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方孝孺到底有没有被诛十族
天幕上,朱及第的神色转为凝重,背景光华也似乎黯淡了几分,仿佛染上了一层血色。“老铁们,权力交接从来都伴随着血腥的清洗。永乐皇帝登基后,首要任务便是清算所谓的‘建文奸党’,以稳固统治。这份名单可谓触目惊心,它清晰地昭示了胜利者的意志与失败者的终局。”
天幕上随着他的讲述,一行行冰冷的文字伴随着相应人物的画像或场景模拟逐一浮现:
“兵部尚书齐泰,作为建文帝削藩的核心策划者,被捕后誓死不屈,与其子一同被公开处决,家族遭株连。”
“太常寺卿黄子澄,齐泰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同样拒绝合作,遭受酷刑后被戮,其家亦被抄没。”
“礼部尚书陈迪,面对屠刀,痛斥不止,其惨烈下场是——与他六个儿子一同被推向刑场,全部处决。”
“刑部尚书暴昭,以刚直著称,被俘后抗骂不屈,被施以极其残酷的‘磔刑’(即肢解)。”
“御史大夫景清,假意归附,身藏利刃图谋行刺,事败后,被施以‘剥皮实草’之极刑,其族遭‘瓜蔓抄’(意指如藤蔓蔓延般进行广泛株连),乡里为墟。”
当念到最后一人时,朱及第的语气似乎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兵部尚书铁铉,在济南城下让燕军吃尽苦头的‘铁尚书’,被俘后,面对朱棣,背身而立,谩骂不止,其结局尤为惨烈——受尽酷刑后处死,父母年迈发配边境,儿子为奴,妻女则被没入教坊司。”
一个个名字和具体得令人头皮发麻的下场被念出,奉天殿前的气氛变得无比压抑、死寂。虽然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但其具体性和残酷性已然让众人感同身受,仿佛能闻到那无形的血腥气。
尤其当听到铁铉那堪称酷烈至极的结局时,文官队列中,几位官员下意识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人用手掩着嘴,极力压低声音对同僚耳语道:“嘶……妻女没入教坊司……这……这折辱远甚于简单处死。看来后世传言不虚,这位燕王殿下,是真真在济南城下吃了铁铉天大的亏啊!若非恨极,何至于此……”
这番话虽轻,却如一枚冰针,刺入了周遭不少人的心中。他们再次望向天幕上铁铉的名字时,目光中除了恐惧,竟也掺杂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而站在前方的徐达、李文忠等宿将,虽面色不变,但眼神都微微一动,他们是军人,更能理解这种源自战场挫败的深刻恨意,会如何影响一个人在胜利后的报复决策。
天幕上,朱及第的神色转为凝重,他将话题引向了今夜最骇人听闻也最具争议的部分:“而在所有被清算的人中,争议最大、传说最骇人听闻的,便是我们大明皇家奇案永乐快乐曲第十二弹——方孝孺,到底有没有被诛十族?”
他首先概述了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后世流传甚广的记载,方孝孺因拒绝为成祖皇帝起草即位诏书,并痛斥其篡位,激怒陛下。陛下威胁‘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慨然答‘便十族奈我何!’。陛下震怒,遂将其门生故旧凑为第十族,连同其九族一并诛灭,遇害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这便是‘诛十族’传说的完整链条。”
朱及第话锋一转,点出了核心疑点:“然而,老铁们,如果我们去翻看最权威的《明实录》或永乐朝当时的官方档案,会发现对此事的记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避而不谈。 尤其是朱棣授意编修的《奉天靖难记》,甚至将方孝孺描绘成摇尾乞怜的懦夫,这显然与后世形象大相径庭,其可信度存疑,但也反衬出当时官方可能意在淡化处理,而非渲染此种极端刑罚。”
他补充道:“不仅如此,与方孝孺同时代或年代相近的一些私人笔记和史料,对于‘诛十族’这一如此爆炸性的事件,也并未留下明确记载。这意味着,在事件发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诛十族’之说并非广为人知或得到公认。”
“那么,‘诛十族’的说法是何时以及如何兴起的呢?”朱及第继续分析道:“根据考据,这一说法大致起源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也就是事件发生一百多年后。例如,正德年间姜清所著的《姜氏秘史》中首次出现了相关的明确记述,将其归因于方孝孺的激辩言语。 此后,祝枝山的《野记》、高岱的《鸿猷录》等私家著述都采纳并丰富了这一说法,给出了具体的死亡人数(八百四十七人或八百七十三人)。 明末清初的《罪惟录》更是详细列出了‘十族’的构成(宗支、母族、妻族、朋友门生)。”
“当然,也有许多后世学者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朱及第切换到反对观点:“清初的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虽采信此说,但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则明确指‘方孝孺十族之说,实未见于正史,乃野史之夸大其词’。 甚至有现代学者通过梳理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过程,认为‘诛十族’仅是一个传说,不能视作历史事实。”
“质疑者提出的一个重要反证是,”朱及第补充道,“方孝孺似乎并非绝嗣。有记载称其幼子方德宗被门人暗中救出,藏匿抚养,并冒姓余氏,这一支血脉得以延续,并在明熹宗天启年间得到朝廷的抚恤。 若果真被‘诛十族’,其直系后代得以存续的可能性极低。此外,亦有考证指出,方孝孺的一些远亲,如堂兄方克家、侄子方琬等,有记录显示他们在宣德年间仍然在世, 这似乎也与‘尽诛’之说相矛盾。”
面对双方的观点,朱及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折衷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朱棣当时对方孝孺及其关联势力进行的,很可能是一场规模空前、手段残酷的政治清洗。其范围确实远远超出了传统‘九族’的范畴,广泛株连了他的门生、故旧、同党(即所谓‘方党’),以致罹难者众,给时人和后世造成了‘诛十族’的强烈印象。 这种针对特定政治集团的连坐惩处,在恐怖程度上或许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制度化的‘诛九族’。”
“后来,”他继续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如嘉靖朝‘大礼议’事件中对气节的推崇)、文人士大夫借助方孝孺事迹宣扬忠君观念和士人气节的需要, 这一事件被不断渲染、夸张和符号化,逐渐定型为‘诛十族’这一极具冲击力的叙事,并广为流传。 ”
朱及第总结道:“因此,关于方孝孺是否被‘诛十族’,至今仍无绝对定论。一派认为纯属后世编造的恐怖故事,另一派则认为可能是一次针对‘方孝孺政治集团’的、被后世称为‘诛十族’的扩大化清洗。真相,或许永远埋在了历史尘埃中,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著名的罗生门之一。”
天幕下,年轻的方孝孺听着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诛十族”的恐怖名声,脸色苍白,露出一阵苦涩至极的笑容。他追求学问,理想是弘扬圣人之道,辅佐明君成就三代之治。可如今,这“方十族”的骇人恶名一旦传开,莫说仕途,恐怕连学术之路都彻底断绝了!谁还敢来拜他这个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人为师?他的理想,还未开始,似乎就已看到了终点。
龙椅上,朱元璋摸着下巴,竟然难得地侧过头对太子朱标说了一句:“标儿,看到了吗?别的不说,在杀人立威、铲除后患这方面,老四这狠劲,确实比你强!”
朱标:“……”他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是在夸四弟果决?还是在损他残忍?或许兼而有之。
而站在皇子队列中的朱棣本人,此刻脸色也是青一阵白一阵。被天幕公开讨论自己未来可能背上的“诛十族”暴君罪名,已经让他无比难堪。再听到父皇这不知是夸是损的评价,他更是憋闷得说不出话。这到底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0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