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104:反响热烈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渐深。
京城北太平庄一带。
民居里的灯光次第熄灭,唯有零星几扇窗户还透出电视屏幕闪烁的光影。
冯晓刚裹着一件半旧的军大衣,缩在自家客厅的沙发里,面前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蒂。
屋里没开主灯,只有电视机的光线明明暗暗地映在他那张本就瘦削、此刻更显阴郁的脸上。
他没有看京城文艺频道正在播出的、由他编剧、赵宝钢执导、郑小龙监制的《万事如意》。
他甚至刻意避开了那个频道。
茶几上摊着几张前几天宣传用的报纸,上面赫然印着“港星万梓莨倾情加盟”、“原班人马再现京味幽默”等字样,此刻这些字眼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刺眼。
此时,电视屏幕上,《家和万事兴》正播到高潮部分——“姥爷”赵苯山身份暴露,在豪华的客厅里,用带着哭腔的东北话诉说着对孙子的思念,宋玬玬饰演的女儿扑上去紧紧抱住父亲,范炜饰演的女婿面露惭色,郭大和雷客生在一旁唏嘘不已。
冯晓刚面无表情地看着,嘴角时不时扯动一下,不知是嘲弄还是别的什么情绪。
他不得不承认,这片子的制作水准确实不赖,北影厂的技术底子在那儿摆着,灯光、摄影、录音,都透着股“电影味儿”,比一般电视剧确实精致不少。
赵苯山、郭大这些演员的表演,也极其生活化,尤其是赵苯山,那种底层小人物笨拙而真挚的情感流露,几乎能穿透屏幕,攥住普通老百姓的心。
但他心里更多的是不服,甚至是一种被冒犯的恼怒。
“这都什么玩意儿……”他低声嘟囔了一句,又点起一支烟,猛吸一口:“忒俗!笑料全是靠装傻充愣、身份错位,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东北大碴子味就这么香?”
他脑子里闪过《万事如意》里的台词,那些他精心打磨的、带着王蒴式机锋和调侃的京片子幽默,那种对城市生活细微观察后提炼出的讽刺和无奈。
他觉得自己和郑小龙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级”的喜剧,是能让人会心一笑乃至思考点什么的玩意儿。
可眼前这部《家和万事兴》,摆明了就是奔着让观众咧开嘴傻乐去的,什么深刻不深刻,根本不在乎。
然而,一种冰冷的现实感渐渐压过了他的艺术坚持和圈子优越感。
他败了。
不是败在创意或者是剧本精巧度上,而是败在了一种更根本的东西上——大众的接受度。
在这个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千家万户没几年的时代,绝大多数观众要的不是什么精妙的语言艺术和都市哲理,就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乐子。
《家和万事兴》这种接地气、靠明星脸熟度、主打亲情牌和直观笑料的“电视电影”,精准地击中了这个最大公约数。
而他冯晓刚和郑小龙坚守的所谓“京味幽默”,在这个庞大体量的观众群体面前,显得如此曲高和寡,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电视里,《家和万事兴》片尾曲响起,是首旋律简单、歌词温馨的歌。
冯晓刚“啪”地一下关掉了电视,屋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和寂静。
只有烟头的红点在黑暗中一明一灭,像他此刻晦暗不明的心情。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圈内人都会清楚这场“贺岁之争”的结果。
王盛用一种野蛮的方式,宣告了新势力的崛起,也无情地映照出了他们这个“老京圈”的“日渐式微”。
……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元旦节当天下午。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节日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
报亭前,最新一期的《京城晚报》刚刚上架,很快便被市民们争相购买。
文化娱乐版面上,一篇标题颇为醒目的评论文章吸引了众多目光:
《“电视电影”VS“续作情怀”:跨年夜荧屏对决,谁更得民心?》
文章开头简要回顾了昨晚同时段播出的《家和万事兴》与《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的基本情况,点明前者以“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为卖点,覆盖全国数百家电视台;后者则依托经典IP和港星噱头,固守京城本土市场。
文章认为《家和万事兴》提出的“电视电影”概念成功吸引了眼球,其制作精良度确实向电影靠拢。
画面、音效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电视剧,展现了电影厂体系的技术优势。
而《万事如意》则延续了《编辑部的故事》一贯的室内情景喜剧风格,制作上中规中矩,未能带来太多新意。
笔者指出,《家和万事兴》的喜剧效果主要依赖于赵苯山、郭大等笑星的个人魅力和极具生活气息的表演,笑料通俗易懂,情感诉求直接强烈,尤其适合家庭集体观看。
而《万事如意》的幽默则更偏向语言技巧和京城地域文化特色,需要一定的语境和理解门槛,“其‘王蒴式’的调侃与讽刺,在跨年阖家欢的氛围下,或许不如前者那般‘老少咸宜’。
文章引用了一份来自“本报街头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
数据显示,在昨晚九点至十二点这个时段,选择观看《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比例高达68.5%,而观看《万事如意》的比例为19.3%,其余家庭选择了其他频道或活动。
文章分析,巨大的平台差距是重要原因,但节目本身的气质与跨年节点受众需求的契合度更是关键。
文章最后总结道:此次对决,与其说是艺术高下的比拼,不如说是市场选择与传播策略的胜利。
《家和万事兴》凭借其新颖的概念、强大的播出阵容、接地气的喜剧风格,成功炒热了‘跨年贺岁’这一新兴收视节点,赢得了更广泛的观众基础。
而《万事如意》则略显遗憾地表明,经典续作与固定风格在面对市场新变化时,亦需思考如何突破与创新。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京城文化圈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用相对客观的数据和分析,坐实了很多人心中的猜测——《家和万事兴》成了这场跨年之战无可争议的赢家。
……
不仅仅是京城。
来自联盟临时联络处的电话在元旦当天就响个不停。
各地电影厂派驻的代表们兴奋地汇报着初步反馈:
“韩厂长,火了!咱们的《家和万事兴》在东北这边反响炸了!赵苯山老师一出场,收视率蹭蹭往上涨!好多地方台都说观众打电话来夸,说比春晚小品还乐呵!”长影厂代表的电话里背景音嘈杂,透着浓浓的喜气。
“我们这边也是!老百姓就认郭大、范炜这几位!都说这戏看得热闹,有年味儿!”津城厂的代表声音洪亮。
“南方这边反响也不错,虽然语言有点隔阂,但剧情看懂没问题,人物反差制造的笑点也能触及到!很多家庭都是一起看的,评价很高!”珠影厂的汇报相对冷静,但喜悦之情同样溢于言表。
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亲近感,《家和万事兴》引发的观剧热潮更为猛烈。
许多电视台在播出后接到了大量观众来电,要求重播的呼声很高。
街头巷尾,人们闲聊时,“于奶奶”成了热门话题,剧中的经典桥段和台词被津津乐道。
“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这个概念,伴随着《家和万事兴》的成功,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10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