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民心
李隆基这番判决既肯定了杨国忠查案的正确性,又惩处了具体经办官员,还保全了御史台和门下省的颜面,算是给了天下一个说法。
与此同时,他的举动维护了李林甫的权威。不仅没有追究他的“主谋”之责,反而将最终“督办”此案的权力交还到他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李林甫完全可以找几个替罪羊,以最小的损失完成他的“任务”,甚至借此机会清理一波不听话的下属,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
而对李林甫本人,李隆基仅仅是口头敲打,毫无实质惩罚。
至于安禄山,更是被他甚是轻巧地从此事中推开了----这里暂时没你说话的份。
李隆基的判决音犹在耳,宣政殿内群臣心思各异。百官心中明镜一般,纷纷暗自摇头。
杨国忠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看似赢了场面,实则输了里子。他豁出身家性命,甚至不惜拉上靖安司和韦见素,最终却只是给李相挠了个痒痒,自己反倒结结实实得罪了权相。
日后在这朝堂之上,他怕是举步维艰了。
杨国忠这买卖做的,着实亏大了。
然而,令他们不解的是,杨国忠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沮丧,反而依旧挺直着腰板,嘴角甚至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那眼神深处,竟是一副“大局已定”的从容。
他这是成竹在胸?
甚至于,一样被拂了面子的安胖子也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在大家印象里这位边将的脾性可也不是那种能忍气吞声的,哪怕对面是皇帝多半也要急眼一阵,如今却是这般姿态......
这两人是不是都疯了?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正当这群文武大臣各自还在琢磨着这事情是不是就要以李林甫的“险胜”而告终时,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已经是另一番天地了。
杨昱岂会让自己兄长独战于朝堂?
他深知,对付李隆基这般精明且重平衡的帝王,朝堂内的证据与博弈固然重要,但朝堂外的声势与民心,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唯有这民心,才是足以迫使御座之上的那位圣人无法“轻轻放下”的最强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杨昱一直如此相信着。因此他要再一次站在历史潮流的浪尖上,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杨昱今天根本没来上朝。
他一早就拉着彻夜未眠、眼眶通红却亢奋异常的元结,还有满脸写着忧心忡忡的杜甫和一脸兴奋、觉得比炼丹画符刺激多了的陈妙,早早来到了朱雀大街。
元结手持他那份《祭妻文》,站在一处临时搬来的矮榻上,再次面对越聚越多的人群,声嘶力竭地诵读着。
他不再是一个落魄书生,而是一个为亡妻、为无数冤魂请命的丈夫。
就在这里,杨昱与杜甫分立两侧,陈妙则机灵地带着几位相熟的贵女,迅速将早已抄写好的《祭妻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分发给围拢过来的士子与百姓。
“......苍苍蒸民,谁无姊妹?惶惶弱质,孰非血肉?!”
杜甫在一旁,振臂高呼,尝试着引导人群的情绪:“朝廷已查明真相,岂容贪官污吏逍遥法外?吾等当为民请命!”
陈妙则带着一群被她拉来的各府小姐,还有那些因仰慕杨昱而聚集过来的长安少女,她们或许不懂政治,但那份对“海棠”们的同情和对浪漫悲剧的共情,让她们成为了最热烈的响应者。
杨昱穿梭其中,他并没有高声呐喊,而是对着一些看似读书人模样的士子低声快速说着什么:“......朝中已有清流御史拼死揭发,证据确凿!然奸相势大,恐欲盖弥彰!吾辈读圣贤书,所求为何?此时不为民发声,更待何时?!”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从对海棠的同情,到对贪腐的愤怒,再到对权贵欺压百姓的积怨,瞬间被点燃!
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朱雀门下,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这一幕,又瞬间点燃了在场许多观望者心中的火焰。前日玉真观法会的悲情尚未散去,元结的泣血诵读言犹在耳。
士子们感同身受,联想自身;普通市民联想起自家女儿、姊妹,物伤其类;更有甚者,家中曾有亲人没入教坊者,已是掩面痛哭。
一时间,朱雀门下已经人满为患。
“严惩教坊司!还海棠姑娘公道!”
“查清太常寺!揪出幕后蠹虫!”
“礼部失察,难辞其咎!”
“严惩元凶!以正国法!”
“求陛下明鉴!莫让忠臣寒心,百姓受难!”
声震屋瓦,直透宫阙。
口号声从一开始的零星几声,迅速汇聚成磅礴的声浪。人群越聚越多,从数百到数千,浩浩荡荡,群情激愤。
维持秩序的金吾卫士兵们额头冒汗,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阵仗,既不敢弹压激起民变,又无法驱散汹涌人潮,只得急忙层层上报。
若是此时有人敢上去与这些暴民动手的话,恐怕大规模抗议下一秒就会变成造反。天子脚下,惹出这样的事来谁都承担不起责任,是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金吾卫们都忍不住纷纷在暗中诅咒起了幕后之人----虽说一口一个讨要公道,但这这分明就是对大唐法度的挑衅!
消息一路疾传,直至宣政殿。
一名金吾卫郎将神色慌张,小步疾行至殿门,经内侍通传后,跪奏道:“启禀陛下,朱雀门外聚集大量士子百姓,人数逾千,群情汹汹,高呼......高呼严惩教坊司、太常寺等衙门官员,臣等恐生变故,请陛下圣裁!”
那金吾卫将领的禀报刚落,李隆基和一众大臣已然能清晰地听到宫外传来的巨大声浪。
不少官员面色发白,他们久居庙堂,何曾见过如此阵仗?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什么?”李隆基的眉头瞬间拧紧。他刚刚压下朝堂,民间怎会如此迅速地聚集起来?
他目光如电,猛地射向杨国忠。却见杨国忠此刻才真正露出了“计划通”的笑容。
李隆基脸色无比阴沉。
他瞬间明白了杨国忠那有恃无恐的笑容从何而来!朝堂上的胜负,从来不是终点。
此刻这汹涌的民意,才是杨国忠真正准备的、也是最具威力的最后一击!
杨国忠微微躬身,语气却无比“诚恳”:“陛下,民心似水,民意难违啊。此乃百姓自发为冤者请命,为公道呼喊,足见陛下圣明烛照,万民感佩,方敢直言不讳。”
李林甫的脸色也彻底沉了下去。
他是千算万算也没能算到,杨国忠真正的杀招不在朝堂,而在民间。朝堂上的证据、辩论都是铺垫,这民意才是逼皇帝必须严办、无法和稀泥的终极武器。
“摆驾!朕要亲登朱雀门城楼!”李隆基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怒,冷声下令。
他知道,无论如何自己必须亲自去面对,否则此事就难以平息。
百官惴惴不安地跟随圣驾,登上高大的朱雀门城楼。
向下望去,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宽阔的天街,人头攒动,成千上万。
士子青袍、百姓布衣、甚至还有不少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夹杂其中,他们脸上洋溢着愤怒与期盼,口号声虽说乱七八糟,难以统一,但也确实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令人心悸的力量。
李隆基站在城楼之上,秋风拂动他的发丝,让他有些烦躁。他俯瞰着他的子民,心中复杂万分。
自太宗皇帝以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诫就深植于每个李唐皇帝的心中,哪怕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甚在意,只是说说也就算了,但此刻却不行。
他可以在平日里无视朝堂争斗,可以权衡各方势力,但绝不能、也不敢公然站在汹涌民意的对立面!
这事儿闹到现在,在他心中已然不是区区教坊司一案的小事,而是变成了关乎天下人心向背,关乎朝廷颜面,关乎他李隆基“开元盛世”圣君的一世英名和历史评价的大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945/439565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