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改进曲辕犁
柳明远站在王府外,听着门吏传来的话,眼眶瞬间红了,他握着母亲的手,深深朝王府大门叩了三个头,每一下都掷地有声。
起身时,他望着朱红色的大门,在心里暗自发誓,此生定不负贤王所托,将来要让荆州的百姓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回到家,柳母小心翼翼地摸着桌上的笔墨纸砚,又看了看装银子的布包,哽咽着说:“儿啊,咱们遇上贵人了,往后可要更用心读书。”
柳明远重重点头,当天就铺开宣纸,研好墨,写下“不负苍生”四个大字,贴在书桌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三日后,柳明远带着简单的行囊去府学报到,刚走到门口,就见府学的教授早已站在那里等候,脸上满是温和的笑意。
教授上前拍了拍他的肩:“柳学子,殿下特意吩咐,让我多指点你,你可要好生把握机会。”
柳明远连忙躬身行礼:“学生定当勤勉,不辜负殿下和教授的期望。”
进了府学,他才发现,和自己一样被王府资助的寒门学子还有五人,都是荆州境内学问出众、品行端正的年轻人。
六人很快熟络起来,每日一起诵读经书、探讨时政,遇到不懂的问题,教授会耐心解答,有时甚至会带他们去田间地头,让他们亲眼看看百姓劳作的辛苦。
这日,柳明远和同窗们正在府学的菜园里劳作,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隐约有人提到“盐商”“偷税”的字眼。
几人对视一眼,放下手中的锄头,快步走到门口,就见几个官差正押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过——正是前些日子在诗会上闹事的胡少康。
胡少康双手被绑,头发散乱,哪里还有半分往日的嚣张,他看到府学门口的柳明远,眼神躲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一个官差路过时,对府学的杂役笑道:“这胡少康,不仅在荆州撒野,还敢勾结本地盐商偷税漏税,殿下早就让人盯着他了,这次人赃并获,看他还怎么嚣张!”
柳明远和同窗们闻言,都忍不住拍手叫好,心中对朱文奎更是敬佩——原来贤王早就布下了局,既护了文人的风骨,又除了百姓的祸害。
消息很快传遍了荆州城,百姓们听说胡少康被抓,都纷纷涌上街头,拍手称快,有人甚至提着鞭炮,在知府衙门外放了起来。
朱文奎坐在王府的书房里,听着陆准汇报胡少康一案的进展,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只是淡淡道:“偷税漏税损害的是百姓的利益,必须严惩,还要把此案的卷宗抄送京城,让其他地方也引以为戒。”
陆准躬身应下:“臣已经让人去办了,另外,江南盐商胡万山听说儿子被抓,派人送来重金,想求殿下网开一面,臣已经把人打发走了。”
朱文奎闻言,放下手中的书卷,眼神冷了几分:“告诉他,荆州不是他撒野的地方,若敢再派人来搅扰,休怪我不客气。”
陆准点头,又道:“府学那边传来消息,柳明远和其他几位学子进步很快,尤其是柳明远,不仅学问扎实,还提出了几个改进农具的想法,教授说很有见地。”
朱文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是块好料子,让教授多引导他,有好的想法,王府可以出资让人试验,若是真能帮到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几日后,柳明远果然拿着一张画满图纸的纸,找到了王府的管家,紧张地说:“管家大人,这是学生设计的曲辕犁改进图,学生觉得这样改,农民耕地能省不少力气,您能帮学生交给殿下吗?”
管家接过图纸,见上面标注得详细清晰,连受力点都标了出来,忍不住点头称赞:“柳学子有心了,我这就给殿下送去。”
朱文奎看到图纸时,正在和工部派来的工匠讨论修复水利的事,他拿起图纸看了片刻,眼前一亮,立刻让人把柳明远叫来。
柳明远接到消息,又激动又紧张,快步来到王府书房,见到朱文奎,连忙躬身行礼:“学生柳明远,见过殿下。”
朱文奎笑着起身,走到他身边,指着图纸上的一处问道:“你这里把犁辕改得更弯曲,是为了减少耕地时的阻力?”
柳明远没想到殿下竟如此懂农事,连忙点头:“回殿下,学生小时候跟着外祖父种过地,知道普通的犁辕太直,耕地时又沉又费力,改成这样,应该能省不少劲。”
朱文奎又问了几个细节,柳明远都对答如流,思路清晰,朱文奎越发满意,当即对工匠说:“你们照着这个图纸,先做几台样品,找块地试试,若是真的好用,就在荆州推广。”
工匠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也忍不住赞道:“这设计确实巧妙,殿下放心,我们这就去做。”
柳明远站在一旁,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又激动又感激,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寒门学子的想法,竟能得到贤王如此重视。
十日后,工匠们果然造出了几台改进后的曲辕犁,朱文奎让人选了一块荒地,邀请了十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前来试验。
老农们围着新犁,脸上满是怀疑,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说:“殿下,这犁看着怪模怪样的,能好用吗?”
朱文奎笑着说:“老丈不妨试试,若是不好用,咱们再改。”
老农半信半疑地接过犁,试着往前一拉,眼睛瞬间亮了:“哎?真轻了不少!而且这犁头入土也深,比老犁好用多了!”
