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02:红包发至小学徒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
清晨,京城的天空灰蒙蒙的,干冷的北风卷着地上的残雪,吹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
然而,这股寒意却丝毫未能冷却北影厂及盛影传媒内部涌动的热流。
从上午八点开始,盛影传媒设在北影厂主楼一层的财务室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长长的队伍蜿蜒而出,在寒冷的空气里呵出团团白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盼和喜悦。
今天是发元旦红包的日子。
王盛早在几天前就拍了板。
照着上次国庆节发红包的章程。
盛影传媒旗下的所有员工,包括六百多名正式职工、北影厂+外厂两千余名借调人员,人人有份,一律二百元。
不在京城的,通过邮局汇款或由其在京亲属代领。
这笔钱在1996年末。
相当于普通工人小半个月工资,绝不算小数目。
“姓名,部门。”财务经理陈玉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是码放整齐的一沓沓崭新的蓝色百元大钞,旁边坐着会计和几名协助核对的行政姑娘。
外面有持枪的保卫科职工维持秩序。
“侯佳,业务三部!”
“还有我爸妈的……”
目前,业务一部处理的是私人订制业务,业务二部处理的是影像记忆业务,业务三部处理的是金禧典藏业务。
身为业务三部主管的猴子,也没搞什么特殊,老老实实排队。
陈玉熟练地翻找名单,核对无误后,数出六张簇新的百元大钞,又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个用红纸包好的小方块,一起递过去:“六百块红包,外加一张‘百花皮鞋’代金券,王总给正式职工的额外福利,价值三十块呢。签个字。”
“谢谢陈经理!谢谢王总!”猴子接过钱和券,喜滋滋地在名单上摁了手印,小心地把钱揣进内兜,又把皮鞋券看了又看。
旁边等着的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队伍前进的速度似乎都快了些。
类似的场景,在北影厂各车间、科室以及盛影传媒各个办公点同步上演。
上至韩三坪这样的厂领导,下至刚进厂不久的学徒工、从各个电影厂来京支援“私人订制”业务、此刻因天冷业务量锐减而暂时“趴窝”的技术工人,都领到了这份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红包。
“盛影传媒的王总仁义啊!”
一个来自峨影厂的老灯光师傅捏着厚厚的红包,感慨地对同伴说:“这几个月在京城,吃住不愁,活儿干得痛快,钱也没少挣。临过年了,还有这么大一红包。我都想干脆留在北影厂算了。”
“谁说不是呢!”同伴附和道,“老家那边厂子半年没发全工资了。看看人家北影厂,再看看咱们……唉,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领到钱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
有人盘算着给家里添置年货,有人商量着要不要留在京城过年——反正回去也是冷清,不如在京城逛逛庙会,还能省下来回路费。
兜里揣着这几个月挣的辛苦钱,外加这二百块意外之喜,不少人心里都踏实了许多,对未来的迷茫也被冲淡了些。
这笔横财,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岁末的严寒,也暂时熨帖了因业务淡季而产生的焦虑。
……
与厂区里的热闹相比,北影厂生活区的筒子楼,则弥漫着一种更为家常、却也暗含期待的节日氛围。
王盛家依然挤在那栋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苏式筒子楼里,楼道里堆放着各家各户的杂物,墙壁因年久失修而显得有些斑驳。
王盛不是没能力给家里换套好房子,盛影传媒的利润足够在京城买下不错的商品房。
但王保国和张秀兰老两口不愿意搬,觉得这里邻里熟络,住着踏实。
更重要的是,王盛深知,在盛影传媒与北影厂深度绑定、带有浓厚集体企业色彩的当下,他这个“当家人”如果率先改善住房,搬离这片象征着与职工同甘共苦的生活区,难免会落下话柄,寒了人心。
既然父母乐意,那便继续住着,也是一种姿态。
下午四点多,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公共水房里,洗菜声、切肉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混合着炒菜的香气,构成了筒子楼特有的年节交响曲。
张秀兰系着围裙,正在灶台前忙碌着。
李晓冉挽着袖子,在一旁认真地打着下手,剥蒜、洗菜、递调料,动作虽不算十分娴熟,但态度极其认真。
经过两个多月的“强制补习”,以及频繁来王家蹭饭,美其名曰“交流学习成果”,她和张秀兰已经混得很熟了,甚至跟着学了几手家常菜。
“晓冉,把那棵白菜帮我掰一下。”张秀兰头也不回地吩咐。
“哎,好嘞,阿姨。”李晓冉连忙应声,拿起案板上的白菜,小心地一片片掰开。
她今天穿了件红色的毛衣,衬得皮肤愈发白皙。
在昏暗的灯光下,眉眼间竟真有了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温婉。
对门邻居赵婶端着个空盆过来接水,看到这情景,笑着打趣:“秀兰,你这未来儿媳妇可真贤惠,瞧这手脚麻利的!什么时候喝喜酒啊?”
李晓冉一听,脸腾地就红了,下意识地瞟了一眼王家紧闭的房门,心里甜丝丝的,嘴上却嗔道:“赵婶,您又拿我开玩笑!”
张秀兰翻炒着锅里的肉片,笑了笑,没接话茬。
她是个明白人,能感觉到儿子和李晓冉之间,与其说是浓情蜜意,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伙伴”关系。
儿子事业心重,这姑娘模样好,性子也算直率,但两人能走多远,她心里没底。
罢了,年轻人的事随他们去吧,只要儿子高兴就好。
李晓冉见张秀兰没表态,心里微微有些失落,但很快又被即将到来的跨年夜和《家和万事兴》播出的期待所取代。
她继续帮着张秀兰准备年夜饭,听着楼道里各家各户的喧闹,闻着空气中越来越浓的食物香气,一种平凡的、温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种烟火气,比她之前追求的浮华喧嚣,似乎更让人安心。
……
晚上七点过后,北影厂生活区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
得益于今年厂里效益好转,特别是盛影传媒业务带来的额外收入,许多家庭都置办了跨年饭。
鸡鸭鱼肉摆满了小桌,大人们喝着酒,聊着天,孩子们穿着新衣,在狭小的空间里追逐打闹,等着看电视台的跨年节目。
王盛家也不例外。
小小的房间里,餐桌被挪到了中央,上面摆满了张秀兰和李晓冉忙活一下午的成果:红烧肉、清蒸鱼、油焖大虾、白菜粉条炖豆腐……
还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王保国开了瓶二锅头,给带着韩佳女过来蹭饭的韩三坪倒了一杯,然后自己美滋滋地呷了一口。
韩三坪也不矫情,端起杯子,也呷了一口,舒坦。
电视里正在播放新闻联播,但所有人的心思,都早已飞到了九点四十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103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