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皇位继承的两难抉择
天幕上,朱及第挠着头,面前摆着一张画得有些杂乱的大明皇室谱系图,一脸“这题超纲了”的表情。
“老铁们,正德皇帝这么一撒手走了,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这烂摊子里最要命的,还不是他那些豹房里的奇珍异兽,也不是他留下的空荡荡的国库,而是——龙椅,没人坐了!”
朱及第指着谱系图最上面:“咱们来理理这个关系。正德皇帝朱厚照,他爹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位孝宗皇帝,那可是历史上罕见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这爱情是够专一了,可子嗣上也真是单薄得可怜。”
他重重地在“朱厚照”名字下面画了个叉:“朱厚照,是孝宗皇帝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他没有亲兄弟!也就是说,孝宗皇帝这一脉,到朱厚照这里,彻底绝了!想从他亲兄弟里找个继承人?没门!”
“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既然亲兄弟没有,那就得往上倒一辈,从他爹的兄弟,也就是他叔伯的后代里找。”朱及第的手指移到谱系图的上一辈,“正德的爷爷,是明宪宗朱见深。宪宗皇帝儿子不少,除了老三朱佑樘(孝宗)当了皇帝,其他都封了王,比如兴王、益王、衡王等等。”
“按理说,从这些王爷的后代里选一个来继承皇位,顺理成章。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这里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面临第一个难题:怎么个继承法?”
“一种方案是,给正德皇帝过继一个儿子,让这个过继来的儿子以‘太子’的身份继位。这样,皇统就算是在孝宗、武宗(正德)这一系延续下去了。”
朱及第在“过继”两个字上画了个圈,“人选呢?还真有一个最符合礼法的——明宪宗的曾孙,一个叫朱载增的小娃娃,论辈分是正德的堂侄。”
“但问题来了,”朱及第做出一个夸张的崩溃表情,“这朱载增当时才五岁!而且,他是成化帝唯一的曾孙辈!如果把他过继给正德,他万一……我是说万一,像他伯父正德一样出点意外,那成化帝这一支的曾孙辈可就绝了!到时候连个备选都没有,难道要去找仁宗、宣宗那些更远支的后代?那不乱套了!”
天幕下,朱元璋的脸色已经黑如锅底。他制定的《皇明祖训》本是希望后世有序传承,没想到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蠢!都是蠢货!”他怒骂道,“若早广嗣续,何至于此!”他对孝宗只有一子、正德无后的情况感到极度不满。朱樉、朱棢、朱橚等人也是面面相觑,他们都子嗣众多,完全无法想象皇帝绝嗣会带来如此棘手的局面。
“所以,过继五岁幼童的风险太大,杨廷和与张太后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朱及第继续说道,“他们选择了一个更直接,但在礼法上有些争议的做法,直接挑选与孝宗血缘最近、辈分相当的堂侄子继承皇位,继承的是大明的皇统,也就是说给孝宗过继一个儿子,大明又回到了兄终弟及上来了。”
“那么,选谁呢?”朱及第的手指在“兴王”和“益王”之间移动,“宪宗第四子兴王朱佑杬(已故),和宪宗第六子益王朱佑槟(当时健在),他们的后代是首选。兴王朱佑杬有两个儿子,次子早夭,只剩下长子朱厚熜(时年14岁)。而益王朱佑槟子嗣相对兴旺,有好几个儿子。”
“按常理,选择子嗣更多的益王一支,不是更能避免再次绝嗣的风险吗?”朱及第抛出疑问,“但杨廷和与张太后,偏偏就选中了兴王的独苗——朱厚熜!”
“为什么选朱厚熜?”朱及第分析道,“后世猜测很多。可能因为兴王朱佑杬是宪宗第四子,益王朱佑槟是第六子,朱厚熜在‘伦序’上似乎更靠前一点;也可能因为兴王封地在湖广安陆,距离北京相对较近;甚至可能杨廷和与张太后觉得,只有一个儿子的兴王家族,背景相对简单,更好控制……当然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兴王朱佑杬已经死了,而益王朱佑槟还活着,这个关系不好处理......”
