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提前无用武之地的勋贵们
天幕之上,历史喵喵的身影穿梭在时空之中,她依旧沉浸在与“同好们”分享历史的热情里,浑然不知自己的话语正被另一个时空的无数眼睛注视着。
“家人们,看这里!”历史喵喵站在一处略显萧瑟的宫苑前,对着镜头(或者说她想象中的镜头)兴奋地比划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宫!明英宗朱祁镇被他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了七年的地方!”
她走到紧闭的宫门前,张开手臂丈量着:“大家看看这门,这院墙。说小吧,肯定比不上正殿;说虐待吧……” 她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个“你懂的”表情,“史料记载,咱们这位被囚禁的‘太上皇’,在这七年里,可是没闲着,子女是一个接一个地生,加起来有十几个呢!大家想想,真要是在朝不保夕、备受虐待的环境下,能有这心情和体力搞‘生育竞赛’吗?”
她这番带着调侃意味的实证分析,让天幕下的洪武臣民们面面相觑,许多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确实,若真是备受折磨,哪来的闲情逸致和身体本钱生养这么多孩子?那位景泰帝对兄长,恐怕更多是政治上的隔离,而非生活上的刻意苛待。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喵喵话锋一转,带着点替古人惋惜的语气,“咱们这位明英宗陛下,除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件糟心事,后世史书上能拿出来夸一夸的,也就是他在复位后下旨废除了宫妃殉葬这件事了。”
朱元璋闻言,鼻腔里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哼,嘴角却微微牵动了一下。自己早已推行并明确废除了殉葬,这一回看后世这个明英宗还怎么当这个英宗?以前,他是希望通过改名,让后世再无朱祁镇这个人,但现在看来,天子之命他是无法更改了......
与此同时,在洪武十一年的现实时空中,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杭州西湖,岳王庙前。几个月来,因天幕屡次提及忠臣良将,此地的香火愈发鼎盛,前来凭吊岳飞的人群络绎不绝。
今日,虽然没有天幕直接播放此地的景象,但关于“叫门天子”和于谦事迹的讨论,早已通过口耳相传,在民间激荡。许多前来祭拜的士子百姓,站在“尽忠报国”的匾额下,遥想着另一位北京城下的救时英雄,无不心生向往,感慨唏嘘。
“若能生于彼时,亲见少保力挽狂澜,何其壮哉!”一个年轻书生低声感叹。
旁边有人欲言又止,想抨击那位昏聩的“叫门天子”,但终究顾忌其“太祖子孙”的身份,不敢明言。那郁结的愤懑,最终化为了对跪像更激烈的斥责。
“奸佞误国!千古罪人!” 唾骂声集中在秦桧夫妇的铁像上,指桑骂槐,宣泄着对一切昏君奸臣的不满。
这些民间的议论与情绪,虽未直接呈现在天幕上,却如同地底潜流,在酒楼茶肆、士林清议中默默传递、发酵。
应天府,深宫之内。
朱元璋虽看不到西湖边的具体情景,但他早在几个月前通过锦衣卫的密报,对民间因天幕而产生的种种议论了如指掌。当他得知百姓们因顾忌天家颜面,不敢直言批评朱祁镇,只得转而痛骂前朝的秦桧时,脸色阴沉得可怕。
“混账东西!” 他猛地一拍御案,胸中怒火翻腾。这怒火,既是对那不成器后世子孙的极度失望,也是对朱家皇权尊严因此受损的愤懑。自己辛苦打下、寄予厚望的江山,竟出了如此贻笑大方的子孙,让百姓连骂都要借古讽今,这比直接的批评更让他感到耻辱!
