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再伐漠北
朱棣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上的奏折,目光沉凝,殿内的气氛安静得能听到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他抬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朱文奎,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坚定:“文奎,去年征伐漠北,虽重创鞑靼,却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如今阿鲁台又在边境蠢蠢欲动,若不乘胜追击,日后必成大患。”
朱文奎心中一凛,躬身道:“伯父之意,是想再次出兵漠北?”
朱棣点头,拿起一份边关急报递给他:“你看,这是刚从大同送来的消息,阿鲁台已纠集残部,劫掠了三个边镇,杀了不少百姓,若再不遏制,恐会动摇边境根基。”
朱文奎接过急报,快速浏览一遍,眉头紧锁:“阿鲁台狼子野心,确实不能放任,只是再次出兵,粮饷需求巨大,国库怕是难以支撑。”
朱棣叹了口气:“正是为此事烦心,去年征战已耗去不少粮草,如今各地粮仓虽有储备,却需留足百姓口粮,以防灾荒,思来想去,只有你治理的荆州,今年收成极好,或许能多筹些粮食。”
朱文奎心中一动,立刻道:“伯父放心,荆州今年早稻丰收,晚稻也收成不错,百姓家中有余粮,官府粮仓也储粮充足,若要筹措军粮,侄儿定能办好!”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好!我就知道没看错你,此事便交给你,你回荆州后,让陆准辅助你,务必在三个月内,筹集至少五十万石粮食,运往京城,不得有误。”
“侄儿遵旨!”朱文奎躬身领命,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筹粮计划。
次日,朱文奎便辞别朱棣和朱高炽,带着陆准和随从,快马加鞭赶回荆州。
一路上,陆准忧心忡忡地说:“殿下,五十万石粮食不是小数目,虽说荆州今年丰收,但一下子筹这么多,会不会让百姓有怨言?”
朱文奎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语气笃定:“放心,我不会强征粮食,而是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向百姓收购,再从官府粮仓调拨一部分,这样既能筹到粮食,又不会让百姓吃亏。”
陆准恍然大悟:“殿下英明,这样一来,百姓不仅不会有怨言,反而会愿意把余粮拿出来卖,毕竟能多赚些银子。”
两人快马赶路,只用了五日,便回到了荆州城。
刚进王府,朱文奎就立刻让人把知府和各县县令召来,召开紧急会议。
知府和县令们接到消息,纷纷赶来,见朱文奎神色严肃,都知道有大事发生。
朱文奎待众人坐定,开门见山道:“今日召大家来,是有一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要宣布——陛下决定再次征伐漠北,命我在荆州筹集五十万石粮食,三个月内运往京城,此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众人闻言,都吃了一惊,一个县令忍不住道:“殿下,五十万石粮食太多了,就算荆州今年丰收,怕是也难以在三个月内筹齐啊!”
朱文奎早有准备,拿出早已拟好的筹粮方案,递给众人:“大家先看看这个方案,我打算分两步走,一是以高于市价两成的价格,向百姓收购余粮;二是从官府粮仓调拨二十万石粮食,这样算下来,只需再从百姓手中收购三十万石,应该不难。”
众人接过方案,仔细看了起来,看到“高于市价两成”时,都眼前一亮,一个县令道:“殿下,这个价格很有吸引力,百姓肯定愿意卖粮,只是收购粮食需要大量银子,咱们府库的银子够吗?”
朱文奎看向一旁的户部驻荆州主事:“主事大人,府库如今有多少存银?”
主事连忙回道:“回殿下,今年荆州税收加上各项杂税,府库现有存银八十万两,收购三十万石粮食,按市价每石五两算,高于两成就是六两,总共需要一百八十万两,还差一百万两。”
众人闻言,都沉默了,一百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一时之间很难凑齐。
朱文奎却并不慌张,说道:“银子的事我来解决,我会让人去江南的盐商那里借一百万两,等粮食运到京城,陛下定会拨款偿还,大家只需负责组织人手,下乡收购粮食,确保粮食质量,不得有掺假、短斤少两的情况。”
众人见朱文奎连银子的事都有了着落,都放下心来,纷纷躬身道:“请殿下放心,我们定当全力以赴,按时筹齐粮食!”
