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古代流放13
这天,夏天从外面回来时,手里没提野果,反倒扛着一根半人高的“竹竿”。
夏母正在院子里择菜,见了好奇地问:“你这孩子,山里的竹笋那么嫩,你不挖,扛根竹竿回来干嘛?”
夏天把“竹竿”竖在地上,笑着晃了晃:“娘,这可不是竹竿!您看,它是实心的,竹子都是空心的!
说着转身从墙角拿起一把大砍刀,对着“竹竿”利落砍下一节,又用刀小心削去硬皮,露出里面嫩白的茎秆,还带着淡淡的水汽。
她把削好的“竹节”递到夏母手里:“我今天远远地瞧见野猪啃这个,吃得可欢了,就砍了棵尝了尝,又甜又多汁,您试试。”
夏母半信半疑地接过来,凑到嘴边咬了一口。
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带着股自然的甘润,比蜜水还爽口,她眼睛一亮,忍不住多嚼了几口。
可嚼到后面,嘴里剩下粗粗的纤维,口感顿时变差,她皱起眉头:“这东西刚入口是好吃,可嚼到最后…实在咽不下去。”
“不好吃就吐掉呗,我刚才也吐了。”夏天满不在乎地说,随手把自己嚼剩的渣子丢进旁边的草筐里。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脚步声,夏父、夏宴青和姜雪收工回来了,三人身上还沾着泥土,一进门就瞧见夏母皱着眉的模样。
夏父放下手里的锄头,关切地问:“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
夏母吐掉嘴里的渣子,把手里剩下的“竹子”递过去,笑着解释:“不是不舒服,是这‘水果’奇怪得很。刚吃的时候甜得很,到后面全是渣。你尝尝就知道了。”
夏父刚要接,洗完手的姜雪走了过来,瞥见那东西,眼睛一亮:“这不是甘蔗嘛!吃的时候只嚼汁,渣是不能咽的。”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这甘蔗可是好东西,把里面的汁水榨出来,倒进锅里慢慢熬,熬到水分收干,再晾成块,就是咱们吃的红糖。
女人经期喝红糖水能暖身子,孩子偶尔喝些也能补气血,用处大着呢。”
说着,她又想了想,继续说:“就算是嚼剩的甘蔗渣,也别浪费,晒干了能用来造纸,或者埋进土里当肥料,能让庄稼长得更壮。”
众人一听,都惊了!
没想到这不起眼的“竹竿”竟有这么多用途,夏父立刻追问:“小雪,你会做红糖?”
姜雪点点头:“以前在家书上看到过,不算难。就是不知道这甘蔗在哪儿能找到?”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看向夏天。
夏天正靠在门框上啃甘蔗,闻言无所谓地说道:“山上到处都是,长得可多了。要是想做,明天我带你们去砍。”
“好!”众人异口同声地应下,连夏父都难掩期待,要是能做出红糖,往后家里的日子又能多些保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夏家人就起了床。
简单吃过早饭,夏宴青先去地里转了圈,昨天刚浇过水,今天地里没什么要忙活的,他看了两眼便回来了。
随后大家开始分工:夏天领着夏宴青去山上砍甘蔗,夏父则去村长家借石碾子(榨甘蔗汁要用)。
夏母和姜雪留在家里,把木桶、大铁锅仔细清洗干净,又搬来足够的木柴,提前把灶台烧暖,就等着甘蔗回来。
因为是第一次试做,夏宴青没砍太多,只扛了二十根粗壮的甘蔗回来,每根都有手臂粗,外皮泛着深紫色,看着就多汁。
路过村口时,有村民好奇地问:“夏家小子,扛这么多‘杆子’回来干啥?”