“传旨!” 他厉声对侍立一旁的太监道,“命翰林院加紧修撰《祖训录》,将……将后世这些荒唐事,引以为戒,明明白白写进去!告诫后世子孙,若谁再敢……再敢辱没门楣,昏聩误国,在九泉之下,咱也绝不轻饶!” 他气得有些口不择言,但那股恨铁不成钢的戾气,却让整个乾清宫都为之震颤。
天幕之上,历史喵喵或许正在侃侃而谈着明朝的宫廷秘闻或是经济文化,但此刻,大明某些勋贵武将的府邸中,气氛却与天幕内容的轻松格格不入。一种更深层、更关乎自身前程命运的忧虑,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上他们的心头。
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乃至永昌侯蓝玉等人的书房或厅堂里,都悬挂着巨大的疆域图。近半年来,从北方边镇、辽东都司乃至云南前線传来的军情塘报,都指向一个令他们这些以军功立身的武人感到些许茫然的事实:
北元的残余势力,正在大规模地、主动地撤离。
曾经需要重兵布防的漠南草原,如今斥候回报,难以寻觅大队蒙古骑兵的踪迹;辽东外的女真各部,也似乎因失去了北元这个曾经的凝聚核心而变得分散;就连云南边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部队也出现了异动,有南走的迹象。
这一切变化的源头,不言自明——正是那高悬于夜空,能窥探未来的天幕!北元高层显然也得知了那“既定”的、被大明一次次北征直至瓦解的命运,他们选择了避其锋芒,远遁他方。
“陛下……似乎有些犹豫。”刚刚成立的军机处里,冯胜捋着胡须,对傅友德低声道。朱元璋确实没有立刻下令大军出塞,抢占这些看似唾手可得的战略要地。或许是太子妃之事让他对“天命”更为忌惮,或许是他在权衡更稳妥的方略。但这种“停滞”,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而言,却是一种煎熬。
而所有人中,心情最为复杂的,莫过于永昌侯蓝玉。
他独自站在自家的演武场上,手中紧握着一柄马刀,目光却并未聚焦在刀锋上,而是投向了北方漆黑的夜空。天幕曾言,他未来的赫赫威名,建立在捕鱼儿海之战等一系列对北元残余的毁灭性打击之上!那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不世之功!
可现在呢?
敌人……可能要没了?
“难道我蓝玉未来的三大战功,就这么……就这么没了着落?” 一股难以言喻的憋闷和恐慌涌上他的心头。没有这些战功,他蓝玉还是那个叱咤风云、令漠北闻风丧胆的名将吗?陛下还会如此倚重他吗?他在朝堂、在军中的位置,又将如何?
但紧接着,另一个更冰冷、更惊悚的念头,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神经:天幕同样预示了他功高盖主、最终被剥皮实草的凄惨结局!
“那么……” 蓝玉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眼神中充满了挣扎与迷茫,“这天幕的出现,对俺蓝玉而言,到底是扼杀了俺名垂青史的机会,还是……救了俺这条性命,让俺免于那酷刑加身、九族牵连的厄运?”
是选择可能通往死亡的无上荣光,还是选择可能平庸却安稳的余生?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却沉重得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蓝玉的迷惘,并非个例。许多中生代的将领,如王弼、张翼等人,也都陷入了类似的焦虑。他们正值壮年,渴望凭借军功加官进爵,光耀门楣。北元这个最大的、也是最具“合法性”的敌人若就此远遁,他们未来的功名之路又在何方?难道要去征讨那些散居山林、功勋价值不大的西南土司?或是去防备已呈收缩态势的沿海倭寇?
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观情绪,开始在一部分武将中间弥漫。他们习惯了在马背上取功名,一旦失去了明确而强大的敌人,便仿佛失去了人生的坐标。
“看来,这练兵之法,统兵之道,也得变一变了。” 徐达在府中暗自思忖,他看得更远。若未来大战减少,军队的建设方向或许更应侧重于精兵、防御和快速反应,而非一味追求庞大的远征军团。
天幕的存在,如同一个巨大的变量,不仅搅动了朝堂政局,更深切地影响了大明军事集团的未来规划和每个将领的个人命运。敌手的消失,带来的并非全是喜悦,更有对前路的茫然与对自身价值的深刻质疑。在这历史的岔路口,武勋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在没有巨大外患的压力下,他们该如何自处,又如何延续家族的荣耀与权柄。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07092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