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再一次消失的天幕直播
洪武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清晨。
寅时刚过,东宫庭院内便已响起了规律的破风声。太子朱标身着窄袖箭衣,身形腾挪间,手中长剑如银蛇吐信,虽不及沙场悍将的凌厉杀伐,却也招式严谨,劲力渐生。两个多月的坚持,已让这位素以仁厚文雅著称的储君,眉宇间添了几分以往少见的英气。
“收!”随着一声低喝,朱标身形定住,长剑挽了个剑花,归于身侧。他额角、鼻尖已布满细密的汗珠,胸膛微微起伏,缓缓吐出一口带着清晨寒意的浊气。侍立一旁的內侍赶紧躬身递上温热的汗巾。
“殿下,今日刚好半个时辰。”內侍低声禀报。
朱标微微颔首,接过汗巾擦拭。这个雷打不动的晨练习惯,正是从天幕第二次沉寂那天开始的。无人敢明言,但宫内外谁不暗自揣测,太子殿下这突如其来的勤练武艺,与那天幕曾冰冷揭示的“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薨”的预言,有着脱不开的干系。他在与时间角力,与那看似既定的命运抗争。
两个多月了。那面曾悬于九天、搅动整个大明风云的巨大光幕,自二月二十五后,便如同被一只无形之手悄然抹去,再无半点声息。最初的惶惑不安过后,留下的是漫长等待中发酵的各种猜测。
有人说,天幕所载“与洪武时空相关的重要内容”已然播完,后世之人收回了这窥探天机的神器;也有人说,怕是后世又起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如同上次一般,才导致了这突如其来的中断。
与第一次天幕中断时,不少人心存侥幸、盼其永不再现不同,如今从紫禁城到秦淮河畔,一种微妙的、甚至带着点焦灼的期待感,正如暗流般涌动。未来的画卷刚刚展开惊心动魄的一角,便骤然合拢,这种悬在半空、不上不下的感觉,远比懵懂无知更折磨人。尤其是那些位列朝班的勋贵公卿、文武大臣,谁不想从那光怪陆离的影像和旁白中,捕捉到关于自身及家族前程命运的蛛丝马迹?是封侯拜相,还是身败名裂?这悬念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辰时初刻,奉天殿内虽非大朝之期的冠盖云集,却依旧气氛庄重。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赤色常服,头戴乌纱折上巾,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地听着几位重臣禀奏日常政务。太子朱标立于御阶下首左侧,身着赤色蟠龙袍服,神情专注。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几位年长皇子依次排列,皆着亲王常服。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其父李贞因年高需静养,已较少参与日常朝会)、刚从北平行都司返回不久的宋国公冯胜,以及新晋爵位的永昌侯蓝玉等文武重臣,分列殿中两侧。众人目光大多聚焦于奏事者或皇帝,但那眼角的余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一遍遍扫过殿外那片已经空旷了七十余个日夜的天空。
就连龙椅上的朱元璋,在批阅奏本或聆听禀报的间隙,那锐利的目光也会看似无意地掠过高大的殿门,投向那片湛蓝的苍穹,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一下。天幕的消失,让他这位习惯掌控一切的帝王,生出一种对未知未来的隐隐失控感。那些关于老四靖难、标儿早逝、功臣凋零的碎片信息,如同坚硬的鱼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难以拔除。
与此同时,在更为静谧的太子春和宫内,马皇后正与太子妃常氏(腹部已明显隆起)、郭贵妃,以及前来请安的秦王妃王氏(前元齐王王保保之妹,神色间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晋王妃谢氏等女眷闲话家常。
话题虽多是宫内琐事、育儿心得,但言谈间,总难免会小心翼翼地绕到那许久未见的天幕上。她们既渴望知晓更多关乎夫君、子嗣命运的讯息,又深深惧怕听到任何不祥的预言,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让每一次关于天幕的低声交谈,都弥漫着一种复杂难言的氛围。
当然,燕王妃徐妙云并没有出现在这里,因为按她的时间,也就十几天时间就会生下天幕中所言的未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所以这个时候,燕王妃不仅没离开过燕王府,就连绝大多数朝廷命妇,也是能躲就躲,生怕未来的皇帝再有点什么事,沾包儿.....
奉天殿内,一份关于江南春蚕丝帛产量的奏报刚刚完毕,短暂的寂静中,一阵略显急促却仍保持着规矩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平静。只见官袍下摆沾着些许尘土、面带风霜之色的兵部侍郎,快步走入殿中,在御阶前跪拜行礼。
“陛下!太子殿下!”兵部侍郎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昂,双手高举着一份封着火漆的塘报,“北平都司、山西行都司八百里加急军报!”