会议结束后,朱文奎留下陆准,两人一起商议具体的收购细节。
陆准道:“殿下,收购粮食需要在各县设立收购点,还需要招募人手负责称重、登记、运输,这些都得尽快安排。”
朱文奎点头:“你说得对,我已经让人去通知各地的里正,让他们协助设立收购点,招募人手的事,就交给你负责,务必挑选品行端正、做事认真的人,避免出现贪腐问题。”
“殿下放心,我会亲自挑选人手,每个收购点都安排两个官府的人监督,确保万无一失。”陆准躬身应道。
接下来的几日,荆州各县都忙碌了起来,收购点很快就设立完毕,招募的人手也经过培训,正式上岗。
朱文奎亲自去了几个收购点查看,看到百姓们推着粮车,排着队卖粮,脸上都带着笑容,心中十分欣慰。
一个老农卖完粮,拿着沉甸甸的银子,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还是贤王殿下体恤百姓,这粮价比往年高了两成,我家今年多卖了十石粮,多赚了六十两银子,够给孙子娶媳妇了!”
旁边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是啊,贤王殿下是咱们的活菩萨,为了国家打仗筹集粮食,还不亏待咱们,咱们肯定要支持!”
朱文奎听着百姓们的称赞,心中更加坚定了要把筹粮之事办好的决心。
然而,就在筹粮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却出了意外。
这日,陆准匆匆赶来王府,脸色凝重地说:“殿下,不好了,江南的盐商们不愿意借银子,说担心陛下拨款不及时,怕收不回本钱。”
朱文奎闻言,眉头一皱:“这些盐商,平日里靠着朝廷的政策赚了不少钱,如今国家有难,却不肯帮忙,真是可恶!”
陆准道:“殿下,要不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比如向本地的富商借些银子?”
朱文奎思索片刻,摇了摇头:“本地富商的银子有限,怕是凑不齐一百万两,而且向他们借钱,利息肯定很高,不划算。”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几步,忽然眼睛一亮:“对了,胡万山!江南盐商胡万山,他儿子胡少康之前在荆州犯了事,被咱们抓了,后来他派人送来重金想求情,被咱们打发走了,如今咱们可以找他借银子,他肯定不敢不借!”
陆准眼前一亮:“殿下英明!胡万山是江南最大的盐商,家底丰厚,一百万两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而且他儿子还在咱们手上,他肯定会借!”
朱文奎立刻让人去江南传信,让胡万山在三日内派人送一百万两银子到荆州,否则就加重对胡少康的处罚。
胡万山接到消息,果然慌了神,他虽然舍不得银子,但更担心儿子的安危,只好忍痛让人把一百万两银子送到了荆州。
银子一到,收购粮食的工作便又顺利开展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又出了新的问题。
这日,一个县令匆匆赶来,向朱文奎汇报:“殿下,不好了,有几个乡绅故意囤积粮食,不肯卖给官府,还散布谣言说,官府收购粮食是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不要卖粮。”
朱文奎闻言,脸色一沉:“这些乡绅,竟敢阻挠筹粮,简直是胆大包天!”
他立刻让人把陆准叫来,吩咐道:“你立刻带些人手,去那几个乡绅所在的村子,查清情况,若是真的囤积粮食、散布谣言,就把他们抓起来,抄没他们的粮食,给其他乡绅一个警告!”
陆准领命,带着人手,快马加鞭赶往那几个村子。
到了村子里,陆准果然看到几个乡绅家里囤积了大量粮食,而且村民们因为谣言,都不敢去卖粮。
陆准当即下令,把那几个乡绅抓了起来,当着村民的面,宣布了他们的罪行,然后让人抄没了他们囤积的粮食。
一个乡绅不服气地喊道:“我自己家的粮食,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你们凭什么抓我!”
