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年代孤儿12
夏天正专注地采着鸡油菌,忽然瞥见不远处一棵枯树干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金黄的榆黄蘑。
菌盖肥厚,色泽鲜亮,一看就格外鲜嫩。
她本想喊其他知青一起来采,可环顾四周,连个人影都没看见,只好叹口气,自己动手。
她先把背篓里零散的蘑菇归置好,腾出空间装榆黄蘑,指尖轻捏菌柄,一朵朵肥美的榆黄蘑便落进背篓。
没一会儿,背篓就被装得满满当当,剩下的榆黄蘑她舍不得浪费,便趁着没人注意,悄悄收进了空间,只留下些小菌菇在树上,等着它们再长长。
背篓满了,夏天又用精神力在附近扫了一圈,竟又找到几处蘑菇密集的地方,甚至还发现了好几朵珍贵的干巴菌,小心翼翼地采下来,收进了空间。
确认周围没有遗漏的“宝藏”,她才背着沉甸甸的背篓往回走。
路上遇到不少村民,大多也背着满筐蘑菇,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意。
他们都是采蘑菇的老手,熟悉山林里每一处蘑菇窝,一找一个准,收获不比夏天少。
回到村里,夏天看着背篓里的榆黄蘑,想着一时半会儿吃不完,便挑了两朵最大最鲜的,去隔壁找张奶奶。
张奶奶家经常把吃不完的蘑菇晒干储存,夏天想换些香菇干,还顺便从她家买了一块钱的大豆油。
回到知青点,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要做一罐喷香的蘑菇鸡肉酱。
夏天先烧了些热水,用温水把香菇干泡发,又取了一只野鸡,用热水烫去鸡毛。
做鸡肉酱用不了整只鸡,她只取下两块鸡胸肉。
接着,她把泡好的香菇、新鲜的蘑菇都切碎,鸡胸肉也切成小丁。
灶火升起,锅里倒入少许大豆油,油热后先下肉丁翻炒,直到肉丁变色出油,再加入蘑菇碎继续翻炒,蘑菇的鲜香瞬间弥漫开来。
等蘑菇炒出水分,她又依次加入酱油、醋、白糖、花椒粉、八角粉等调料,最后倒上半碗水,盖上锅盖慢炖。
等其他知青回来时,蘑菇酱已经快炖好,浓郁的酱香混着肉香、菌香,飘得整个知青院都是。
夏天正站在灶台前,拿着勺子不停翻拌。
这时候可不能停,一旦糊底,整罐酱的味道就毁了,还得保证每一口都裹满酱汁。
周洁刚进院子就被香味勾住,凑到灶台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蘑菇酱,嘴角的哈喇子都快滴下来了。
夏天看她这模样,忍不住笑了:“我屋里还有半只处理好的野鸡,你拿去给翠姐,咱们今晚一起吃。”
周洁一听,眼睛瞬间亮了,拿起野鸡就飞快地去找翠姐,还不忘招呼其他新知青:“今晚一起吃饭,大家都准备点粮食!”
那野鸡虽说肉不算多,但用来炖蘑菇汤,鲜味儿绝对足。
果然,晚饭是喷香的蘑菇鸡汤面。
清澈的鸡汤里飘着鲜嫩的蘑菇,面条吸满了汤的鲜味,清淡爽口;
要是觉得味道不够浓郁,舀一勺微辣的蘑菇鸡肉酱拌进去,酱香、肉香、菌香瞬间在嘴里炸开,层次丰富得让人停不下筷。
知青们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别提多满足了。
距离秋收还有不到一个月,村里的气氛已经渐渐紧张起来。
那几天会是一年中最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准备。
有人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攒起来,留着秋收时补充体力;
有人抓紧时间砍树劈柴,堆得像小山一样,确保做饭有足够的柴火;
还有人把穿旧的衣服拆了,缝制成粗糙的手套和口罩,防止秋收时被庄稼划伤;
更有勤快的,提前把面条晒干,到时候只需煮一煮就能吃,省去做饭的功夫。
秋收是农民一年中最看重的事,所有心血都盼着这几天能有好收成,没人敢懈怠。
知青院的知青们也凑在一起商量,决定秋收期间新老知青一起吃饭,每天安排两个人负责做饭,夏天被分到和莫云一组。
商量好后,大家把各自攒的干柴、粮食都集中到一起,整整齐齐堆在厨房角落,就等秋收开始。
秋收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大队长就站在村口的土台上做动员演讲,声音洪亮又激昂,比头顶的太阳还要火辣。
夏天被分到收大豆,地里的大豆已经完全成熟,豆荚鼓鼓囊囊的,再晚几天就要爆荚落粒,必须赶在这之前收完。
她弯着腰,把成熟的大豆植株连根拔起,再用力拍掉根部的泥土,扔进身后的筐里。
所有人都埋头干活,没人偷懒,只有干活速度快慢的区别。
村里的拖拉机也派上了用场,“突突突”地在地里穿梭,一趟又一趟把收割好的大豆、玉米运到村中央的广场上。
广场上,村里的老人们也没闲着,拿着耙子把大豆、玉米摊开,均匀地铺在地上晾晒,金黄的庄稼铺满了整个广场,像撒了一层金子。
夏天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想起后世的联合收割机。
那机器多方便啊,收割、脱粒一步到位,哪里用得着这么多人累死累活。可眼下,也只能靠一双手慢慢干。
第二天,夏天被调去割麦子。
她握着大队部发的镰刀,心里有些无奈,虽然秋收前有人专门磨过,但镰刀还是不够锋利,割起麦子来又费劲又慢。
