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血色清算背后的逻辑
天幕上,朱及第脸上惯有的调侃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严肃和深沉。他目光似乎穿透了屏幕,直视着每一个观众。
“老铁们,”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聊了这么多具体的案例,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刚刚进入应天府的燕王朱棣,要采取如此极端、如此酷烈的手段来进行这场清算?这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生性残暴吗?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更冷酷的逻辑?”
朱及第点开了第一条弹幕,这条弹幕从朱棣的个人情感角度进行了剖析:
【用户‘心理史学学徒’分析:首先,这绝对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因素。大家别忘了朱棣在‘靖难’起兵前过的是什么日子!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他们是怎么往死里逼他的?先是步步紧逼,削其护卫,监视其行动,几乎将他软禁在北平。随后又派张昺、谢贵图擒他,甚至策反他的手下。最后更是调集数十万大军,誓要将他彻底剿灭,这期间他多少次险死还生?这种被至亲背叛、被往死里整的恐惧和愤怒,是刻骨铭心的。他打入南京,是一种复仇性的胜利。他对建文核心谋臣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四年巨大心理压力和恐惧的一种宣泄和报复。】
这番分析让天幕下的朱棣面色阴沉,虽然那是未来的事,但网友描述的那种被逼到绝境的感受,他竟隐隐能体会到一丝。
紧接着,朱及第念出了第二条,也是更具爆炸性的弹幕:
【用户‘权力的游戏’发言:但仅仅个人恩怨解释不了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清算。更本质的原因,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反攻倒算和利益再分配**!建文帝和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代表的江南激进文官集团,推行的是什么?是激进的削藩,这触动了所有藩王和与藩王利益捆绑的边军武将!是变更祖制、偏向南人的科举和用人政策,这触怒了被压制的淮西勋贵和北方势力!朱棣的胜利,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反建文各派势力(藩王、淮西旧部、北方武将集团)的集体胜利**!现在‘革命’成功了,这些出了力、担了风险的‘功臣’们,难道会允许建文朝的核心决策者们安然无恙吗?不可能!清算这些‘建文余孽’,是巩固新联盟、犒赏支持者的必要步骤,也是向天下表明旧时代彻底结束的最血腥、最明确的信号!】
【用户‘现实主义者’补充:说得对!这甚至不完全是朱棣想不想杀的问题,而是他必须杀的问题。他需要用人头来向支持他的藩王、勋贵、武将们交一份投名状,证明他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并且会保障他们的利益。这笔血债,是新朝建立必须支付的‘成本’。】
这番冷酷却直指核心的分析,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奉天殿前。
寂静之后,勋贵队列和武将班列中,竟有不少人下意识地、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就连徐达、李文忠等人,虽然面色凝重,但眼神中流露出的也是深深的思索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认同。
那位网友说得太透彻了!如果未来他们真的合力推翻了建文帝,那么清算那些鼓吹削藩、差点让他们万劫不复的“罪魁祸首”,岂不是天经地义?这不仅仅是报复,更是胜利者集团的集体意志,是确保胜利果实、防止反扑的必要手段!
龙椅上的朱元璋,将台下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更是明镜一般。他比任何人都懂这套权力运行的黑暗法则。老四的手段固然酷烈,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历代权力更迭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胜利者,拥有定义正义和书写历史的绝对权力,而失败者的鲜血,则是新朝奠基仪式上最昂贵的祭品。
朱及第最后沉声道:“由此可见,南京城初期的血腥,并非单纯的个人暴行。它是个人积怨的宣泄,更是胜利联盟进行政治清算、巩固权力、重新划分利益格局的集体行动。它残酷,但却符合那个你死我活的斗争逻辑。理解这一点,我们或许才能更接近那段历史的复杂真相。”
朱及第看着屏幕上关于权力博弈的激烈讨论,脸上的严肃神情并未消退,反而更添了一丝沉痛。他缓缓开口,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方向:
“老铁们,我们分析了当时清算的必要性与逻辑。但是,任何激烈的行动都会埋下长远的种子。朱棣用最残酷的方式赢得了权力,暂时安抚了支持他的北方和勋贵集团,却也亲手在帝国的心脏——江南之地,尤其是士绅文人阶层的心中,凿开了一道几乎无法弥合的深深裂痕。”
他的语气变得沉重:“这场针对建文旧臣,特别是其核心江南文官集团的大清洗,其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不仅仅是一批官员的肉体消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慑与羞辱。它让整个江南的精英阶层,对这位凭借北方武力入主南京的新皇帝,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恐惧、疏离乃至怨恨。这种隔阂,将笼罩整个永乐朝,甚至延续更久。”
“而朱棣,这位敏锐而现实的政治家,他怎么可能感受不到这种弥漫在南京城乃至整个南方的冰冷敌意?”朱及第话锋一转,“于是,一个在洪武朝曾被太祖皇帝多次提议但因阻力巨大而未能实现的计划,在朱棣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那就是,迁都北平。”
天幕上出现了南北地图的对比。“与洪武时期提议迁都时遭到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来自江南籍官员的反对)不同,”朱及第分析道,“当永乐皇帝表现出迁都的意图,并最终在永乐十八年决定性地将都城迁往他起家的北平时,江南地区的许多士绅文人,在经历了最初的震动后,其心态很可能是复杂而微妙的。”
他引用了想象中后世学者的分析:“有研究认为,其中一种普遍心态,不是挽留,而是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甚至暗地里是‘送瘟神’——这位杀伐决断、让江南士林血流成河的皇帝,这位他们内心深处难以认同的篡位者,终于要带着他的朝廷、他的军队、他的核心官僚集团,离开这座让他们感到压抑和恐惧的城市了。”
“北平是他的‘龙兴之地’,有他的根基,有支持他的北方边军和勋贵集团。回到那里,他更有安全感。而对于江南的许多文人而言,‘天子守国门’固然悲壮,但更重要的是,那个带来血腥记忆的‘瘟神’,可算是走了。南京可以重新变回那个文化和经济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
“这一场血腥的清算,最终用一种极其戏剧性的方式——迁都,重塑了大明帝国的政治地理格局。朱棣用离开南京的方式,为他进入南京时种下的恶果,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这道南北之间的裂痕,真的因此消失了吗?”
朱及第的提问,留给天幕上下无尽的思索。奉天殿内的江南籍官员们神色复杂,而北方的官员和勋贵们则目光闪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0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