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成立《青年夜话》栏目
瓜子包装上已经印上了“古法麦香瓜子”,刘一民建议李兰勇多试几种口味,瓜子上面的味道丰富一点,味蕾触及的时候呈现出多层次感。
李兰勇将刘一民带进他的办公室,办公室浓郁的“部队风”,这原本就是部队的营房,走的时候以为还回来,装饰都没怎么取。
军旗和D旗挂在墙上,办公桌后面是一个“作战地图”,上面标注着几大炒货势力范围。
坐在办公桌后抬头就能看到老人家的画像和“增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标语。
“好家伙,你不是来当厂长,你是来当团座来了啊!”刘一民环顾一周调侃道。
李兰勇拿起印着红五角星的搪瓷杯子倒水:“有个沙盘就更好了,我也过过当团长的瘾。架子上面装着傻子瓜子和其它厂的样品,你尝尝。”
刘一民走到柜子旁边,架子上摆着深浅不一的盒子,盒子外边标明了口味,刘一民尝了尝,觉得味道都比较一般,傻子瓜子的味道比其它的品牌会浓一点。
“现在人的口淡,味道越重越好。平常品的零食味道少,越浓郁越有层次感越好。”
李兰勇单手将茶缸递给刘一民:“我准备改造一下咱们这个麦香瓜子,加点糖,加点香料。”
刘一民刚坐下,田庆平就跑来了,他现在已经是副乡长了。人还没到,声音就传来了:“一民,一民?”
李兰勇冲着外面说道:“田大乡长,在这儿呢!”
田庆平风风火火的闯了进来,指了指李兰勇冲刘一民说道:“这小子又挤兑我呢,一民,我看看,燕京回来二级教授,就是精神。你的访谈,我专门让乡里面新来的年轻学生进行了学习,感悟良多。”
“好了好了,咱们就别互相戴高帽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三个人坐在沙发旁聊了起来,主要是谈南方的改革政策。田庆平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觉得很震撼,政策给的幅度也太大了。
田庆平吐沫横飞,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内容一股脑的全部讲了出来:
“咱们去年农村的一号文件,将农村的经济搞活了。大家除了种地,还千方百计的做各种工挣钱。南方那边没去,但报纸上说是一日千里。厦门经济特区,一下子扩大到了厦门全岛。”
“咱们田大乡长不甘心只做乡长,未来我看最少要带着咱们全省干。”李兰勇再次打趣道。
田庆平点上烟说道:“要是有机会,我还真想干一干,咱们农民也不能总穷下去。南方人都住上小楼了,咱们还在建夯土瓦房。”
“我准备过完年到南方看看,顺便去了解下傻子瓜子的大本营,看看人家是怎么卖的,田乡长,你要去的话,车马费我们集体给你报销。”李兰勇打包票道。
“算了吧,我要去的话,我们自己拿钱。你到南方去,你知道去哪儿看?”
李兰勇指着上面自己的作战地图说道:“我跟其他部队联合作战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战友就是鹏城的,退伍后进了鹏城一家二级经营单位,是个小头头,到他哪儿住几天还是没问题的。”
“你还是小心点,听说南方经济发展的是好了,可是治安不太好,骗子和抢东西的人很多。”田庆平忍不住嘱咐道。
李兰勇冷哼了一声,面露不屑:“这些人应该都抓起来,好好的人不做,非得干点下三滥的事情。”
到了中午,三人又坐在街头吃了一碗饸饹面,味道跟以前相比还一样,不过面馆被以前的厨师承包了,不再是集体单位了。
街道两边堆着的雪已经成了黑雪,路中心是黑泥路,前来采买年货的乡民有的穿着胶鞋,有的干脆在泥地里走来走去。
手中夹着尼龙袋或者拿着绳子,高兴地打量着路两边的摊位,遇到要买的要先翻几下看看好坏,觉得可以再开始讨价还价。
年货是卖家市场,摊主死咬着价格不松口,乡民最终只能从内衣兜里拿出皱巴巴的纸币交钱拿货。
他们遇到熟人之后,往往会兴奋地询问对方年货是否备齐并向对方展示自己买的年货。
有人扛着东西往家走,也有人赶着牛车运货,旁边是蹭车的众乡亲,大家一边走,一边谈论着街市上的稀罕事儿。
旁边有人骑自行车飞驰而过,三人身上被溅上了几滴黑泥,李兰勇冲着田庆平说道:“田乡长,乡上这路也该铺一铺了,路再坏下去,拉货的都不愿意来了。”
“我跟县里提了,县领导老杨经常开车往一民家里跑,也不知道这路不好。万一有一天国际友人要来一民家里参观,这观瞻多不好啊。”
傍晚,李兰勇和刘一民又回到了麦积大队。
回到家里,朱霖嗅了嗅刘一民身上的味道,笑着说道:“刘老师这是把自己给炒入味了啊。”
“有吗?”刘一民闻了闻衣服上的味道。
大哥刘一国走过来拍了拍刘一民的大衣:“瓜子厂里面炒起来的灰尘特别大。”
“大哥,我自己来,”刘一民笑着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走到火堆旁边烤起了火。
刘雨和刘林一天没见他,都开心的往他怀里面钻,刘一民掏出瓜子给他们两个人剥着吃。
