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名将的末路
天幕上,朱及第的身影显得格外沉重,背景是蜿蜒的北疆长城与江南水乡交织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一座孤寂的坟墓。
“老铁们,我们见证了戚继光如何以义乌矿工为基石,锻造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书写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大明这艘巨轮上,真正的风暴往往并非来自外部的惊涛骇浪,而是内部的朽烂与倾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代名将的凄凉晚景,和一支无敌雄师如何没有倒在御敌的沙场,而是覆灭于自己人的阴谋之下。”
“东南倭患在戚家军的铁拳下基本平息,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朱及第叙述道,“隆庆年间,他被调往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官至左都督,加封少保,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他将南方抗倭的经验带到北疆,整顿边军,修缮长城,创建车营,改进火器,使得蓟门防线固若金汤,在任期间,‘蓟门晏然’,蒙古诸部不敢轻易犯边。”
“然而,位极人臣也意味着他更深地卷入了政治漩涡。”朱及第话锋一转,“他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这才得以在北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这层关系,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文官集团看来,一个与权倾朝野的首辅过往甚密、且手握重兵的武将,是极其危险的。”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朱及第的语气变得低沉,“明神宗朱翊钧对张居正的不满与忌惮瞬间爆发,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清算风暴迅速席卷朝堂。作为张居正改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受益者,戚继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墙倒众人推。之前忌惮戚继光战功和能力的文官们,此刻纷纷跳出来,上疏弹劾。”天幕上列出几条主要的罪状:
“党附张居正,结交阉宦”(与张居正结党,还巴结太监)。
“在蓟镇挥霍无度,虚报兵额”。
“在南方时,其部下竟敢斩杀张居正政敌之子”(此事存疑,但被大肆渲染)。
“这些罪名,有些是捕风捉影,有些是夸大其词,但在政治清算的狂热下,无人关心真相。”朱及第叹息道,“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离经营了十六年的蓟镇。次年,给事中张鼎思弹劾其‘在闽浙战功赫赫,然在北方无功’,戚继光被罢官免职。万历十三年,他再次遭到弹劾,最终被彻底革职,削去所有官爵。”
“曾经威震东南、拱卫北疆的一代名将,就这样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无尽的惋惜,“罢官回乡后,戚继光晚景极其凄凉。他家徒四壁,贫病交加,甚至无钱请医买药。万历十五年腊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戚继光在山东蓬莱老家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岁。史载‘野无成史,家无余财,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更令人心寒的是,”朱及第补充道,“他去世后,朝廷反应冷淡,几乎无人问津。一位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将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
“而戚继光一手打造的英雄部队——戚家军(此时多为北方募兵,但仍沿用其精神和战法),其结局同样悲惨。”朱及第的语气变得悲愤,“万历二十三年,在戚继光去世八年后,一场针对这支强军的阴谋在蓟镇上演。”
“当时,部分南兵(原戚家军骨干)因长期被拖欠军饷,在蓟州石门寨发生哗变,但很快被平息。这本是一次可以妥善处理的军纪事件,然而,一直视戚家军为眼中钉的朝廷官员和北地军阀,却将其视为铲除这支‘异己’力量的绝佳机会。”
“他们污蔑南兵‘谋逆’,夸大其词,并设下圈套。”朱及第沉痛地说,“时任蓟州兵备副使的王保,以‘发饷’为名,将参与哗变以及大量并无关联的南兵将士,诱至演武场集合。当这些士兵放下武器,准备领取欠饷时,伏兵四起,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军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史载,‘……击杀数千人,余众尽溃……’”朱及第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念出这段记载,“这就是震惊大明的‘蓟州之变’,也被称为‘蓟州兵变’。”
“老铁们,”朱及第面向天幕,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戚家军,这支在抗倭战场上令敌人胆寒,在北方让蒙古铁骑不敢南下的无敌雄师,没有覆灭于外敌之手,没有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沙场,而是被自己人用最卑劣的阴谋,屠杀在了自家的演武场上!”
天幕瞬间被怒火点燃:
“自毁长城!这是教科书级别的自毁长城!”
“呵呵,文官集团:打不过倭寇?没关系,我们把能打倭寇的人搞死就行了。”
“看到这里我真的哭了!戚家军啊!他们本该是民族的脊梁,却被自己人从背后捅刀!”
“大明不亡,没有天理!能打的被自己人杀,会捞的步步高升!”
“朱元璋要是知道他的后世子孙和臣子这么糟蹋他的基业,怕是要从孝陵里气活过来!”
天幕下,奉天殿前,死一般的寂静之后,是朱元璋如同火山爆发般的咆哮!
“杀!给咱杀!把这些祸乱朝纲、残害忠良、自毁长城的奸佞,统统给咱凌迟处死!”他猛地站起身,须发皆张,状若疯魔,一脚踹翻了眼前的御案!
“戚继光……戚家军……”朱元璋的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颤抖,“咱的大明,咱的江山……就是被这样一群鼠目寸光、只知道窝里斗的蠢货、奸贼,给生生掏空、毁掉的吗?!”
朱棣也是双目赤红,他“唰”地抽出佩剑,狠狠劈在殿柱之上,火星四溅:“父皇!此风绝不可长!后世若有将领立大功而遭文臣构陷,若有强军因非战之罪而被屠戮,当事之官员,当灭其满门!儿臣愿立此血誓!”
徐达、蓝玉等武将更是感同身受,悲愤交加。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可能的影子,一种兔死狐悲的寒意与冲天怒火交织在一起。
刘三吾仰天长叹,老泪纵横:“悲哉!痛哉!国有良将而不能用,用之而不能容,容之而不能保!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然摧折栋梁者,实乃掘墓之人也!”
朱及第最后的声音,在洪武朝堂这片极致的愤怒与悲凉中缓缓响起:“戚继光的悲剧,戚家军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位名将和一支军队的终点。它象征着,当一个王朝的内部机制已经腐朽到无法容纳英雄,无法容忍强大而纯粹的力量时,它的命运,便已注定。这曲英雄的悲歌,也是大明王朝走向衰亡的、最刺耳的序章之一。”
天幕在洪武君臣那足以焚毁一切的怒火与无尽的悲凉绝望中,彻底暗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16993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