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疑云重重的土木堡
天幕上,朱及第讲述完土木堡之变的基本脉络和北京城的初步反应后,画面并未立刻推进,而是再次聚焦于那些不断滚动的网友留言。这一次,一条异常长的评论吸引了他的注意。
“各位老铁,这里有一条超长的网友分析,我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有些地方……细思极恐。”朱及第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语气变得有些玩味和认真,“这位ID叫‘历史的缝合怪’的网友,提出了关于土木堡之变的六大疑点。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看似偶然的惨败,背后是不是真的藏着些什么。”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念道:
“疑点一:通婚乌龙。”念到这,朱及第停顿了一下,抬起头对着镜头,脸上带着点不可思议的表情,“史书上说,也先想和明朝皇室通婚,结果被个翻译官私自答应了?兄弟们,这可能吗?封建王朝啊,这种事一个小翻译敢自己拍板?不要命啦?”他敲了敲桌面,“所以这位网友怀疑,要么翻译疯了,要么……背后有人指使。是谁?监国的郕王?还是大太监王振?为啥要这么干?”
“再看疑点二:边镇为啥崩那么快?”朱及第换了个坐姿,语速加快了些,“大同、宣府,那可是军事重镇,驻着精兵强将,战前还一直增援。怎么瓦剌一来,就跟纸糊的一样?网友提到,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战前还跟瓦剌做军火生意!英宗身边还有个太监喜宁,是女真人,后来直接给瓦剌带路去了。这里头的水,是不是太深了点?”
他拿起旁边的水杯喝了一口,然后伸出三根手指。“疑点三,王振到底想干啥?网友分析,王振对瓦剌一直特别强硬,这次削减马价也是他主导。有人就觉得,是不是王振自己就想打仗?因为一打仗,他就能更牢牢地控制皇帝和军队,满足他的权力瘾。可这对一个已经大权在握的太监来说,风险是不是太高了?图个啥呢?网友也说,这分析听起来有点玄乎。”
“疑点四,后勤怎么就能崩溃了?”朱及第摊开手,做出一个难以理解的表情,“几十万人出征,粮草补给是天大的事,小孩都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英宗和他身边那么多大臣将军,能全是傻子?怎么就搞到人没饭吃、马没草料的境地?是单纯的工作失误,还是……有人背后使坏?”
“还有疑点五,军队的战斗力问题。”他掰着手指算,“明军初期一败涂地,几十万大军打不过也先两万八。可后来于谦在北京,用败兵和新兵反而能打赢。难道就只是换了个统帅那么简单?之前的军队为什么发挥不出来?”
“最后,疑点六,也是最大的问题。”朱及第总结道,语气加重,“无论从哪个方面比,大明都远远强于瓦剌,可结果却输得这么惨。最后,所有责任都推给一个死太监王振。王振当然不是好东西,但他一个人,真能搞垮整个国家机器吗?这锅让他一个人背,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念完这一长串,朱及第往后靠了靠,长出一口气:“这位‘缝合怪’老哥的分析,脑洞不小。虽然很多地方没实锤,但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土木堡这事儿,看来没那么简单。”
天幕下,洪武十一年的君臣们,被这一连串的“疑点”冲击得不轻。
朱元璋眉头紧锁,手指用力敲着龙椅扶手。他思考的角度是皇权与王朝延续。
“通婚之事,若真有人指使,其心可诛!边将太监与敌走私,更是罪该万死!后勤崩溃,军队不堪一击……哼,咱看,根子还在朝廷!若皇帝英明,制度严密,监察到位,岂容这些魑魅魍魉横行?标儿,”
他转向朱标,“后世之弊,可见一斑。权宦、边镇、文官……平衡若失,便是塌天之祸!这王振,不过是烂到根子上的一个脓包而已!”他的语气带着开国帝王的霸气和深沉的忧虑。
李善长站在文臣首位,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老僧入定。他心里明镜似的,这些疑点背后牵扯的权力斗争、官僚倾轧,他太熟悉了。但他刚经历了未来找死的惊吓,此刻只想明哲保身,绝不轻易发表看法。当朱元璋目光扫过他时,他连忙躬身,含糊道:“陛下圣明,后世之事,虚实难辨,老臣……老臣一时也难以厘清。”
以徐达为首的武将们,则更多从军事角度嗤之以鼻。
徐达摇头:“网友之论,过于想当然。两军交战,岂是纸面数字对比?士气、地形、指挥、情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同宣府之败,或是轻敌,或是中了埋伏,未必真有那么多阴谋。”
冯胜接口道:“至于后勤,大军远征,补给线漫长,被敌军骚扰切断实属平常。说有人故意破坏,证据何在?”
蓝玉更是直言:“我看就是那皇帝小子和他用的太监无能!换我做统帅,给他五千精骑,就能把也先那两万八千人撵回漠北吃沙子!哪来那么多疑神疑鬼!” 众将纷纷点头,认为网友的怀疑过于天真,忽视了战场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新晋左丞相汪广洋则倍感压力。朱元璋的目光似乎有意无意地落在他身上,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表态:“臣以为,网友所言,虽多为臆测,但亦提醒后世为政者,需完善制度,严防奸佞,畅通言路,尤需慎选边镇大员及近侍之人。”
他的话四平八稳,尽量不触及任何具体怀疑,只强调制度防范。
此后其他几个文臣也是七嘴八舌,但都是认为上面的怀疑太过离奇,不能因为结果就将所有的事情当成了一个谋划完整的阴谋。毕竟
至于郭敬通敌、喜宁被俘后投降,倒是没有人怀疑,因为如果一个朝代政治腐化了,不出现这种事情才奇怪了呢。
远离京师的杭州钱塘江边,施耐庵与罗贯中师徒二人对坐饮酒。
罗贯中沉吟道:“师傅,这天幕所疑,倒像极了咱们写演义的话本。一波三折,暗藏玄机。若真如网友所猜,这土木堡岂非成了一出精心策划的权谋大戏?”
施耐庵捋须笑道:“历史有时,比演义更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然其揭示的人性——贪权、误国、倾轧、背叛——古今皆然。可为后世小说家添不少素材矣!”
而在不同地方,黄子澄、齐泰(此时尚是齐德)、方孝孺三人,虽不在一处,反应却出奇相似。他们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带着读书人特有的理想化和道德洁癖,反而更容易接受这种“阴谋论”的解释。
黄子澄在县学宿舍里拍案而起:“定是如此!朝中有奸佞,边将有贰心,方才酿此奇祸!若君王能亲贤臣远小人,何至于此!”
齐德在老家书房暗自嘀咕:“看来后世朝局如此险恶!若我为官,定要擦亮眼睛,肃清君侧!”
方孝孺则在自己房中肃然端坐,将网友疑点一一记下,心中更加坚定了“君子当以道德文章为本,辅以明察秋毫之智,方能匡扶社稷”的信念。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086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