“但是!”朱及第语气加重,“这个选择,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兴王朱佑杬只有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朱厚熜一旦入继大统,成为皇帝,就意味着兴王这一脉——绝后了!他不可能再兼祧本生父的香火。这对于极度重视宗法礼制的明朝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也为他登基后爆发的那场着名大礼议争端,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更重要的是,”朱及第指着益王那一支,“放弃了子嗣众多的益王,而选择了独苗朱厚熜,等于将大明王朝的未来,又一次押在了一个单薄的支系上。万一朱厚熜将来子嗣也不顺呢?虽然他现在才只有十六岁,这不是重蹈覆辙吗?”
天幕上飘过网友吐槽:
“杨廷和这眼光也是没谁了,专挑独苗!”
“怕益王家儿子多不好控制,结果选了根独苗,这波操作看不懂。”
“兴王:我谢谢你们啊,让我绝后了!”
“感觉就是为了尽快稳定局面,选了个近的、看似好拿捏的,根本没想长远。”
朱及第总结道:“于是,在种种权衡,或者说,在某种短视下,诏书下达湖广安陆:迎接兴献王之子兴王朱厚熜入京,继承皇位!一场因为绝嗣引发的继承危机,看似暂时解决了。但一个更大的风暴,即将随着这位少年亲王踏入紫禁城而猛然爆发!”
就在朱及第梳理继承顺序时,天幕上飘过一条网友疑问:
“等等,主播之前不是说过,大明惯例,北京城会留一位成年亲王作为‘备份’吗?正德年间怎么没了?要是有一个在京亲王,也不至于这么抓瞎啊!”
“哎呦,这位老铁问到了点子上!”朱及第猛地一拍脑袋,“没错,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正德朝,北京城里连个‘备份’亲王都没有了呢?”
他翻出另一张图,解释道:“这事儿,还得从正德他爹,孝宗皇帝说起。孝宗朱佑樘,是宪宗第三子,他下面的弟弟,比如老四兴王朱佑杬,比他小六岁,其他兄弟就更小了。所以孝宗登基时,他的弟弟们大多未成年,按照祖制,要成年后还能离开北京去自己的封地就藩,所以明孝宗时期不存在这个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朱及第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孝宗皇帝虽然只有正德一个儿子长大成人,但他其实还有过一个次子,名叫朱厚炜!只是这个孩子很早夭折了。可就在那次子出生的时候,从皇帝到大臣,甚至那些藩王叔叔们,都觉得——好了,皇位稳了!陛下有两位皇子了,继承序列清晰明确,我们这些藩王待在京城还有什么意义?赶紧就藩去吧!”
“于是,在一种‘皇嗣稳固’的乐观情绪下,宪宗皇帝的这些儿子们,也就是正德的叔叔们,纷纷离京就藩。等到孝宗驾崩,正德继位,大家愕然发现,整个北京城,除了皇帝本人,居然连一个有继承资格的朱家亲王都没有了!”
朱及第双手一摊:“更离谱的是,之后居然一直没人愿意提这茬儿!对张太后来说,提这个干嘛?提醒大家我儿子可能出事,需要备份?晦气!对内阁大臣而言,他们或许觉得,就算皇帝出巡(比如出关、下江南)有点风险,朝廷自有法度在,他们这些文官足以维持运转,没必要找个亲王来‘碍事’。结果就是,大家心照不宣地把这个巨大的隐患给忽略掉了,直到正德突然驾崩,所有人才傻眼——备份?早就被他们自己亲手‘删除’了!”
天幕下的奉天殿,朱元璋已经气得额头青筋暴起。
“蠢!迂腐!短视!”他咆哮着,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咱(其实是明宣宗时期形成的)定下留亲王在京的规矩,就是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倒好,竟敢视祖训为无物!那内阁,那太后,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能算无遗策吗?!皇帝都能突然落水而死,这世上有什么是绝对的?!”
他对后世子孙和臣工这种麻痹大意的行为感到出离的愤怒。在他设计的蓝图里,一切意外都应有预案,而大明后世显然将他的谨慎抛诸脑后。
太子朱标也感到一阵寒意:“父皇息怒。此事……此事确实令人后怕。若依祖训,有一成年亲王在京,即便正德无子骤逝,亦可迅速由亲王继位,何至于要到湖广去寻一个少年,几乎导致国本动摇?”他无法理解后世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朱棣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问题:“内阁……文官集团……他们似乎自信到认为,即便没有皇帝,甚至没有近支亲王,他们也能靠一套官僚体系维持天下运转?这是何等可怕的念头!皇权旁落,竟至于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官权力膨胀带来的危险性。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19529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