夏宴青笑着打哈哈:“家里刚养了头牛,砍回去给牛当饲料。”
村民听了,也没多问,笑着让他慢走。
等夏宴青把甘蔗扛回家,姜雪立刻过来,教大家怎么处理。
姜雪先领着夏天和夏母,把甘蔗外皮的泥沙洗得干干净净,再切成半尺长的段,放进石碾子的凹槽里。
夏父和夏宴青轮流推碾子,沉甸甸的石碾子滚过甘蔗,清甜的汁水顺着凹槽流进下面的木桶里,不一会儿就接了小半桶。
等二十几根甘蔗全榨完,刚好接满了两桶,空气中满是甜润的香气。
姜雪找来细纱布,把甘蔗汁细细过滤了一遍,滤掉里面的碎渣,才将澄澈的汁液倒进大铁锅里。
夏母早已在灶台前坐好,点燃木柴,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甘蔗汁渐渐泛起细密的小泡。
等水烧开后,姜雪拿着长柄勺子,轻轻舀掉水面浮起的白色泡沫,动作娴熟又仔细。
夏天也没闲着,她把榨过汁的甘蔗渣抱到院子里,摊在地上晒太阳。
灶火一直没停,锅里的甘蔗汁慢慢变少,颜色也从浅黄变成了深棕,浓稠的液体表面冒出密集的泡泡,还带着“咕嘟咕嘟”的声响。
姜雪不时用勺子舀起一点,滴进旁边装着冷水的碗里。
直到有一次,滴入水中的糖液瞬间凝成小块,用手一捏还带着脆感,她立刻喊道:“娘,熄火!”
夏母赶紧撤掉柴火,姜雪则拿着勺子快速搅拌锅里的红糖液,动作不停歇,这是为了让糖液“反沙”,变得更细腻。
等锅里的泡泡渐渐消失,她便把浓稠的红糖液倒进几个浅口木盘里,“得晾上几个时辰,等它完全变硬就好了。”
傍晚时分,一家人围着木盘,眼睛里满是期待。
姜雪轻轻掀起边缘,把变硬的红糖从盘里取出来,用手一掰,“咔嚓”一声就碎成了小块。
夏父先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甜而不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还带着淡淡的甘蔗清香,他忍不住点头:“好吃!比镇上买的红糖还香。”
其他人也纷纷尝了尝,连夏母都笑着说:“以后咱们自家就能做红糖,再也不用花钱买了。”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的甘蔗渣已经晒干,姜雪便带着大家开始造纸。
她先把蔗渣倒进大石臼,又加了几节新鲜嫩竹,“加竹子能让纸更有韧性”。
随后夏宴青和夏父轮流拿起木锤,“咚、咚、咚”地捶打,直到蔗渣和竹子全变成细腻的纸浆。
接着,他们把纸浆倒进提前挖好的大水池,夏母拿着长木棍不停搅拌,让纸浆均匀地散在水里。
姜雪则拿出早已做好的竹帘,竹帘细密光滑,是专门用来抄纸的。
她双手拿着竹帘,轻轻竖着插入水中,再水平晃动几下,然后慢慢捞出水面。
竹帘上已经附着了一层薄薄的纸浆,多余的水分顺着帘缝往下滴。
她把竹帘倒扣在晾晒网上,轻轻按压几下,再从竹帘一侧小心揭开,一张湿漉漉的纸就留在了网上。
重复几次后,网上叠起了一摞湿纸。
姜雪又找来干净的纱布盖在上面,再压上一块沉重的青石板,“得把多余的水分挤干,半个时辰后再晒。”
半个时辰后,湿纸已经变得半干,姜雪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张张揭开,平铺在平整的木板上,还拿小刷子在纸上刷了层薄水,“这样晾干后纸才不会皱。”
等第二天太阳落山,木板上的纸已经完全干透。
夏父伸手摸了摸,纸张带着微微的黄色,质地虽不如宣纸细腻,却也平整紧实。
“咱们真的做出纸了!”夏母又惊又喜,所有人都盯着这些纸,眼里渐渐亮了起来。
这红糖能吃能卖,纸也能用来写字、包装,这不就是商机吗?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凉亭里,开始认真盘算:夏父负责计算成本,夏母琢磨着售价,姜雪则提出要优化流程。
“得自己打个石碾子,总借村长家的不方便;”
“还要定制格子状的模具,能提高抄纸效率。”
她还画了张草图,“我想根据杠杆原理,做个脚踩式锤浆机,这样比用手锤省力多了。”
几天后,夏家的制糖和造纸事业就轰轰烈烈地开了头。
夏宴青每天去山上砍甘蔗,再用板车拉回来,夏父负责榨汁,姜雪和夏母在家负责熬糖、抄纸,还兼顾着家务。
夏天则帮忙打下手,有时给鸡、牛铡草,有时帮着晾晒纸张,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却也透着股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劲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217/442366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