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明孝陵前的直播
当那熟悉的、遮天蔽日的巨大天幕再次笼罩苍穹时,整个洪武十一年的应天府,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恐慌依旧存在,但经历了上一次的“洗礼”,无论是宫闱深处的帝王将相,还是市井街巷的平民百姓,更多的是一种“终于回来了”的复杂情绪,以及难以抑制的好奇——这一次,后世之人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
奉天殿内,落针可闻。朱元璋已经重新坐回龙椅,但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殿门外那占据了整个视野的天幕。朱标、朱棣等皇子,徐达、李善长等重臣,也皆屏息凝神。春和宫偏殿中,女眷们的惊呼声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低语和望向窗外的惴惴目光。
天幕之上,流光闪烁,景象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演播室背景,而是一片苍翠的山林,秋意渲染,层林尽染。镜头缓缓推移,展现出宏伟的石象路,巨大的石兽文武臣雕像肃穆排列,一直延伸向远方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峦。
“这……这是何处?”奉天殿中,有官员低声疑惑。
朱元璋的瞳孔却是微微一缩。虽然景致与他记忆中钟山的地形略有不同,那些建筑也远未建成,但那股雄浑的帝王之气,以及这依山而建的格局,让他心中升起一个模糊而惊人的猜想。他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天幕中。正是消失了两个多月的后世讲述者——朱及第。他今日未着正装,而是穿了一件看起来舒适随意的深色夹克(在洪武众人眼中是样式奇特的秋装),站在一条神道之上,身后是巍峨的山陵和隐约可见的红色宫墙。
朱及第面对镜头(亦即面对洪武时空的所有观者),脸上带着一丝轻松而又略带感慨的笑容,开口说道:
“各位观众朋友,好久不见!想必大家也发现了,我们今天换了一个地方进行直播。没错,这里就是南京,就是紫金山。而我身后这片庄严神圣的区域,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孝陵!”
“明孝陵”三个字如同惊雷,在洪武十一年的时空炸响!
尽管已有预感,但当朱元璋亲耳听到自己的陵墓名称,亲眼看到那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陵园景象时,一股极其复杂难言的情绪还是瞬间涌上心头。那是他的万年吉地,是他在这个世界最终的归宿!此刻却被数百年后的人如此直观地展示、评说。一种被窥破终极秘密的愠怒,夹杂着对时光无情的凛然,以及对自身功业能否长存的审视,让他脸色变幻,半晌无言。太子朱标更是心头巨震,看向御座上的父亲,眼中充满了担忧。
朱及第自然不知洪武时空的震动,他沿着神道缓缓行走,声音透过天幕清晰传来: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他的结发妻子孝慈高皇后的合葬陵寝。因其皇后谥号‘孝慈’,又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它始建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老朱皇帝在位的中后期,历时多年才完工,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洪武十四年?那就是三年后!朱元璋眼神一凝,心中默默记下。群臣中也响起一片低哗,既惊叹于陵墓的宏伟,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未来”的迫近。
“孝陵在中国帝陵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及第继续介绍,“它承前启后,一改唐宋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首创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和‘前方后圆’的宝城宝顶形制,这种布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帝陵建设,可以说,是明清皇家陵寝的鼻祖。”
这些专业术语让洪武时代的工匠和官员们听得云里雾里,但“承前启后”、“鼻祖”这样的词汇,还是让朱元璋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丝。能开创规制,流泽后世,这无疑是对他功业的一种肯定。
朱及第走到一座巨大的碑亭前,拍了拍厚重的石基,笑道:“大家看,这神功圣德碑,记载着洪武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咱们这位朱老爷子,出身那是相当‘草根’,从放牛娃、和尚,一路做到开国皇帝,绝对是史上最励志的逆袭典范之一。他老人家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当然,对贪官是相当狠辣),恢复经济,开创了‘洪武之治’,为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嘛,晚年……呃,这个咱们以后有机会再细聊。”