其他老农也纷纷上前试了试,都赞不绝口,一个老农甚至激动地说:“有了这新犁,咱们今年秋收,说不定能多收两成粮!”
朱文奎闻言,脸上露出笑容,对身边的陆准说:“让工匠们多造些,免费发给各地的农户,再让柳明远跟着去指导,教他们怎么用。”
柳明远听到这话,连忙上前躬身:“学生愿意前往!”
接下来的一个月,柳明远跟着工匠们走遍了荆州的各个州县,教农户们使用新犁,看到农户们脸上的笑容,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而随着新犁的推广,荆州的农户们耕地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两天才能耕完的地,现在一天就能完成,农户们有了更多时间去打理庄稼,地里的长势也越来越好。
这日,朱文奎正在书房处理政务,知府突然匆匆赶来,脸上满是喜色:“殿下,好消息!今年荆州的早稻长势喜人,据各地上报,今年的收成,至少能比去年多三成!”
朱文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放下手中的笔:“真的?那太好了!让各地官员好好组织收割,别出什么岔子,另外,让粮仓做好准备,多存些粮,以备不时之需。”
知府躬身应下:“臣已经让人去安排了,百姓们听说今年能多收三成粮,都高兴坏了,不少人还说要给殿下设长生牌呢!”
朱文奎摆了摆手:“不必如此,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百姓们能安居乐业,比什么都强。”
知府又道:“对了殿下,柳明远那孩子,这次跟着推广新犁,表现非常好,农户们都很喜欢他,不少人还特意托人给府学送了感谢信。”
朱文奎点头:“这孩子确实不错,让教授多教他些实务,将来若是考取功名,定是个能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
秋收时节,荆州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农户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不少农户还特意挑了最好的粮食,送到王府表示感谢。
朱文奎让人把粮食收下,又给每户送了些布匹和药品,笑着说:“这些粮食是百姓们的血汗,我不能要,你们把粮食卖了,给家里添些过冬的东西,比什么都强。”
农户们闻言,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说:“殿下真是百姓的活菩萨啊!”
这日,柳明远拿着一张新的图纸来找朱文奎,兴奋地说:“殿下,学生改进了水车,这样一来,灌溉庄稼就更方便了,尤其是缺水的田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朱文奎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忍不住赞道:“很好!这次还是老规矩,让工匠们先做样品,试验成功后,就在荆州推广。”
柳明远躬身:“谢殿下!”
朱文奎看着他,忽然道:“明年就是科举之年,你准备参加吗?”
柳明远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说:“学生想参加,但学生希望能考回荆州,留在殿下身边,为荆州的百姓做事。”
朱文奎闻言,笑了:“好!我等着你考回荆州,到时候,我给你安排一个能为百姓办实事的职位。”
柳明远激动地躬身:“学生定不辱使命!”
冬日来临,荆州城下起了第一场雪,朱文奎站在王府的廊下,看着雪花飘落,陆准走过来,递给他一件披风:“殿下,天凉了,小心着凉。”
朱文奎接过披风披上,望着远处的街道,道:“今年百姓们收成好,又有新犁和水车,明年的日子,定会更好。”
陆准点头:“是啊,现在荆州的学子们都以柳明远为榜样,发奋读书,官员们也都尽心尽责,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朱文奎笑了笑,道:“这才是我想要的荆州,没有勾心斗角,只有百姓的笑脸,比在京城争权夺利,好太多了。”
就在此时,管家匆匆走来,躬身道:“殿下,京城传来消息,太子殿下派人送来一封信,说陛下的身体好转了,还夸殿下治理荆州有功,想召殿下回京一趟。”
朱文奎愣了一下,随即道:“回京?也好,我正好把荆州的情况当面汇报给父皇和太子殿下,顺便看看京城的情况。”
陆准道:“殿下放心,荆州有知府和各位官员在,不会出问题的,柳明远他们也能帮着处理一些实务。”
朱文奎点头:“嗯,你安排一下,咱们三日后启程回京。”
三日后,朱文奎带着陆准和几个随从,踏上了回京的路,百姓们得知消息,纷纷涌上街头送行,有的还拿着自家做的点心和水果,塞到随从手里。
朱文奎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对百姓们笑道:“大家放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荆州有你们,我很放心。”
百姓们闻言,纷纷喊道:“殿下早点回来啊!”
马车缓缓驶离荆州城,朱文奎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已经把心留在了这里,留在了荆州的百姓身上。
京城的皇宫里,朱棣看到朱文奎回来,高兴得亲自到宫门迎接,拍着他的肩说:“文奎,你做得好!荆州能有今天的局面,都是你的功劳。”
朱文奎躬身:“伯父谬赞,这都是侄儿应该做的,若不是伯父信任,侄儿也做不成这些事。”
太子朱高炽也走上前,笑着说:“皇弟,你在荆州的做法,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后我治理朝政,也要多向你学习,真心为百姓做事。”
朱文奎笑道:“太子殿下过奖了。”
接下来的几日,朱文奎向朱棣和朱高炽详细汇报了荆州的治理情况,还把柳明远设计的新犁和水车图纸呈了上去,建议在全国推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553/5034033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