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压力下的孙太后
天幕上,画面流转,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事态急剧发展的紧迫感。
“书接上回,土木堡一场惨败,大明皇帝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仅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传回了北京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北京,瞬间就炸了锅!”
“天子被俘,数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瓦剌大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北京城内,人心惶惶,百官失措,许多富户甚至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南逃。用后世的话说,这就是标准的‘帝国崩溃前夜’,大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朱及第首先把视角给到了瓦剌大营。
“此时此刻,最懵圈的,可能不是大明君臣,而是瓦剌太师也先。他原本就是想打个劫,占点便宜,谁知道一棍子下去,捞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大鱼——大明天子!这战果太突然,太巨大,以至于也先自己都有点不知所措了。”
天幕上出现了也先对着明英宗朱祁镇面面相觑的卡通画面,带着点滑稽感。
“也先现在是捧着个烫手山芋。杀了吧,跟大明彻底不死不休,而且失去了一个奇货可居的筹码;放了吧,那不可能,到嘴的肥肉岂能吐出去?带着他继续进攻北京?好像也不太对劲,明朝皇帝在自己手里,这仗怎么打都有点别扭。也先和他的部下们在长城内外徘徊,一时间还真不知道怎么最大化利用这位‘大明至尊战利品’。可以说,土木堡的胜利,给也先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烦恼。”
视角转回北京城。朱及第的语气变得严肃。
“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是在这种危亡之际。幸好,明宣宗朱瞻基生前确立了一个很有远见的制度:皇帝亲征或出巡时,必须留一位成年皇子或者亲王在京城监国,或者就算皇帝留在京城在没有太子或者太子年幼的情况下,也要留一个关系最近的亲王,以防不测。这个职务算是皇位的备份选择,第一个被确认为备份的是明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而随着明英宗亲政后,第二个备份则是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
“朱祁钰在皇兄出征期间本就是监国,此刻危难当头,他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稳定局面,主持大局。这是官方层面的应急机制。”
“而在后宫,真正的核心是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但孙太后的权威面临巨大挑战。她虽然也是皇后、太后,但在正统七年以前一直受到张太皇太后的压制,而正统七年以后,明英宗已经亲政了,她也没有机会干涉朝政,所以他并不像大明开国以来马皇后、徐皇后以及张太后那样拥有绝对权威。
此时,她能做的有两件事:
第一,想尽一切办法救回儿子。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拼命凑集金银珠宝,一批又一批地派出使臣前往瓦剌营地,希望能赎回朱祁镇。不过由于瓦剌大军是由大大小小蒙古部落组成的,也先也不知道要多少钱,反而狮子大开口,孙太后最终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她的私房钱有限,而国库里的钱,她也动不了;
第二,努力保住儿子的皇位继承线。在她的主导下,朝廷迅速下诏,立明英宗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同时,明确由朱祁钰继续担任监国,总揽朝政。这一步,在法理上算是暂时稳住了阵脚,避免了最高权力立刻真空。”
天幕下,朱元璋和马皇后仔细听着。马皇后轻声道:“这位孙太后,在此危难时,能想到立太子稳国本,让亲王监国理政,自己努力营救皇帝,举措倒也算中规中矩,合乎礼法。” 朱元璋微微颔首,虽然对后代出现如此败家子感到恼火,但对孙太后这套应急操作,暂时挑不出太大毛病。
“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局势容不得慢慢来。瓦剌大军正在逼近,国家需要一个名正言顺、能真正发号施令的顾年皇帝来凝聚力量,组织抵抗。以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开始不断向孙太后施加压力,要求国赖长君,必须立刻拥立监国朱祁钰为新皇帝,才能整合资源,打赢北京保卫战。”
“这就让孙太后陷入了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立新君,自己亲儿子的皇位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不立新君,国家可能就要亡了。她在这个位置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时,天幕上飘过大量网友的弹幕评论:
【一代妖后孙氏!】
【心疼胡皇后!】
【她还好意思掌权?】
【要不是她儿子瞎搞,能有土木堡?】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笑了笑,解释道:“好了,我们看到很多网友又在喊‘妖后’了。客观来说,孙太后在土木堡之变后的表现,冷静、果断,其实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绝大多数面临类似危机的皇后或太后。她甚至在大敌当前时,效法当年的徐皇后(朱棣的皇后,曾在北京保卫战中登城激励将士),亲自登上北京城墙鼓舞守军士气,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二位站上城头的皇后/太后。这份勇气和担当,是值得肯定的。”
“那为什么后世很多人,尤其是网友,对她评价不高,甚至冠以‘妖后’之名呢?”
朱及第分析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同情她的前任,明宣宗的原配胡皇后。胡皇后无过被废,下场凄凉,而孙氏作为后妃‘上位’,自然容易在道德上被后世诟病。再加上她儿子明英宗后来又搞出了‘大明战神二代目’等一堆骚操作,连带让他老妈也风评受害。但单就土木堡之变后这一时期的作为来看,孙太后其实并没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尽力在维护大局了。历史评价,有时候就是这么复杂而微妙。”
天幕下,众人听得入神,对于这种后宫与前朝、道德与功绩交织的复杂评价,各有各的想法。而朱元璋想得更多:这文官集团,居然能集体逼宫要求立新君,这权力,看来以后得好好掂量掂量怎么用了。
在老朱越来越顽固的思想中,他朱家永远比大明这个国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朱家的大明将不必存在。虽然此时他还没有意思到这一点......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0944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