不察?”
“在恪看来!”
李恪冷哼一声,大声呵斥道:“孔大人此虑,看似深谋远虑,实则是未能洞察根本,亦是……大谬!”
他这一声“大谬”,再次让满殿哗然,也让孔颖达的脸色瞬间阴沉如水。
“殿下?设立军校,难道不会破坏府兵?难道不会导致军阀割据?”
孔颖达反驳道。
李恪也不气恼,条分缕析,直指核心:
“孔大人所忧之割据,其根源究竟何在?”
“在于以往之将帅,或源于门阀世袭,或起于地方豪强,或出自士绅大族。”
“其兵,多为宗族、部曲演化而来,乃是私兵!”
“其将,权力基础在于家族或地域,实为家将!”
“故而!”
“将帅视军队为私产,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此乃割据之土壤!”
李恪话锋一转,声音拔高,如同金石交击,瞬间响彻整个两仪殿:
“然,我大唐欲立之军校,截然不同!”
“其学员,乃是从天下良家子、有功士卒中公开选拔,不论门第,只重忠勇才略。”
“入校第一课,便是向陛下您宣誓效忠!”
“其次!”
“他们所学之兵法韬略,由陛下钦定之教材;他们日后所获之勋衔职位,皆出自陛下之天恩亲赐!”
李恪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李世民身上,微微拱手,语气铿锵:
“如此,天下有志从军之才俊,其晋升之途,尽系于陛下之恩赏!”
“其忠诚之心,直接归于陛下之皇权!”
“他们心中唯有朝廷,唯有我大唐皇帝陛下,何来私恩?何来恩主?”
“此正是效仿当年汉武帝设立‘羽林郎’之深意——为天子禁军培育绝对忠诚之骨干!”
说到这里,李恪看向孔颖达,气势咄咄逼人:
“若天下精兵之骨干,皆出自陛下亲任校长的军校,皆为天子门生!”
“这非但不会形成割据势力,反而从根本上铲除权臣、割据产生的土壤!”
这一番剖析,如拨云见日,将“军校”与“割据”的因果关系彻底扭转!
许多原本担忧的官员,尤其是深知兵事的李世民,眼中爆发出精光。
“反观现今之府兵制!”
李恪趁热打铁,继续道:“战时临时委派将帅,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看似防范了武将,实则严重削弱了军队战力!”
“一旦遭遇战事!”
“朝廷仍不得不高度倚赖宿将之个人威望,及其麾下部曲来稳定战局。”
“敢问孔大人!”
李恪看向孔颖达,冷声质问道:“这种依赖于个人威望,私属力量的模式!”
“难道不更存在着‘因人成事、人去政息’的风险吗?难道不是真正的隐患吗?”
“故而,军校之制,正是要化私为公!”
“将军事人才的培养,从门阀私相授受、地方豪强把持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收归国家统一操办!”
“此乃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巩固国本之万世良策!何来割据之忧?”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85/438443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