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诸天微尘 > 第93章 红尘练心,万相明道(二)

第93章 红尘练心,万相明道(二)


待那撕扯感稍稍平息,古砚猛地睁开双眼。

震耳欲聋的边关厮杀声、风沙气息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丝竹管弦的靡靡之音,一股甜腻的熏香混合着酒肉气味,蛮横地钻入鼻腔。

他正坐在一张宽大奢华的紫檀木榻上,身下是冰凉滑腻的玉席,身上穿着触感极佳的锦缎华服,纹理繁复,色彩鲜艳。

眼前厅堂雕梁画栋,灯火通明,晃得人有些眼花。舞姬彩袖翻飞,身姿曼妙,宾客们围坐几案,推杯换盏,喧闹的欢声笑语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与方才铁壁关上的肃杀惨烈,简直是两个世界。

“古老弟!发什么呆呢!满饮此杯!祝贺你殿试高中一甲,探花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真乃是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前程不可限量啊!”一个满面红光、穿着团花锦袍的胖子,姓崔,是京中有名的豪商之子,此刻正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喷着浓烈的酒气说道。

古砚,或者说,此刻主导这具身体的意识,心头猛地一沉。一股庞大的、属于“古言”的记忆洪流,不容抗拒地涌入他的脑海,与他的本源意识快速融合。

这一世,他不再是边关将领古锋,而是寒门学子古言。出身一个日渐没落的低阶官吏家庭,比纯粹的农户稍好,但距离真正的权贵阶层遥不可及。

父亲早逝,家道迅速中落,全赖母亲与姐姐日夜操劳,缩衣节食,才勉强供他读书。他自认天资不差,寒窗十载,却屡试不第,尝尽了世态炎凉。

记忆碎片中,有富家子弟当面嘲讽他“穷酸”,有势利亲戚对他们孤儿寡母冷眼相待,甚至上门逼债。这一次赴京赶考,几乎是破釜沉舟,带着全家最后的希望和微薄的盘缠。没想到,时来运转,竟真的金榜题名,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琼林宴上的风光,跨马游街时街道两旁百姓的欢呼与艳羡,以及眼前这触手可及的奢华……记忆中的狂喜、辛酸与现实的强烈刺激交织在一起,让古言(古砚)在意识融合的初期,产生了巨大的恍惚感。他下意识地端起面前雕刻精美的玉杯,里面琥珀色的美酒荡漾着诱人的光泽。

“古探花年轻有为,圣眷正隆,可喜可贺。”旁边一位年纪稍长、气质沉稳的官员,姓李,是某世家旁支,在礼部任职,此刻捋须微笑,语气带着官场惯有的圆滑,“按惯例,翰林院清贵,是储相之地,前途无量;若外放做个知县,则是实惠近民,易于做出政绩。不知古兄对日后前程,有何打算?”

打算?古言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顿。记忆清晰地告诉他,像他这般毫无根基的寒门子弟,即便侥幸高中,在这京城深水潭中,也不过是一叶无根的浮萍。

最稳妥的“打算”,便是谨言慎行,尽快拜入某位座师或权贵门下,寻得一方倚靠,在这繁华之地小心翼翼地经营,用才华和忠诚换取庇护与缓慢的升迁。

这是人梦寐以求的道路,也是他昔日挑灯夜读、受尽白眼时,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出人头地”。让母亲和姐姐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光耀那早已黯淡的门楣,让那些曾经轻视他们的人,不得不仰视。

酒宴的气氛热烈而虚伪。古言被动地应酬着,美酒入喉,初时甘醇,回味却带着一丝莫名的涩意,仿佛是记忆中赶考路上,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蜷缩在破庙角落,啃食的冰冷硬馍的味道。

他看着周围那些世家子弟们谈笑风生,言谈间是对古玩字画的品评,是对官场人事升迁的隐秘算计,是对某家名妓才艺的狎昵讨论,却唯独没有他记忆深处,在赶考路途中所见到的——那些因水患而流离失所、面黄肌瘦的灾民,那些在权贵高墙外苦苦哀求减租的佃户。

