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147章 新任左丞相汪广洋

第147章 新任左丞相汪广洋


今天的奉天殿前,气氛有点怪。

文武百官按品级站好,可不少人的目光,都偷偷瞄向文臣队列最前头那个新面孔。

这人就是刚上任的左丞相,汪广洋。任命元旦第二天就下了,可他人在广州,紧赶慢赶,昨天才风尘仆仆地赶到应天。今天,算是他第一次以百官之首的身份站在这儿。

按理说,位极人臣,该是风光无限,可汪广洋心里却七上八下的。他想象中的祝贺、寒暄,屁都没有。周围的同僚们,眼神躲躲闪闪,客气里透着疏远,整个奉天殿前,就跟开了冷气似的。

他本来还指望老领导、已经退休的韩国公李善长能关照一下。早晨刚到应天,车直接就到了宫里见了皇帝,而晚上在宫门外碰见这位按时来奉天殿前陪皇帝观看天幕的老丞相,他赶紧挤出笑脸想上去行礼套个近乎。结果倒好,李善长一看是他,脸唰一下就白了,活像见了鬼,下意识连退好几步,胡乱拱拱手,扭头就走,那叫一个快。

汪广洋当时就僵在那儿了,心里那点热乎气,瞬间凉透。

就在刚刚,天幕还没亮,大伙都在等着的时候,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好像无意间溜达到他旁边,压低声音说了几句。

话说的挺含蓄,但意思像炸雷一样,把汪广洋劈懵了。

宋濂大概意思是:知道胡惟庸为啥突然“撞柱子”没了吗?天幕说了,他洪武十三年就得被满门抄斩!皇上这是快刀斩乱麻,把祸害提前掐了。而你老汪现在被扶上这位子,根本不是让你来治理国家的,就是……就是暂时填个坑,安稳一下人心,你这简直就是站在要倒的危墙下面!

汪广洋不是傻子,一听全明白了。什么位极人臣,狗屁!自己这是被扔到火山口上了,就是个随时可能被扔出去的替罪羊!搞不好,步胡惟庸后尘都是轻的,说不定根本熬不到洪武十三年!

一股凉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恐惧像条毒蛇,缠得他喘不过气。他好像已经看见朱元璋那冰冷的眼神,还有锦衣卫(虽然此时还没建立,也可能再也不会叫这个名字了)那寒光闪闪的铁链子。

可就在这透心凉的恐惧里头,另一股邪火又蹭蹭往上冒——那是冲着“左丞相”这顶帽子去的野心和贪念!

“左丞相……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几个词在他脑子里打转,诱惑太大了。他想起武则天女皇帝的事儿,据说她说过一句特别狠的话:“朕要是每天杀一个尚书,这官儿肯定没人敢当;但要是一个月只杀一个,这尚书之位,照样有人抢破头!”

这话是狠,可道理赤裸裸的。风险是大,可诱惑也吓人啊!连尚书都有人愿意拿命赌一个月,何况是总管百官的左丞相?只要自己小心点,摸准皇上的脉,说不定……说不定就能把这烫手山芋,变成金交椅!

恐惧和野心在他心里打起了架,最后,还是那团叫“权力”的邪火,暂时压住了凉透的恐惧。他深吸一口气,使劲把因为旅途劳累和心里害怕有点弯的腰板,给挺直了。

正因为满脑子都是自己这点生死富贵的大事,当天幕上那个叫朱及第的家伙开始讲什么“土木堡之变”,尤其是扯到那些后世网友猜想的“文官阴谋论”时,汪广洋压根没听进去。

那些什么文官集团多么牛逼、策划了多大阴谋的鬼话,在他听来,就跟说书先生讲神话故事一样,远得没边儿。

他现在关心的,是龙椅上那位洪武皇帝心里到底咋想的,是怎么在这个看着风光、实际要命的左丞相位子上,先保住小命,再琢磨怎么抓权。跟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眼前权力比,那些一百年后文官咋样了的瞎猜,算个毛啊!

他偶尔抬眼皮瞥一下天幕,大部分时间都耷拉着眼皮,用余光偷偷扫着宝座上的朱元璋,还有周围那些同僚的脸色,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头上这顶左丞相的乌纱帽,感觉沉得能压断脖子,可又好像闪着让人迷糊的金光。

就在汪广洋心神不宁、暗自盘算之际,高高御座之上的朱元璋,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也正看似无意地扫过这位新任左丞相。

老朱心里,这会儿也是五味杂陈,矛盾得很。

一方面,他根深蒂固的念头就是要加强皇权,绝不容许相权过大,威胁到老朱家的天下。胡惟庸就是前车之鉴,中书省这把刀太快,容易伤主,必须得打压,甚至……他心里那个废除丞相制度的念头,其实早就冒过芽了。

可另一方面,目光瞥向身旁恭敬站着的太子朱标,朱元璋心里又软了,更多的是忧。标儿仁厚,身体也不算顶强壮,若将来把这偌大江山、无穷无尽的政务都压在他一人肩上,岂不是要把他活活累死?真到了那一天,中书省、丞相这类机构,好歹能分担不少压力,让皇帝喘口气。天幕里隐约透露的,后世那些皇帝被文官集团憋在深宫、甚至被架空的迹象,他也记着,但那毕竟是后世儿孙要面对的难题,眼下,他更怕标儿扛不住。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到了天幕零散提及的那些后世机构——内阁、司礼监、还有那听起来就让人脊背发凉的锦衣卫东厂……这些东西,明显和他亲手订下的大明祖制不合。但朱元璋是谁?他是开国太祖!祖制?他自己就是祖制的源头!只要能确保江山稳固、传承有序,改一改祖制又算得了什么?他在乎的不是条条框框,是实实在在的统治效果。

从建文失位、永乐北征到土木堡之变,这一连串通过天幕窥见的未来教训,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比单纯强调皇权更深刻的道理:皇权不是万能的,光靠皇帝一个人硬干,迟早出事。怎么平衡文官、武将、勋贵、内廷这些大大小小的势力,让它们互相牵制,谁都别想一家独大,才是关键。而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势力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状态,在争斗中为皇家所用,而不是把局面彻底搞崩。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汪广洋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望。这个汪广洋,能力是有的,过去的表现也算稳重。他现在不需要一个像胡惟庸那样野心勃勃、四处揽权的能臣,也不需要一個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他需要的,是一个明白自己“工具”定位的人:认清丞相权力来自皇权赏赐,干好分内的活,高效处理政务,为君主分忧,但千万别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别想专权,别结党营私。

“汪广洋呐汪广洋,”朱元璋在心里默念,“咱给你这个机会,希望你是个明白人,坐稳这个位置,帮衬好太子,安安分分……否则,胡惟庸的下场,你可都看在眼里了。”

他收回目光,脸上依旧是那副深不可测的威严表情,仿佛刚才那番复杂的心理活动从未发生。奉天殿前,唯有天幕的光影流转,映照着君臣各自的心思,沉浮在洪武十一年的春光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1066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