所有人的精神瞬间为之一振。朱标立刻上前一步,沉声道:“讲!何处军情?”
“禀陛下,殿下!”兵部侍郎深吸一口气,朗声奏报,“据北平、太原两地最新哨探急报,北元残余主力,近月以来异动频繁!现已确认,其大部人马、畜群正持续向西迁移,辎重绵延,方向直指西域乃至大食(波斯)之地!其王庭亦有随之远遁的迹象!”
“嗡——”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这已是本月传来的第二个类似性质的“好消息”。月初时,盘踞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也已率核心部众向南,往洪洞(缅甸)方向大规模转移,明显是放弃了短期内北返争锋的企图。接连的边患缓解迹象,让群臣既感振奋,又觉不可思议。
朱元璋眼中精光暴涨,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他沉声问道:“消息来源?可确凿?”
“回陛下!”兵部侍郎语气斩钉截铁,“乃是多方精锐哨探反复印证,情报吻合,确凿无疑!北元各部西迁之势,绝非佯动!”
徐达与冯胜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位沙场老将的眼中都看到了惊喜,但更深处却藏着一丝疑虑。北元势力如此“识趣”地主动远遁,固然能极大缓解北疆防线的压力,为大明争取宝贵的喘息与发展之机,可这转变来得太快、太顺,反而让人心生警惕。难道,真是那天幕显现,将未来数百年的气运变迁昭示天下,无形中震慑了这些草原上的对手,改变了当下的局势走向?
朱标心中亦是波澜翻涌,他强压下激动,转向朱元璋,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父皇,此实乃天佑大明,北疆巨患,自此可暂得缓解!儿臣以为,当立即召集兵部、五军都督府及相关边将,详议应对之策。一方面巩固现有边防,清剿小股残敌;另一方面,或可伺机遣使西行,经略西域,重建朝贡宗藩之序!”
朱元璋目光扫过殿中群臣,见徐达、冯胜等人皆微微颔首,显然赞同太子所言。他刚毅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是点了点头,沉声道:“标儿所言……”
“儿臣遵旨!”朱标心领神会,知道父皇这是允准了立即着手筹划,他立刻躬身行礼,“儿臣这就返回东宫,调集西域、漠北相关图册档案,即刻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堂官会商,草拟方略,再呈父皇御览!”
说罢,朱标再次一礼,便转身,步履匆匆却依旧保持着储君威仪,向殿外走去。那名兵部侍郎也连忙向皇帝行礼告退,紧跟在太子身后。
奉天门外,太子的銮驾早已准备就绪。清晨的阳光已变得明亮耀眼,将宫殿顶上明黄色的琉璃瓦映照得一片金碧辉煌,飞檐下的阴影也收缩了许多。朱标迈出高大的殿门门槛,快步走向自己的车驾,脑海中已开始飞速盘算着需要召集哪些人,查阅哪些典籍,如何利用这天赐良机,为大明开拓西北疆域。
就在他走到车驾旁,内侍刚刚放好踏凳,朱标一只脚抬起,即将踏上马车的那一刹那——
异变,毫无征兆地陡生!
“咦?天怎么……”身旁的内侍发出一声惊噫。
朱标只觉得眼前猛地一暗!原本湛蓝如洗、明亮锃亮的天空,仿佛被一张无边无际的巨大黑幕瞬间笼罩,阳光消失,白昼顷刻间宛如黄昏!那种熟悉的、令人心悸魂摇的天地威压,再一次铺天盖地而来,笼罩了整个应天府,笼罩了所有人的心神!
朱标抬起的脚步骤然僵住,猛地抬头望向天空,瞳孔因惊骇而骤然收缩成一点。
奉天殿内,原本因北方军报而带来的些许活跃气氛,在这一刻瞬间冻结!御座上的朱元璋骤然起身,双目如电射向殿外。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等文武百官,所有人都如同被施了定身法般,僵在了原地,脸上写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齐刷刷地望向殿外那骤然陷入诡异昏暗的天地。
春和宫偏殿内,正低声交谈的女眷们被窗外突如其来的昏暗惊动,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杯盏轻碰的脆响。
应天府的大街小巷,无数已经起床劳作、行走在路上的百姓,也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和脚步,惊恐又好奇地仰头望天。茶楼酒肆中,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挤到窗边或门口,脸上交织着惊疑、恐惧,以及……一丝潜藏已久的、对那不可思议景象再次出现的莫名期待。
在全城、乃至可能在全大明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在那无尽苍穹之上,消失了两个多月、几乎让人以为它再也不会出现的、巨大无比、边框流转着微弱幽光的天幕,在万众瞩目之下,再一次缓缓地、却又无比清晰地浮现而出!它的出现,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必将再次激起滔天波澜。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