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02章 101:宣传先行

第102章 101:宣传先行


时间步入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朔风掠过华北平原,给京城裹上了一层银装。

    岁末的寒意日渐深重,但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期待与躁动,却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更为炽热。

    “三十一家电影厂创立的电视剧发行联盟”被广播电影电视部纳入“电影厂电视剧生产协作指导小组”进行试点管理的消息,已经扩散至全国文化系统。

    西影厂厂长在私下都不禁感叹一句:“朝里有人好做官。”

    原先观望、质疑甚至抵触的声音在“部里认可”这面大旗下,不得不收敛了许多。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慎的接触与试探。

    各电影厂派驻各地,和当地电视台谈收购的代表们,腰杆子明显硬气了不少。

    他们再次叩响各地电视台采购部门的大门时,遇到的阻力显著减小。

    “既然是部里试点,探索新路子,我们台当然要支持。”

    类似的话语,开始在不同省份的电视台办公室里响起。

    利益的考量依旧存在,但多了层“配合上级精神”的zzzq,谈判变得顺畅了许多。

    电影厂方面也适时让步,在价格和分成上展现了更多灵活性,力求“开门红”,让联盟的第一炮务必响亮。

    于是,进入十二月中旬,捷报便开始陆续传回北影厂设立的‘联盟临时联络处’。

    长影厂率先拿下吉省省台跨年夜的播出时间;珠影厂谈妥了粤省省台及几个重要地方台;西影厂更是不负众望,让《家和万事兴》登上了全省从省到县级电视台;就连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电影厂,也凭借地缘优势,在本地多家市级电视台取得了突破。

    最终统计下来,全国共有六百多家省、市、县三级无线电视台,决定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九点四十分左右到十二点,播出《家和万事兴》,主打跨年贺岁。

    此时,全国无线电视台,正值历史顶峰,有足足943家,如果算上有线电视台,1000家都打不住。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电视台,和此时的“四级办电视”方针推动有关。

    即便有些台未能挤进综合频道,也安排在了影视频道、文艺频道等受众明确的平台。

    覆盖范围之广,远超王盛和韩三坪最初的预期。

    电视台得天独厚的宣传机器随之开动。

    节目预告、剧情简介、播放制片方录制的主演访谈……通过电视报、电台、以及电视台自身的广告时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这个概念经过反复强调,开始深入人心。

    对于习惯了在春节看春晚、平时看连续剧的老百姓而言,“跨年”看一部专门为贺岁打造的、像电影一样精致的电视节目,成了一件新鲜而又值得期待的事情。

    原来,阳历新年辞旧迎新,也值得如此隆重地庆祝,需要用一部充满欢笑的合家欢作品来标记。

    无形中,“跨年夜”作为一个具有文化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正在被这部作品催生和强化,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微妙注脚。

    ……

    千里之外的杭城。

    西湖在冬日的薄雾中显得格外宁静。

    杭城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李秀秀,刚刚结束了一个采访任务,坐在回单位的公交车上。

    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她的思绪却有些飘忽。

    午休时,她在台里的节目编排表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家和万事兴》,播出时间:12月31日21:47,西湖明珠频道。

    西湖明珠频道开播于1993年,是杭城台的第二个频道,定位为文艺频道,节目内容更偏向文化、娱乐和生活。

    旁边赫然标注着:“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北影厂与盛影传媒联合出品,导演:王盛。”

    王盛……

    李秀秀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一丝复杂的笑意。

    几个月前在鹿城图书馆的那次记者见面会,那个面对尖锐质疑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年轻总经理形象,再次浮现在眼前。

    当时她还因为之前的冒昧采访而递上道歉信,对方大度的鼓励言犹在耳。

    没想到,短短数月,他竟然又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从引发争议的“天价婚庆电影”,到如今这部声势浩大、被冠以“全国首部”名号的贺岁电视电影……

    这个王盛,他的脚步似乎总是踩在时代鼓点最急促的位置上,每一次亮相,都搅动一方风云。

    李秀秀拿出采访本,翻到记录着王盛和盛影传媒信息的那一页。

    或许,这位年轻的“王导”,将会是她记者生涯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特殊新闻源。

    她期待着31号晚上,看看这部由他执导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能让这么多电视台为之让路,又能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

    ……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竞争态势也愈发清晰。

    面对《家和万事兴》携“联盟”之势、覆盖全国的多点开花,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与冯晓刚筹备的《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宣传攻势也全面铺开。

    报纸上、广播里,出现了《万事如意》的广告。

    宣传重点除了“原班人马再聚首”、“贺岁喜剧”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重磅加盟:港星万梓莨倾情出演”。

    这在九十年代中期,利用港星的影响力来吸引观众,仍是一张有效的牌。

    然而,圈内人一看便知差距。

    《万事如意》的播出平台,最终定在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而非覆盖面更广的京城综合频道。

    播出时间虽然也安排在跨年夜,但时段与《家和万事兴》在京城台影视频道的播出时间有所重叠,形成了直接的擂台对垒。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京城台高层在平衡各方关系后,显然做出了倾向性选择,将更具政治意义和市场潜力的《家和万事兴》放在更重要的平台,而将自家艺术中心的作品置于次级频道。

    尽管《万事如意》顶着大爆IP续作的名头和港星噱头,但在“全国首部电视电影”和覆盖全国六百多家电视台的庞大声势面前,显得局促了许多。

    郑小龙和冯晓刚心中憋着一股火,却也无能为力。

    市场的选择,资源的倾斜,乃至上层的态度,都已经明朗。

    这场原本被他们视为“京圈”内部新旧势力之争的贺岁剧大战,在《家和万事兴》走出京城、成为“全国性事件”的那一刻,胜负的天平就已经倾斜。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103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