陆准冷笑道:“如今国家要征伐漠北,保卫边境百姓,筹集粮食是头等大事,你竟敢囤积粮食、散布谣言,阻挠筹粮,这是通敌叛国的大罪,抓你已经是轻的了!”
村民们闻言,才知道自己被谣言骗了,纷纷指责那几个乡绅,然后都推着粮车,去收购点卖粮。
解决了乡绅囤积粮食的问题,筹粮工作又恢复了顺利。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各地收购的粮食已经有二十万石,加上官府粮仓调拨的二十万石,已经筹齐了四十万石,还差十万石。
朱文奎看着筹粮进度表,心中十分满意,他对陆准说:“照这个速度,不出一个月,就能筹齐五十万石粮食,咱们可以提前把粮食运往京城,让陛下放心。”
陆准点头:“殿下说得对,咱们可以先把已经筹齐的四十万石粮食运走一部分,这样既能减轻后续的运输压力,又能让陛下看到咱们的成果。”
朱文奎采纳了陆准的建议,立刻让人组织人手,准备把二十万石粮食先运往京城。
然而,就在粮食准备装车的时候,天气却突变,下起了连绵的大雨。
大雨一下就是好几天,道路泥泞不堪,粮食根本无法运输。
朱文奎站在王府的廊下,看着外面的大雨,眉头紧锁:“这雨再不停,粮食就运不出去了,耽误了陛下出兵,可不是小事。”
陆准也十分焦急:“殿下,要不咱们派人去修一下道路,铺上石子和木板,让粮车能通行?”
朱文奎眼前一亮:“好主意!你立刻组织人手,去各县的主要道路上铺设石子和木板,务必尽快打通运输通道。”
陆准领命,立刻派人去各县召集百姓,组织修路。
百姓们听说修路是为了运输军粮,支援朝廷征伐漠北,都积极响应,纷纷自带工具,赶来修路。
在百姓们的齐心协力下,只用了三天,主要的道路就都修好了,虽然还有些泥泞,但粮车已经可以通行。
雨也在此时停了,朱文奎立刻让人把二十万石粮食装上粮车,由官兵护送,运往京城。
粮食顺利出发,朱文奎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筹粮工作继续顺利进行,又过了二十天,剩下的十万石粮食也终于筹齐了。
朱文奎让人把这十万石粮食和之前剩下的二十万石粮食一起,装上粮车,运往京城。
两个月零十天,五十万石粮食全部筹齐并运往京城,比朱棣要求的三个月提前了二十天。
朱棣接到消息,龙颜大悦,特意下旨表扬朱文奎和陆准,还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
朱文奎接到圣旨,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对陆准说:“这次能顺利筹齐粮食,多亏了百姓们的支持和大家的努力,咱们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做好荆州的治理工作,让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陆准点头:“殿下说得是,如今粮食已经运走,咱们可以把精力放在改进农具和发展农业上了,柳明远设计的水车,之前已经造出了样品,效果很好,咱们可以开始推广了。”
朱文奎想起柳明远,脸上露出笑容:“是啊,明远是个好苗子,他设计的新犁和水车,都帮了百姓不少忙,等他明年参加科举,考回荆州,咱们一定要好好重用他。”
就在此时,管家匆匆走来,躬身道:“殿下,柳明远来了,他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向您汇报。”
朱文奎连忙道:“快让他进来!”
柳明远快步走进书房,脸上满是兴奋:“殿下,学生又改进了一种农具,叫龙骨水车,比之前的水车效率更高,而且更容易制作,适合在缺水的山地使用!”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图纸,递给朱文奎。
朱文奎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越看越满意:“好!好!明远,你真是太厉害了,有了这种龙骨水车,荆州的农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他立刻让人把工匠叫来,吩咐道:“你们照着这个图纸,尽快造出样品,试验成功后,就在荆州全面推广!”
工匠们接过图纸,纷纷称赞柳明远的设计巧妙,立刻下去准备造样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553/503385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