“来,刘安,让小叔抱抱。”刘一民冲着旁边胆怯的刘安说道。
顾萍鼓励刘安走到刘一民旁边,并教他喊二叔。刘安被刘一民手里面的瓜子引诱着,终于喊出了那声“二叔”。
第二天,刘一民和刘一国两人拿着砍刀上山砍柏树枝,两人聊了不少。山上雪很深,砍完柏树枝回来的路上,还看到了一只兔子,两人扔下东西就开始追,可惜谁都没有追上。
“这兔子跑的可真快。”刘一国擦了擦脸上的汗。
刘一民靠在树上,大口喘着粗气:“咱们俩也没以前跑的快了。”
“是啊,是啊,一转眼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了。”
两人休息了一会儿,背着柏树枝朝着山下走去。刘一国主动将树枝全都背在自己身上,只让刘一民拿着镰刀。
这年春节,刘家格外的热闹,家里来客络绎不绝。刘一民抱着刘雨和刘林不断地跟来人打招呼,以两人的脑袋瓜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不错了。
刘福庆和杨秀云老两口穿着崭新的棉衣,坐在院子的太阳下面,笑声就没有停过。
刘一民和朱霖初五就准备回京了,这次杨秀云没有跟着,两人抱着刘雨和刘林从火车站上车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哭个不停,一个劲儿的喊“奶奶”。
这哭声简直要把杨秀云的心给哭碎了,背过身去不断地抹泪。
好在刘一民和朱霖坐的是软卧,只有他们两个人,哭声一直持续,火车到了洛城,还是时不时的抽泣。
朱霖和刘一民看着两个小家伙愁容满面,回去也不知道喜梅一个人能不能带好。
“不行的话,咱们再找个保姆。”刘一民说道。
朱霖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只是哄着两个小家伙睡觉。初六下午三点,终于落地燕京。
两个小家伙眼眶都哭肿了,回到华侨公寓,朱母听到电话里的哭声,二话不说带着朱父杀了过来。
朱父说道:“亲家带了两个小家伙快两年,分开当然舍不得,这不怪孩子。”
“你这话跟没说有什么区别?”朱母白了朱父一眼,陪着刘雨和刘林玩耍了起来。
杨秀云不在,喜梅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刘一民和朱霖没有再找保姆,朱母暂时住了过来,就算再找也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了,现在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面。
第二天,刘一民先是给老首长、夏言、张光年等人打了一个电话,接着和朱霖抱着刘雨、刘林先去了一趟木樨地,算是拜了一个晚年。
李玉如给刘雨和刘林一人塞了一个大红包,两人不认识钱,但是紧紧地攥着红包里的十块钱不松手。
得到刘一民回京的消息,央视副台长杨伟光就马不停蹄地跑了过来,跟刘一民商量频道开播的事情。
“一民同志,周日的八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是最好的时段。我们对收听人数是有要求的,要是效果不好,栏目得改时间。当然,咱们栏目效果不可能不好。”杨伟光说道。
刘一民反问道:“要达到什么标准?”
“收听人数至少要四五百万吧!”杨伟光看向刘一民。
“四五百万,老杨同志,你这要求可不低啊,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还不到两百万。”刘一民淡笑道。
杨伟光将以往的数据给他看了一眼,这个时段是广播电台播放完新闻联播之后收听人数最多的时段之一。不过杨伟光这个要求,确实是往高了提。
国内目前私人拥有收音机的数量估计也就三四千万台左右,当时刘一民访谈将近一亿人次的数据是结合了私人和官方大喇叭的广播数据,加上重播一次计算出来的。
杨伟光笑眯眯地说道:“刘一民同志我相信你的水平,肯定能把节目做好。这个时段往常的收听量也在四五百万,咱们要是做的不好,换掉的栏目组肯定就有意见了?”
刘一民对八点到九点这个所谓的黄金时间段并不太认可,广播的时段和电视是有区别的。
况且八九点这个时间段,容易产生跟电视争观众的情况。广播跟电视抢,肯定抢不过电视。
刘一民将时间调整到了十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观众看完电视,躺在床上能够听会儿广播。
“一民同志,既然你想调到十点到十一点,我答应,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会将栏目内容在早上上班这个时间段重播一遍。”
刘一民和杨伟光双方约定了一下广告收益的分成,文研所对内容具有决定权,电视台只有监督权,保证不是“双反”内容就行,电台于3月第一一个周末开播,也就是3月2号开播。
“一民同志,咱们合作愉快,第一期你做访谈,还是谁?”杨伟光询问道,他最希望刘一民上,这样收听率就有保证了。
“有比我更好的人!”
