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朱高煦造反的迷案
天幕再启,朱及第坐在演播室内,背景是浮现着“朱高煦是否造反?”巨大问号的屏幕。他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脸上带着一种探讨历史谜案的兴奋感。
“各位观众,欢迎回来!上一期我们留了一个大悬念:汉王朱高煦在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到底有没有正式起兵‘二次靖难’?这桩公案,史书记载暧昧,后世争论不休。今天,咱们就不妨跳出故纸堆,看看网络上各位‘历史爱好者’们是怎么吵翻天的!”
说着,天幕上开始快速滚动模拟的网友留言界面,一条条风格各异的“弹幕”和“评论”浮现出来。
1.考据派(坚信造反):
ID【故纸堆里的猫头鹰】发言(风格严谨,引经据典):“这还有什么可争议的?《明宣宗实录》白纸黑字写着‘高煦反’,这能是假的?更何况,朱高煦在乐安州‘私造兵器,僭用乘舆器物’,‘阴养死士,募兵三千’,这不是准备造反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过年摆摊耍把式?官方史书或许有修饰,但基本事实不会凭空捏造。”
ID【逻辑历史课代表】发言(理性分析):“从动机看,朱高煦野心勃勃,对皇位觊觎已久。从能力看,他拥有作战经验。从时机看,新君初立、根基未稳是最佳窗口。三者合一,他造反的概率极大。宣宗迅速亲征,正是为了将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最合理的政治决策。”
2.能力分析派(质疑造反可行性):
· ID【战场复盘官】发言(从军事逻辑切入):“咱们从纯军事角度盘一盘。朱高煦是公认的猛将,靖难时冲锋陷阵的主儿。他要是铁了心造反,会采取什么策略?必然是趁新君立足未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北京,打一个时间差,这才是上策。可实际情况呢?他老老实实窝在乐安,直到宣宗大军都开到城下了,史料记载他竟‘惶惶然’,‘部署失措’,这像是一个决心破釜沉舟的悍将应有的表现吗?更像是一个虚张声势、被人堵上门后才吓傻了的纸老虎。”
3.阴谋论派(倾向栽赃):
· ID【叫我真相帝】发言(语气夸张,喜用反问):“【战场复盘官】说到点子上了!朱高煦要真反了,会坐等人家来围剿?乐安离北京可不远!明显是朱瞻基先动手,把‘造反’的帽子扣实了!朱高煦那叫一个懵逼:‘我就是摆个姿势吓唬人,你咋就直接大军压境了?’”
ID【挖掘机哪家强】发言(喜欢挖掘细节漏洞):“关键证据呢?‘反书’原文在哪里?檄文内容是什么?为啥《实录》里语焉不详?反倒是记载朱高煦被抓后各种撒泼打滚的丑态很详细,这像是一个精心策划造反的王爷?我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被造反’!”
4.骑墙派/分析派(认为情况复杂):
ID【吃瓜群众阿伟】发言(语气轻松,爱用比喻):“要我说啊,两边可能都有问题。朱高煦估计是心里不爽,在封地搞了点小动作,可能说了些大话,比如‘要是老子起兵,怎么怎么样’,本质上是一种抱怨和威胁。但朱瞻基这边呢,年轻气盛,又刚登基,神经绷得紧,一看叔叔不老实,立马就‘最高规格’对待了。好比邻居天天拿着刀在你门口比划,虽然没冲进来,但你报警说他持刀行凶,好像也不算完全错?就是性质认定上有点出入。”
ID【政治博弈小白】发言(尝试从权力结构分析):“这不单纯是‘反’或‘没反’的问题。关键在于,朱高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的身份、他的历史、他的性格,都让他成了不安定因素。朱瞻基作为新君,必须消除这个隐患。所以,无论朱高煦有没有跨过那道‘造反’的红线,他的结局在朱瞻基决定亲征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这叫‘结构性矛盾’,无解。”
5.历史循环派(指出惊人相似点):
· ID【历史轮回者】发言(带着一种看透套路的调侃):“兄弟们,发现一个华点(亮点)!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煦谋划‘造反’的事,是他的儿子、也就是嫡次子朱瞻圻(qí)最先派人到北京告密的!这剧本熟不熟悉?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周王朱橚是不是被自己的次子出卖的?好家伙,‘亲王/太子谋反,亲儿子告密’,简直是历史经典保留节目了!这巧合度,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为了政治正确而特意编排的套路,用大义灭亲来增加‘造反’指控的可信度。”
6.玩梗派(娱乐化解读):
ID【大明第一梗王】发言(擅长用现代梗类比):
“朱高煦:我就BB两句,你咋还当真了呢?”
“朱瞻基:不,你不想BB,你想搞个大新闻!”
“朱高煦:我顶多算个‘预备役反贼’。”
“朱瞻基:对不起,在我的字典里,‘预备役’等于‘正式工’!拿下!”
“总结:嘴炮害死人,尤其是在你有个特别有效率的侄子的情况下。”
看着天幕上那些或严谨、或偏激、或调侃的言论,洪武十一年的奉天殿内,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沉默。这些后世之人的言辞虽看似荒诞不经,毫无对皇权的敬畏,但却从各种刁钻的角度,撕开了历史记载可能存在的迷雾。
朱元璋面色沉凝。他既是父亲,更是帝王。从帝王心术的角度,他更能理解朱瞻基(如果真是如此)的做法。一个手握重兵、素有战功、且曾对皇位有野心的亲王,在新君登基时任何不安分的举动,都足以被视为叛乱前兆,必须果断铲除,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甚至觉得,若易地而处,自己可能会做得更绝。
朱棣的心情则更为复杂。天幕上的争论,仿佛是将他未来家庭的一场惨剧放在放大镜下供人评说。无论真相如何,兄弟相残、叔侄反目的结局都让他感到一阵心悸和悲哀。
朱及第的声音打断了众人的思绪:“看来大家的观点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啊。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朱高煦案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百分之百还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波彻底奠定了明宣宗的权威,也以最残酷的方式,为大明初年的亲王典兵制度敲响了丧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5929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