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77章 一民小学

第477章 一民小学


第479章  刘一民+钱老=《青年夜话》大火

    元宵节后,文研所和央视各自收到了《关于探索广播节目多元化制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这是由文化部和宣传部两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只是探索性质,并不是正式的政策条文。

    拿到批文之后,刘一民和央视的杨伟光就忙碌了起来,央视成立了一个制作对接的团队,负责协助文研所录制节目。

    并且双方通过《中青报》向全国广大青年宣布,《青年夜话》广播栏目正式成立。

    而第一次栏目制作就让年轻人炸了锅,谁都没想到,开头就是王炸,邀请了无数年轻人敬佩的科学家钱老。

    大家看到消息后翘首以待,准备在节目播放的第一时间,就收听这个广播。

    2月24号,刘一民邀请钱老到央视一起制作节目。钱老特意穿了当年从美国归国时所穿的衣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特别的好。

    “钱老,这是专门的录播室,我们已经检查过了。”杨伟光在前面引导。

    走进录播室,钱老看了看四周的布置:“这种地方可是不常来喽,一民,今天跟着你过来长见识了!”

    “钱老,您调整下凳子,看怎么坐舒服?”刘一民笑道。

    警卫秘书帮钱老调整了一下凳子,等两人坐好后,杨伟光让人端来了两杯茶:“钱老,一民同志,我们先出去了,你们做一个手势就可以开始录制,有问题不要怕,我们后期会再制作。”

    “好。”刘一民笑着说道。

    等人走后,钱老润了润嗓子:“说实话,坐在这里还有点紧张嘞。”

    “钱老,咱俩总不能都紧张啊。”刘一民尽量让录播室里面的氛围变得轻松一点。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刘一民先做了一段开场白,讲述了一下栏目的宗旨——解青年之惑,领青年前行。

    “广大青年朋友们好,今天咱们邀请到了第一位访谈嘉宾,他就是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科协主席,科学院学部委员,被美国誉为可抵五个师的钱学森钱老。”

    刘一民刚介绍完,钱老立即幽默地跟上:“今天咱们录播室里面不止咱们两个,而是有五个师。”

    “哈哈哈,钱老,您几几年去的美国?”刘一民笑着问道,他先从基础的信息入手,慢慢地引导到其他的问题上。

    “您被软禁了五年,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正是一个拼搏的年龄段,关押期间,您有没有想过,回国这么难,那就不回了,反正不是我不愿回去,是美国人阻拦。”

    刘一民的手里握着题词卡,时不时的要看一下提问顺序。有时候节奏一乱,全都该乱了。

    “我就没打算留在美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给自己买保险,存美元。我说我人都不在这儿了,留这些有什么用?其实不光是我,还有一大批科学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钱老靠在椅背上,回答起来信手拈来。

    外面的杨伟光等人听到进行的这么顺利,一个个高兴地相互握手,赵忠湘低声说道:“刘一民同志,这是练过吧?”

    录播室内,刘一民继续问道:“钱老,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科技不行,经济不行,中国人没有外国人聪明,您觉得中国人笨吗?”

    “中国人当然不笨,我们很多留学的科学家都深受其扰,我们都憋着一口气,就是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笨。我们的落后是时代造成的,我们才发展多少年?西方发展了多少年?不能比表面,要多角度比,新中国从废墟上才成立多少年?

    我们的工业底子不说很好,但最起码特别的全,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

    刘一民趁机说道:“其实一直以来,中国人喜欢讲反省,子曰一日三省吾身。碰到了别人,先说对不起。我们喜欢反思自己的问题,但从来没想过这有没有可能是别人的问题。”

    “一民同志,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钱老反问道,一下子成了两人交换观点的访谈。

    刘一民讲了许多,一体双面,有好有坏。好处可以快速进步,坏处就是容易纵容他人。

    “很多人喜欢将我们跟全世界比,跟美国比工业、跟法国比浪漫、跟英国比绅士、跟德国比严谨,好像我们全是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为什么处处都不如人。

    但是要跟单一国家比的话,法国人有浪漫,但是没德国的严谨,英国的绅士、没有中国人包容、温良、勤劳和韧性.”

    钱老听着刘一民的话刚开始若有所思,等到最后频频点头。

    两个人不再限于你问我答,而是互相交流观点,以至于最后交流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

    杨伟光挥手道:“别打扰,正好可以制成第二期内容。”

    等聊完出国潮流之后,杯子里的水空了,两个人才看向外面,杨伟光冲他们竖了一个大拇指。

    “钱老,一民同志,你们两个聊了两个多小时啊,剪辑一下能播两期。”杨伟光走进来高兴地说道。

    钱老走到录播室外面,看着拥挤的人群说道:“先体谅一下老头子,让我去个厕所。”

    杨伟光亲自带着钱老去厕所,刘一民紧紧地跟在后面,现在才发觉,膀胱要炸了。

    走出厕所后,两人没在央视多留就走出了大楼,赵忠湘挤在人后想跟钱老握个手,可惜人太多根本没有机会。

    “一民,再见。要是我有什么话想对人说,我就来找你。”钱老开玩笑道。

    等小轿车离开之后,刘一民走回大厦粗略地听了一遍,交代了几个要剪掉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要留,别糊弄我,我可是懂录音的基本原理。”