趁着周围没人注意,她悄悄从空间里换了一把锋利的镰刀,握在手里顿时感觉不一样了:之前的镰刀割麦像“刀切肉”,又涩又慢;
现在这把像“刀切豆腐”,轻轻一拉,麦子就齐刷刷地倒了,效率一下子提了上来。
轮到夏天和莫云做饭,莫云负责烧火、洗菜,夏天则手脚麻利地做凉面。
先把小白菜用开水烫熟,面条煮好后过一遍凉水,沥干水分,再拌上切好的黄瓜丝、提前做好的蘑菇酱,淋上几滴醋,一碗清爽开胃的凉面就做好了。
劳累了一天的知青们,吃着冰凉爽口的凉面,瞬间感觉疲惫消了大半。
就这样起早贪黑忙了半个月,地里的粮食终于全部收完。
接下来又是新一轮的忙碌:男生们扛着锄头去地里翻土,为下一季播种做准备;
女生们则围坐在院子里,剥玉米、打豆荚、晒谷子,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茧子。
等把萝卜、白菜、土豆、红薯种进地里,所有农活才算告一段落。
知青们回到宿舍,倒头就睡,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每个人都晒黑了两个度,脸上、胳膊上满是晒痕,人也瘦了一圈,却透着一股踏实的疲惫。
缓过劲后,大家商量着去镇上的国营饭店吃顿好的,好好补补。
可刚到镇上,就被街上议论纷纷的人群吸引了。
原来在他们埋头秋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安人员在离村子不远的山上,抓到了一个R国特务。
没人知道那特务到底怎么了,据说他突然发疯,拿着枪在山里疯狂屠杀野猪,动静太大惊动了上山采蘑菇的村民。
村民们吓得赶紧报警,公安人员赶到后,才发现竟是个潜伏的特务。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最让人好奇的是:那特务好端端的,为啥突然失心疯?
为啥非要去招惹野猪,最后把自己暴露了。
众人听了特务的事,也就当个新鲜谈资,转头便直奔国营饭店。
这次是集体聚餐,大家商量好AA制,菜单一报就格外丰盛:红烧肉、糖醋排骨、猪肉白菜炖粉条、红烧鱼、土豆炖鸡,再加上清爽的黄瓜鸡蛋和酸菜肉,最后还点了一笼热气腾腾的大肉包子。
菜一上桌,知青们就放开了吃,满嘴流油的间隙,还不忘调侃翠姐:“翠姐,除了这红烧肉,其他菜都没你做的好吃!”
夏天好奇地问:“难道翠姐做的红烧肉不好吃?”
旁边的老知青笑着解释:“不是不好吃,主要是她压根没做过红烧肉!平时咱们哪舍得买那么多肉。”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
吃饱喝足后,众人又去了供销社。
女生们大多买了蛤蜊油,秋天天气干燥,擦手擦脸正合适;
还有人买了糖果和糕点,当作平时的零嘴。
逛了一圈,才慢悠悠地回了村。
没过几天,大队长突然来知青院通知:再过几天,会来三个新知青。
杨柳闻言,忍不住感叹:“这就要来新知青了,咱们这一批,居然也成老知青了。”
说“老”字时,还特意加重了语气,带着几分调侃。
胡长喜接话:“你们来都三个月了,早不算新的了。”
杨柳摸了摸自己的脸,故作夸张地说:“怪不得我觉得脸都不怎么嫩了,原来是成‘老知青’了!”
一句话逗得众人哄堂大笑,院子里满是快活的笑声。
这天傍晚,夏天和周洁、杨柳等人说说笑笑地收工回来,刚进知青院,就看到院子里站着三个陌生人,不用想也知道,是新知青到了。
按照惯例,新知青来的第一天要一起聚餐,今天正好轮到翠姐做饭,这么多人的饭,她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大家连忙各自回屋,简单擦洗了一下,换上干净衣服,就准备去帮忙。
可夏天刚擦完身上的水、穿好衣服,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争吵声,是周洁、杨柳和一个陌生女生的声音,语气还挺冲。
等她快步走出屋,争吵已经被胡长喜和翠姐制止了,可周洁和杨柳的脸色还是很不好,明显还在气头上。
夏天定睛一看那个陌生女生,不由得一愣:“这不是书里的女主吗?她怎么会跑来下乡?”
不过饭已经做好了,夏天压下心里的疑惑,从自己的粮食袋里多舀了些玉米面,递给翠姐,小声问:“到底咋吵起来了?”
翠姐接过玉米面,倒进公用的粮食袋里,无奈地说:“还不是因为住的地方。
那女生看上了周洁住的房间,上来就让周洁搬走,态度还特别横,周洁能同意吗?”
夏天更奇怪了:“这知青院的房间,不都差不多吗?有啥区别?”
“她嫌边上的房间门口堆了杂物,说不方便,非要住中间的屋子。”翠姐撇了撇嘴。
夏天小声嘀咕了一句:“切!毛病还真多!”
这时,胡长喜拍了拍手,招呼大家:“好了好了,大家都累了一天了,先吃饭,有事儿吃完饭再说。”
众人这才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夏天拿起一个窝窝头,夹了一筷子炒豆角,翠姐的手艺依旧在线,豆角炒得软烂入味,带着淡淡的酱香,配着窝窝头吃,格外下饭。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217/4423665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