“谁?”
“钱学森钱老。”刘一民缓缓吐出了五个字。
杨伟光疑惑地问道:“一民同志,你能请钱老做节目吗?”
“钱老可是很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我相信没什么问题。”刘一民说道。
杨伟光走后让刘一民跟他保持联系,等到上级正式发文之后就开始制作节目。
现在的节目制作都是预先制作好,然后再播放。很少有实时进行广播,广播期间再跟观众连线互动的节目。
送走杨伟光,刘一民跟钱老打了一个电话,钱老听到是刘一民,笑着约他初十上午去航天大院找他聊天。
初十早上,刘一民早早起来吃完早餐,朱霖去拍戏,家里面剩下朱父和喜梅照顾两个孩子。
现在刘雨和刘林不怎么再为“奶奶”哭泣,不过看见杨秀云的照片,依然伸着胳膊喊“奶奶”。
钱老住在阜成路的航天大院,这里住着许多航空方面的专家。刘一民走进去要接受严格的检查,警卫秘书亲自过来接他。
钱老刚回国的时候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楼,60年后搬到了这里。
高楼上传来练习钢琴的声音,楼下到处奔跑玩耍的孩子,能感受到大院跟外面很不一样,这里的人相对很“洋派”。
这里面和燕京军区大院一样,自成一个小社会。离钱老的住处越近,这里保卫的越严密。
钱老坐在梧桐和松树掩映的红色砖楼前晒着太阳,看到他们走过来后,冲着刘一民摆了摆手。
刘一民快步上前,走到了钱老前面,钱老笑着说道:“这还是你第一次来吧,知道路了,以后就多来坐坐。”
“钱老,以后少不得要打扰您的。外面风大,咱们进去吧?”刘一民笑着说道。
“走!”钱老起身,警卫秘书立即带上了凳子。
跟钱老的夫人打过招呼之后,走进了钱老的书房。
书房里面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左上角放着一个电子表,正中间依次摆着《人民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这个顺序是他阅读报纸的固定顺序。
书房里还有个区域放着牛皮纸袋,上面写着一个个主题,里面装的是钱老剪的报纸,感兴趣的内容都剪了下来。
“钱老,您的书房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钱老饶有兴趣地问道。
刘一民指着桌子说道:“我以为会有一台电脑。”
“哈哈哈,家里不是科研所。”钱老笑着让人给刘一民倒了杯茶,跟他聊起来当前报纸上的新闻。
从报纸聊到文学,又聊到了刘一民在燕大访谈时的发言。钱老关注的东西很多,时事方面的重要新闻几乎全都知晓。
“在一个大浪潮中,作为个体存在的浪花是迷茫的,现在的年轻人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当时说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相当于投资,投资是允许部分失败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没人想看到投资失败,都想看到投资成功。”
见钱老主动谈起这个,刘一民顺势提出了想请他做访谈的事情。
“《青年夜话》?”钱老直起身子,明显来了兴趣:“我通常是对大学生演讲,对全社会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但我去讲什么呢?”
“您可讲的东西可太多了?我当主持人,咱们一问一答,您觉得怎么样?”
钱老搓了搓手起身说道:“好啊,什么时候?我不用准备,随时都可以。不过你应该准备一些问题,要准备点好的。”
“好。”刘一民高兴地说道,并感谢钱老的帮忙。
钱老摆了摆手示意刘一民不用谢:“青年人问题是国家的问题,青年人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
在钱老家用完午餐,刘一民离开了航天大院。
刘一民顺道去见了一下郑渊杰,询问他《童话大王》连环画卖的怎么样。
“还行,卖了三万册左右,本钱已经回来了。文字版春节期间销量大增,加印的太少了,估计卖到20号就没货了。”
“这就不错,不用后悔加印的少,毕竟谁都没长前后眼。咱们下一期首印的多一点就行,这是《虹猫蓝兔七侠传》的第五到八章。”刘一民将手稿递给了郑渊杰。
郑渊杰拿着率先读了起来,看到蓝兔和猪无戒边打架边打嘴炮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出来。
“一民,咱们下一期的杂志我看可以直接印刷成五十万份,随着故事的展开,内容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一次印五十万册,要是搁以前郑渊杰不敢想,现在他敢想了。
郑渊杰给刘一民看了看他最近写的童话,他的儿子跑过来递给刘一民一块糖,刘一民笑着反送了对方一个红包。
“成绩怎么样?”刘一民话音刚一出口,郑渊杰的大儿子撒腿离开了书房。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6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