    杨伟光搂着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完全听你的,你们记住,这个栏目一民同志的话比我的话更管用。”

    “明白。”

    录制团队跟文研所录节目,文研所额外给他们一笔补贴。杨伟光想以团队人员和设备帮央视多争取几个点的分润,被刘一民巧妙地给化解了。

    录节目的时候,文研所是他们的老板。

    3月2号晚上十点,无数的年轻人打开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旁边或者书桌上,等待《青年夜话》栏目的开播。

    学生宿舍里,大家围坐在收音机旁,见收音机里还没出现声音,还以为找错了频道。

    “有了有了,快听快听,这就是刘一民教授的声音。”学生赶紧将收音机放下,让大家注意听。

    【全国的听众朋友们、青年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青年夜话》栏目,本栏目起源于燕大的一场访谈,本栏目的宗旨是解青年之惑,领青年前行。】

    “刘教授当主持人声音还挺好的啊,中气十足,吐字清晰,像主持人。”

    “别说话,认真听!”

    青年人的导师刘一民和几代人的导师钱学森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青年夜话》的访谈内容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不仅是学生,D政军民学、社会青年以及中老年人都在收听,一些工厂的喇叭里面也传出了广播的内容。

    当听到中国人总是喜欢反思,总是将自己跟全世界国家、人种的优点做对比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内容刘一民跟文研所培训的学生讲过,传播的范围有限,刘一民通过《青年夜话》将这个观点传达给了全国的年轻人以及全国听众。

    第二天许多报纸,也对《青年夜话》的内容进行了报道。

    杨伟光看到数据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四五百万的合格线还是太低了,收听人次远远超过了一亿次,比刘一民当时做访谈时的收听人数都高。

    杨伟光激动地给刘一民打电话报喜:“还有好几个电台,说是要转播咱们的内容,一民同志,咱们这是开门红,开门大红啊!”

    也有人感叹刘一民这节目资源实在是太好了,第一次就请到了钱老,这资源就是给狗,狗都能拉来几百万听众。

    对于杨伟光的狂喜,刘一民笑着说道:“咱们要的不是开门红,而是次次红。”

    文研所终于开始有了盈利相对稳定的项目了,后期像吴组缃、王瑶之类的老教授,刘一民都准备让他们去讲讲。

    就算是讲古代文学,也是提升文化自信。

    之后再经常性的邀请一些嘉宾做访谈,节目再针对听众的来信,回答一些问题,整体栏目的内容构成就充实起来了。

    刘一民走进文研所,办公室里众人在闫真的带领下,同时站起来冲刘一民鼓掌。

    “恭喜所长。”

    “坐,大家都坐,这是咱们文研所的胜利。”

    戴建业笑道:“我们住在燕大的宿舍,晚上听到好几个宿舍的学生都在听,甚至有人将收音机放在楼道里面,让大家一起听。”

    “刘所长,我们能不能上这个栏目?”易众天开玩笑道。

    “可以啊,但是说话必须得深思熟虑,别讲一些不讲逻辑和历史的话。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未来说不定大家都有做节目的时候,我希望牢记这句话。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用奇怪的观点来哗众取宠。”

    刘一民讲话完毕,夏言也打来电话恭喜栏目成功:“今天中顾W几个老同志都给我打了电话,说咱们节目做的不错,能使青年人做教育。”

    “我们是跟青年人做朋友。”刘一民笑道。

    “不管怎么着,成功了就是成功了。你至少让我松了一口气,没闹出大乱子,没搞成笑料。”夏言高兴地说道。

    挂断电话,中文系又有几个教授过来恭喜他,严家炎笑着说道:“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看到广播影响这么大,还想办广播嘞。《未名湖》杂志办了这么久,还没有一次广播影响力大。”

    “有时间也邀请您当嘉宾,您可别拒绝。”刘一民说道。

    “我?”严家炎笑道:“只要你不怕收听率下降。”

    文研所内外,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挂断电话的夏言在想是不是要提高一下文研所的级别,挂在中文系下面当系里的二级所,好像有点屈才了。

    不过这事情也不是夏言说了算,还得跟教育部沟通。

    吉安所,刘一民看到迎接自己的李秘书后,低声询问了一句为什么喊他过来。

    李秘书笑着摇了摇头:“一民同志,就这几步,我跟您透露也没什么必要啊。”

    走进去后,老首长先是夸赞了一下刘一民栏目做的好,栏目对青年好,也对国家好。

    “老首长,您找我来还有什么事情?”

    闻言,老首长将拿起的茶杯放了下来:“家先同志的身体不容乐观,我们准备向国人解密家先同志的身份,如果不解密,不让群众知道,对家先同志不公平。我想问问你能不能写一部家先同志个人的纪实性小说?”

    “首长,写的话不是问题。”刘一民当即保证道。

    老首长听闻大笑了几声:“好你个刘一民,我就知道这对你不是什么问题。”

    “个人纪实性文学并不困难,但是邓老得配合我,我要了解邓老的很多事情。当然,我们上次聊天,我已经了解了不少,但是不够。

    《横空出世》毕竟是改编的小说,这次写的话,我准备直接以《邓稼先》三个字命名这部小说。”刘一民说道。

    PS:感谢泰迪会转轮大佬1500点币打赏、无无言以对啊大佬的100点币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6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