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嘉靖皇帝的手段
天幕上,朱及第没有立刻开始新的叙事,而是捧着一个虚拟的平板电脑,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脸上时不时露出“深得我心”的表情。
“老铁们,上回咱们讲了少年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入城博弈,这后续的‘大礼议’风暴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后世网友们对正德、嘉靖这哥俩,以及那位处境微妙的张太后,都有些什么精彩的评论!”
天幕上开始滚动播放密密麻麻的弹幕:
“要我说,正德(朱厚照)和嘉靖(朱厚熜)这哥俩,简直就是专门生来跟内阁作对的吧?一个武宗,一个世宗,把文官集团折腾得够呛!”
“哈哈哈,楼上精辟!不过手段完全不同。正德是个‘顽童’,他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掀桌子!你们不让我出关?我偷跑!你们不让我南下?我硬去!他用自己的任性胡闹,强行挣脱文官给他设定的‘明君’框架,属于‘物理斗阁’。”
“而嘉靖就是个‘学霸’,还是那种专攻一门的那种。你们文官不是最讲究礼仪法统吗?好,我就在你们最擅长的领域,用你们定的规则,把你们打得溃不成军!‘大礼议’就是他精心选择的战场,属于‘魔法斗阁’、‘规则内反杀’!”
“也不能怪正德不用礼仪手段,他是孝宗亲儿子,根正苗红,他想搞‘大礼议’也没由头啊!难道跟自己亲爹争名分?他没那个需求,只能胡闹了。”
“这么一看,嘉靖这手段确实高明,也更狠。正德是让内阁头疼,嘉靖是让内阁伤筋动骨啊!”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连连点头:“总结到位!正德皇帝是以‘不按常理出牌’来对抗文官体系的束缚,而嘉靖皇帝则是深入体系内部,找到其逻辑漏洞,并利用这个漏洞完成了反杀。一个外放,一个内耗,都让文官集团无比难受。”
很快,网友们的焦点又转向了张太后。
“说起来,突然有点同情张太后了。明明是明孝宗唯一的皇后,六宫独宠(根本就没有其他妃子),儿子又是皇帝,本该是人生赢家。结果儿子英年早逝,过继来的孙子(指嘉靖)又不亲,甚至可说是仇视,晚年真是太凄凉了。”
“同情归同情,但大家别忘了她那两个宝贝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这俩在孝宗、武宗朝可是无法无天的主!强占民田、欺男霸女、窝藏罪犯、甚至胆大包天到敢在宫里杀人!孝宗看在皇后面子上屡次宽宥,正德皇帝对这个亲舅舅也是无可奈何。他们造的孽,最后都算在了张太后头上。”
“没错,张氏兄弟仗着姐姐是皇后、太后,横行霸道几十年,早就天怒人怨了。张太后对这两个弟弟的纵容,也是她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及第补充道:“网友们记性很好。张鹤龄、张延龄这两位国舅爷,堪称弘治、正德两朝的毒瘤。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积累了大量的民愤和朝臣的怨恨。张太后享受了娘家人带来的权势和富贵,自然也就要承担其反噬的后果。”
“综合网友们的看法,我们再回头看嘉靖皇帝登基之初面临的两个主要‘对手’。”朱及第总结道,“一个是代表文官集团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另一个就是宫中的张太后。”
“嘉靖皇帝对付杨廷和,用的是文官集团最引以为傲的武器——礼法。他用‘大礼议’这场持续数年的大辩论,成功分化、打击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集团,不仅追尊了亲生父母,更是借此牢牢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而他对付张太后,利用的则是她那两个不成器的弟弟。”朱及第意味深长地说,“嘉靖帝后来毫不留情地清算张鹤龄、张延龄(张鹤龄死于狱中,张延龄后被处斩),固然有这两人自身罪孽深重的原因,但未尝不是在借此彻底打击张太后的势力和影响力,报当年入宫时被其试图压制之仇。张太后晚年凄凉,固然有嘉靖刻薄寡恩的因素,但她纵容弟弟作恶多年,早已授人以柄,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朱及第最后话锋一转,似乎要为这场讨论定调,“回过头看,张太后在嘉靖帝刚入宫时,对待其生母蒋氏的那种居高临下、试图以太后身份压制的态度,比如要求蒋氏以藩妃礼仪相见等,就已经为日后埋下了祸根。她或许还沉浸在孝宗朝唯我独尊的旧梦里,却不知皇权已然更迭,新的皇帝,不仅不会像她儿子那样孝顺她,反而是一个睚眦必报、善于权术的厉害角色。她最初的傲慢,加上娘家人的累累罪行,共同导致了其晚年的悲剧。”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听着后世这些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尤其是皇帝与外戚、文臣之间如此激烈乃至残酷的争斗,心中各有思量。朱元璋尤其对外戚坐大之事深感厌恶,对张太后纵容弟弟的行为更是鄙夷。而朱标、朱棣等人,则对嘉靖皇帝如此老辣的政治手腕,感到了深深的忌惮。
“这场由朱厚熜掀起的‘大礼议’风暴,最终以皇帝的全面胜利告终。”朱及第将话题引向了高潮,“而作为反对派领袖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在这场持续数年的较量中耗尽了自己的政治资本,最终心灰意冷,被迫致仕(退休)回乡。他的离去,标志着嘉靖皇帝彻底清除了前朝旧臣的核心力量,皇权取得了对文官集团的压倒性优势。”
“更令人唏嘘的是,”朱及第语气带着一丝感慨,“杨廷和的儿子,那位被誉为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杨用修,也因为带领百官在左顺门跪哭抗议,而被嘉靖皇帝施以残酷的廷杖,并最终谪戍云南,终老蛮荒。”
天幕上出现了杨慎的画像,以及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铁们,看到这首词,是不是很熟悉?”朱及第说道,“这首词因为其恢弘的历史沧桑感和超凡的文学价值,被《三国演义》选为开篇词,随着小说的流传而家喻户晓,其知名度甚至远超杨慎本人和他父亲那场悲壮的政治斗争。很多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才知道并记住了这首词,却未必清楚它背后,牵连着一位才子与其父在嘉靖朝堂上的沉浮血泪。”
“经此一役,”朱及第总结道,“嘉靖皇帝朱厚熜不仅如愿以偿地追尊了父母,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彻底驯服了内阁,树立了无可挑战的绝对权威。在此后的四十多年统治里,他虽深居西苑修道,却依然能通过内阁和司礼监,将朝政牢牢掌控在手中,其对内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堪称大明宣宗之后诸帝之最。大礼议,不仅仅是一场礼仪之争,更是大明皇权与文官集团权力消长的关键转折点。”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着杨慎那首饱含兴亡之叹的词作,再联想到杨廷和父子的结局,以及嘉靖皇帝借此达到的权力巅峰,目光深沉。他既欣赏嘉靖强化皇权的手段,又对如此酷烈地处置大臣、尤其是牵连其才华横溢之子感到一丝复杂。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更是让他这个开创之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苍茫之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1745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