这番褒贬夹杂、语气轻松的评说,让奉天殿内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徐达、汤和等老兄弟想起创业艰辛,面露感慨;一些文臣听到“对贪官狠辣”,不禁缩了缩脖子;而朱元璋本人,则是哼了一声,对那欲言又止的“晚年”评价既有些不悦,又生出几分探究之意。
“说起洪武帝,民间和史书上都有不少有趣的记载。”朱及第话锋一转,显然是要插入一些轻松的内容,“比如说,他非常重视农业,曾下令全国农民凡有田五亩到十亩的,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加倍,还亲自在皇宫苑囿里开辟田地,示范耕种,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亲自下场指导’。”
朱元璋听到这里,嘴角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这确实是他极力推行且颇为自得的一项政策。
“再比如,咱们朱皇帝还是个‘对联爱好者’。”朱及第露出了调侃的笑容,“传说有一次他微服私访,在一个路口遇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娃娃在看守马驿,一时兴起,出了个上联:‘十岁儿童当马驿’,那孩子眨眨眼,立马对出下联:‘万年天子坐龙廷’。瞧瞧,这马屁拍得,又自然又响亮,据说把老爷子高兴坏了。”
这则野史趣闻引得奉天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压抑的笑声。连面色沉重的朱标也忍不住莞尔。朱元璋本人先是愕然,虽然他想不出自己以前是否有此等小事,或者是将来发生的,也更可能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但如此演绎,倒是冲淡了些许面对陵墓的晦气感,他佯怒地瞪了偷笑的臣子们一眼,但眼中并无多少真正的怒意。
朱及第边走边说,陆续又提了些朱元璋生活简朴、痛恨奢华等轶事。虽然语气略带调侃,但整体评价是正面居多,尤其是对其结束乱世、重建华夏秩序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听着后世之人用一种既非完全敬畏、也非刻意贬低的平视口吻,讲述着自己的生平趣事和功过是非,朱元璋最初的那股强烈不适感,渐渐被一种奇异的感觉取代。这天幕,仿佛一个来自遥远未来的窗口,让他能跳脱出当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自己和自己正在开创的时代。虽然信息零碎,有时还让人恼火,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未来走向、政策得失、甚至个人评价的线索,对于一个立志建立万世基业的帝王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他缓缓靠向椅背,目光依旧紧锁天幕,但紧握扶手的手已经松开。罢了,能看到这天幕重现,本身就是一个吉兆。陵墓之事,虽是身后之虑,但若能借此知晓更多关乎大明国运、子孙福祸的天机,眼前这点不适,又算得了什么?这天幕,或许真是一件有用的“工具”。朱元璋的嘴角,最终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混合着复杂情绪的弧度。
朱及第的“明孝陵漫步”接近尾声,他站在一处高地上,回望整个陵区,总结道:“总之,明孝陵不仅是一座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承载着明朝开国的辉煌与艰辛。它历经六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也在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厚重。”
他的身影在天幕上逐渐淡去,最后的声音传来:“好了,今天的‘云端游览’就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将回归主线,继续讲述大明王朝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至于接下来要讲哪一段?容我先卖个关子。只能说,与我们刚刚提到的某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哦!下次再见!”
天幕上的景象缓缓消失,天空重新恢复了清明,阳光再次洒满大地。
但应天府内外,无数人的心却无法立刻平静。下一次,与哪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是洪武帝?是马皇后?还是……靖难之役的哪位主角?
朱元璋望着恢复正常的天空,目光深邃。他轻轻敲了敲龙椅的扶手,对侍立一旁的朱标和重臣们缓缓说道:“都看到了?都听到了?都回去好好想想。标儿,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关于北元西迁的方略,抓紧议定。至于这天幕……”他顿了顿,“且看它下次,又能说出些什么来。”
一场新的期待与猜测,在洪武十一年的春天,再次悄然滋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