一段记忆如同针扎一般,猛地刺进古言的脑海,还记得那是在又一次名落孙山后,他曾心灰意冷,随一位远房亲戚奔走于江南贩运货物(隐约涉及盐、茶等利厚之物),亲眼见过官商勾结、盘剥百姓,见过漕运码头上役夫如牛马般劳作却食不果腹,更见过小民因不堪胥吏催逼重税而锒铛入狱、乃至家破人亡的景象。

此刻在锦衣玉食、阿谀奉承的强烈反差下,变得格外清晰刺眼。

庆功宴直至深夜方散。古言被崔胖子等人殷勤地引到一座精致雅静的别院安置,言明是“暂借”给探花郎居住,一应仆役俱全。

躺在柔软如云的锦被中,窗外月光清冷,他却辗转难眠。

这数月来的经历如同梦幻,从家徒四壁到锦衣玉食,环境的巨变如同温水中逐渐加热,悄然侵蚀着他最初的锐气。

开始习惯精美的衣食,习惯旁人的奉承巴结,甚至对于官场中一些收受“冰敬”“炭敬”的不成文“规矩”,也从最初的震惊、不安,到渐渐麻木,甚至为自己找借口“人情往来,不得已而为之”,“先站稳脚跟,才能做想做的事”。

崔胖子等人送来的厚礼,他半推半就地收下了。

“或许,只有先融入他们,获得权力,将来才能真正改变些什么……”古言试图这样说服自己,但内心深处,曾有的那份对不公的愤懑,却在隐隐躁动,让他难以真正安心。

转机发生在他入职翰林院后不久。他奉命随同一位王姓侍郎,巡视京畿春耕,名为“体察民情”。马车驶出繁华的京城,眼前的景象逐渐褪去浮华,露出残酷的底色。

宽阔的官道两旁,视线所及最肥沃的平原地带,大多被高大的围墙圈占,墙内隐约可见亭台楼阁,那是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庄园。

而更多的普通农户,只能在贫瘠的坡地、河边洼地上艰难耕作。衣衫褴褛的孩童在田埂上追逐,瘦弱的身体肋骨可见。这与古言记忆中,那段贩运经历所见到的民间疾苦何其相似!一种熟悉的压抑感涌上心头。

行至一处名为“郭家坳”的村庄时,队伍被迫停下。只见几名如狼似虎的衙役,正凶神恶煞地驱赶一户农户,抢夺着他们仅有的几袋看似种子的东西和一小堆干瘪的薯类,理由是拖欠了去岁的“羡余”和今年的“预征”。

一名老农跪在地上,不住磕头哭求,声音嘶哑:“官爷开恩啊!去年收成本就不好,赋税却一再加码,实在无力缴纳了!这是最后的种子,夺了去,今年全家就只能等死了啊!”旁边的妇孺更是哭声凄厉,令人心酸。

古言看得心头火起,突然一股血气直冲顶门。终于忍不住对身旁马车里闭目养神的王侍郎道:“王大人,春耕在即,夺人种子口粮,无异于杀鸡取卵!百姓何以维生?赋税是否……过于沉重了?长此以往,恐生民变啊!”最后一句,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带着一丝来自古砚记忆中对群体愤怒的直觉判断。

王侍郎缓缓掀开车帘,淡漠地瞥了一眼外面的混乱,随即放下帘子,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教训口吻:“古修撰,你初入仕途,年轻气盛,有所不知。这些刁民,最是奸猾懒惰,惯会哭穷抗税。朝廷用度浩繁,边防、河工、皇室开销,哪一样不是金山银海?征收赋税,乃是天经地义。些许饥寒,正可磨去其惰性。饿不死人,便是皇恩浩荡了。至于民变?”

