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十六岁少年的入城博弈
洪武十一年五月初一,天幕准时亮起。朱及第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画面中。
“老铁们,上回咱们说到,大明朝廷在万般无奈之下,选中了湖广安陆的兴王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诏书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驰而去,那么,接到这天上掉下来(或者说,砸下来)的巨大馅饼,我们年仅十五岁(虚岁十六)的未来嘉靖皇帝,会作何反应呢?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位‘权谋老祖宗’的初次亮相!”
“诏书到达安陆兴王府,可以想象,对整个王府而言是何等的震惊与狂喜。”朱及第模仿着接到诏书的样子,瞪大眼睛,做不敢置信状,“朱厚熜和他的母亲蒋妃,恐怕是又惊又喜,但也充满了警惕。”
“为什么警惕?”朱及第解释道,“因为北京城里的情况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虽然杨廷和等人已经确定了由他继位,但谁知道会不会有变数?万一有其他藩王也在活动?万一朝廷突然改变主意?夜长梦多啊!”
“所以,朱厚熜的反应非常迅速和果断!”朱及第手一挥,“他几乎没有多做耽搁,立刻带着兴王府的主要属官和护卫,星夜兼程,北上赴京!这份急切,显示了他对皇位的渴望,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他怕这煮熟的鸭子飞了。”
“然而,”朱及第话锋一转,露出一个“好戏开始了”的笑容,“当他一路疾驰,终于抵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这位少年的脚步,却突然慢了下来,甚至……停住了。”
“此时,北京城内,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和张太后,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套完整的登基流程。”朱及第走到代表北京城的图案前,“按照他们设定的剧本,朱厚熜应该以‘皇太子’的身份,由东安门入紫禁城,先居住在文华殿——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让他先承认自己是过继给孝宗皇帝的儿子,然后才能以孝宗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但是,朱厚熜不干了!”朱及第模仿朱厚熜,挺直了腰板,面对虚拟的朝廷使者,语气坚定:“遗诏是让我嗣皇帝位,不是让我来做皇子的!(大概意思)”
“他拒绝以皇太子的礼仪入城!这一下,可把杨廷和与张太后给将住了。”朱及第双手一摊,“双方就在北京城外僵持住了。朝廷派来的使者一遍遍地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可能暗含威胁。但朱厚熜就是半步不退。”
天幕上出现双方在城门外对峙的模拟画面,气氛紧张。
“老铁们,你们说,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哪来这么大胆子,敢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跟整个朝廷叫板?”朱及第抛出问题,随即自己回答,“因为他看透了一点:此时,大局已定!”
“诏书已下,天下皆知是他朱厚熜要当皇帝了。难道杨廷和和张太后还能在这个时候,突然说‘我们换个人’吗?不可能!时间上来不及,法理上也不允许,那会造成更大的动荡。换句话说,朝廷比他更怕这个时候出乱子!”
“朱厚熜这就是在赌,赌朝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赌他们最终会向他妥协。”朱及第语气带着佩服,“而他,赌赢了!在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登基吉时都要错过了,张太后和杨廷和不得不下令,同意朱厚熜以‘嗣君’身份,由大明门(皇城正门)入紫禁城,直接到奉天殿告祭祖宗,然后即位!”
“瞧瞧!”朱及第总结道,“这入城之争,看似是礼仪之争,实则是名分之争,更是权力之争!朱厚熜用他超乎年龄的政治敏锐和强硬手腕,在踏进紫禁城之前,就成功捍卫了自己‘继统不继嗣’的底线,给了意图操控他的内阁和太后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有如此心机和胆魄,老铁们,把‘厉害’打在公屏上!这仅仅是他传奇帝王生涯的开场小菜而已。”
天幕下,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眯着眼睛,手指缓缓敲着御座扶手,半晌才吐出一句:“这小子……是个人物。” 这评价里,有惊讶,有审视,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他喜欢这种有魄力、敢于抗争的性子,虽然这抗争的对象是他设计的后世朝廷。
朱棣眼中精光闪动,低声道:“好一个欲擒故纵!深谙‘势’之运用。他料定了朝廷骑虎难下,故而敢以退为进。这份胆识和算计,哪里像个十六岁的少年?” 他仿佛从这个后世子孙身上,看到了某种熟悉的特质。
朱标则是忧心忡忡:“尚未登基,便与辅政大臣及太后闹得如此之僵,这……这以后的朝堂,如何能和睦?国事如何能顺遂?” 他更看重的是朝局的稳定与和谐。
徐达、蓝玉等武将则是互相交换着眼神,他们都从这少年亲王的手段中,嗅到了一丝不同于以往皇帝的铁血与强势气息。这大明嘉靖朝廷恐怕比正德朝廷还要乱……
“当然啦,老铁们,”朱及第话锋一转,露出一丝了然的神情,“朱厚熜当时毕竟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纵使天资聪颖,但面对如此重大的、关乎身家性命和帝国前途的博弈,要说他身边没有高人指点,那也不太现实。他这次成功的‘下马威’,背后同样站着兴王府的智囊团,其中最关键的一位,当属他的长史——袁宗皋!”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袁宗皋的画像和简介。
“这位袁宗皋,可不是一般人。”朱及第介绍道,“他是成化年间的进士,正经的科举出身,学问深厚,更难得的是有着丰富的官场阅历和政治智慧。他很早就追随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兴王府的核心幕僚,深受信赖。”
“朱厚熜自幼接受的教育,袁宗皋必然参与其中,可算是半个老师。在这次入京继位的重大关头,袁宗皋毫无疑问是少年朱厚熜最重要的主心骨和策划者之一。”朱及第分析道,“我们可以想象,在从安陆到北京的旅途中,乃至在良乡驻跸对峙的那几天里,这一对少年主君与老成谋士之间,必然进行了反复的权衡和密谋。”
“拒绝太子礼仪,坚持由大明门入城——这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拿捏住朝廷软肋的一步棋,很可能就是袁宗皋基于其对朝局、礼法以及杨廷和等人心理的精准判断,为朱厚熜谋划的关键策略。他深知,名分一旦在最初被压低,日后就再难拔高;而开局就展示出强硬的姿态,才能在未来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除了袁宗皋,兴王府的旧人们,如后来在“大礼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骆安、陆松等心腹,也在此次护驾入京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在朱厚熜身边,构成了他最初的基本盘。”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朱厚熜的初露锋芒,既是他个人胆识与政治天赋的体现,也是他背后这个精心构建的小团队通力合作、精准出击的结果。一个厉害的君主,加上一群得力的助手,这配置,想不搞出点大事都难啊!”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17614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