嗤笑一声又道“自有各地兵甲镇之。你我还是多想想如何完成圣上交代的差事,写一份能让陛下满意的奏章回禀,才是你我份内的正理。”

那冷漠至极、视人命如草芥的语气,像一盆掺杂着冰碴的冷水,狠狠浇在古言心头,让他瞬间通体冰凉。

古言蓦然想起了翰林院中,那些同僚们日常高谈阔论诗词歌赋,或为一句经文的诠释争得面红耳赤,却对窗外民间真实的苦难闭口不谈、或是轻描淡写的样子。

明白了,在这个庞大的帝国官僚体系中,底层百姓的疾苦,只是一个遥远的、可以随意忽略的数字,甚至是“刁民”咎由自取的麻烦。

当晚,队伍宿于一处简陋的官驿。古言胸中堵闷难当,如同压了一块千斤巨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索性披衣起身,信步走出驿站。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四野寂静,唯有秋虫鸣叫与远处村庄隐约传来的犬吠。他登上驿站旁的一处小土坡,俯瞰下方那片在夜色中沉寂的村庄,黑暗中仿佛有无数的苦难在无声地蔓延、发酵。

是回到京城,继续做那前程似锦的“古探花”,努力融入那个视百姓如蝼蚁的圈子,学着他们的规则,换取个人和家族的荣华富贵,最终变成另一个冷漠的“王侍郎”?还是……

“唉……”一声苍老的叹息,突兀地在身边响起。古言悚然一惊,侧头看去,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衫的老者,不知何时坐在坡下的一块大石上,身形佝偻,面容清癯,正望着那片黑暗的村庄,喃喃自语,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像是问他,又像是问天:“富贵荣华,不过转眼云烟。

读书人寒窗十载,学得满腹经纶,究竟是该货与帝王家,博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还是该……为这沉沦的世道,为这些无声的黎庶,点一盏灯,哪怕只能照亮尺许之地,驱散方寸之寒?心安之处……究竟在何方啊?”

老者的话,字字如重锤,狠狠敲打在古言的心上。想起了赶考路上的艰辛,难民麻木的眼神,孩童因饥饿而啼哭,王侍郎那冷漠的嗤笑,以及老农绝望的哭喊……这些画面在他脑中激烈地碰撞、叠加、放大。

一股难以抑制的不甘、愤怒,夹杂着一种强烈的、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猛地从他心底最深处喷涌而出!他古言(古砚),骨子里何曾真正安于现状?

无论是直面绝境的抉择,还是面对这世道的沉沉暮气,那种想要“打破”、想要“震动”、想要为这死水一潭的人间带来一丝改变的本心,从未真正熄灭!

于是古砚猛地转身,不再有丝毫犹豫,大步流星地冲回驿站的房间。

油灯下,他铺开纸张,研墨挥毫,不再是写那些歌功颂德、辞藻华丽的馆阁体文章,而是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将他一路所见之田亩兼并、吏治腐败、民生凋敝之惨状,所闻之权贵奢靡、官员冷漠、赋税沉重之不公,尽数付诸笔端!

字字如刀,句句带血!

引经据典,借古讽今,直指朝廷政策之弊、用人不明!

他要上书,要直言进谏!

哪怕这奏章如同以卵击石,哪怕会立刻引来灭顶之灾,会辜负家人的殷切期望,会断送这刚刚开始的、看似锦绣的仕途,他也要发出这寒门子弟源自良知的呐喊!

这已不仅仅是古言的个人愤慨,更是那不畏强权、宁折不弯的意志体现!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笔尖在纸上重重一顿,墨迹几乎透纸背的瞬间,古言感到胸膛中那股郁积的块垒轰然炸开,一种豁出一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意念奔涌周身!

这一次的“震动”,并非沙场上的金戈铁马,而是源自一个士大夫的良知对不公世道的猛烈叩击,是精神层面的地动山摇!

周围的奢华幻象——京城的喧闹宴会、精致的别院、虚伪的奉承——开始扭曲、淡化,如同褪色的画卷,喧嚣迅速远去。但内心的迷雾,却被这股决然之火彻底驱散,变得异常清明、坚定。

那苍老的声音再次适时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慨叹与赞许:“第二问:见朱门酒肉而不慕,处繁华之地而存济世之心。此心之‘震’,发于微末,动于时弊,虽逆流而上,却合天道仁心。善。第三问,启。”

眩晕感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古砚的意识沉入一片朦胧。没有金戈铁马的瞬间冲击,也没有官场倾轧的骤然加身,这一次的融合,如同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更深地渗透进岁月的纹理之中。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325/442213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