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0章 方孝孺的讨妖幕檄文

第220章 方孝孺的讨妖幕檄文


洪武十一年刚入农历六月,一篇由当代大儒方孝孺执笔的《奉天讨妖幕檄》被抄录无数,由驿马快船疾送四方,张贴于各州县通衢要道,并由官府胥吏在城乡各处反复宣读。

檄文开篇,便以煌煌正道定下基调:

“盖闻天道昭昭,唯德是辅;人道渺渺,守正为基。今有妖物横空,自号‘天幕’,行荧惑诡谲之事,乱我大明纲常,坏我华夏风气,其罪十端,天人共愤!”

其一,离间天家,动摇国本。

“妄言‘削藩’、‘靖难’,杜撰‘燕王靖难,叔夺侄位’之虚词,其心叵测,意在使我天家父子相疑,兄弟阋墙,效仿汉初七国之乱、晋世八王之祸,颠覆社稷,罪莫大焉!”

其二,挑拨君臣,毁我柱石。

“污蔑开国勋贵为‘尾大不掉’,诋毁边镇武将为‘拥兵自重’,此乃离间陛下与股肱之臣,欲使我大明自毁长城,其心可诛!”

其三,诋毁士林,绝我文脉。

“江南乃文教昌盛之地,士绅乃忠义所出之源。妖幕竟妄加‘把持朝政’、‘兼并土地’之罪,污浊清流,毁谤贤良,意在断绝我华夏千年文脉,使礼乐崩坏!”

其四,虚夸人口,违背常理。

“妄称后世人口竟达‘十四亿’之巨!我大明疆域万里,垦田有数,天时地利皆有定限。以今时田亩所出,尚需‘湖广熟,天下足’相互调济,安能养此十倍之民?此非虚妄,实为妖言!”

其末,蛊惑民心,诱生怠惰。

“尤以编造‘农夫婚宴’之奢靡为甚!竟言寻常农户宴席,鸡鸭鱼肉堆积如山,精米白面任意取用。此等景象,纵是缙绅之家亦不敢常为,何况黔首?此乃诱使我大明子民怠于耕织,心生妄念,最终礼坏乐崩,国将不国!”

檄文最后疾呼:“此十罪昭昭,铁证如山!望尔士农工商,勿再受其蛊惑。妖言虽巧,难敌圣贤之书;幻景虽奇,不抵脚下之土。恪守本分,勤于王事,则妖氛自散,天下归心!”

檄文所到之处,首先在文人士子中引发巨大共鸣。

浙江杭州,西湖畔的崇文书院内,山长手持檄文,对聚集的学子慷慨陈词:“吾辈初闻妖幕,或为其奇技淫巧所惑。今观方先生檄文,方知皆为乱心之术!后世女子竟敢妄议朝政,男女同行毫无避忌,此非伦常败坏为何?”  学子们纷纷附和,痛斥天幕毁坏纲常。

南京国子监内,监生们群情激愤。一名年轻监生高声说道:“妖幕竟言后世农夫不纳粮,反受补贴!自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若真如此,朝廷百官俸禄何出?边防军饷何来?此等荒谬之言,只能欺骗无知小民!”

在各地的诗社、文会上,士子们以檄文为纲,竞相赋诗作文,批判天幕。他们从圣人教诲中寻找依据,从历史典故中引证批驳,仿佛一夜之间全都“大彻大悟”,将此前对天幕的好奇与震撼,转化为捍卫“正道”的激情。

在广袤的乡村,宣讲檄文成为当地胥吏和乡绅的重要职责。

北直隶某村,老里长在打谷场上召集村民,由村里的社学先生宣读檄文。当读到“后世十四亿人”时,老里长敲着旱烟杆打断道:“大伙都听听!咱们一个县才几万人?全大明的田都算上,能养活十四亿张嘴?用你们的脑子想想!”

在河南一处田头,小吏对围拢的农民解释“种地补贴”的荒谬:“他们说不收税还倒贴钱,你们信吗?咱们交的皇粮,修的河工,服的徭役,哪一样能少?要是朝廷真这么有钱,去年发大水,怎么不见多发点赈灾粮?”

江西某山村,当宣讲到“老人领钱”时,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咧嘴笑了,露出稀疏的牙齿:“官老爷,您说的那个什么‘养老金’,是每个月都给铜钱不?要真有这好事,我现在就让我家小子背我去县衙领钱去!”  他的话引来一阵哄笑,笑声中满是苦涩的自嘲。

普通百姓的反应,远比士子们复杂得多。

在听到“十四亿人”时,农人们互相看看,指着远处的群山计算:“把山都劈成田,也养不活那么多人吧?”

提到“不交税还倒贴”,他们摸着空瘪的粮袋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说到“医院开刀不死人”,他们想起村里因疮痈死去的邻居,更是连连摆手:“华佗再世也不敢这么夸口。”

江南水乡,一个老渔民听完宣讲,对儿子低声说:“那些读书人说得在理。后生说的那个什么铁船(指轮船),不用帆不用桨就能日行千里,还要我们这些打鱼的做什么?”

官方檄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舆论。大多数百姓基于自身贫困的生活经验,更容易相信天幕描绘的富足景象是“太过美好而不真实”的谎言。

“天堂也不敢这么骗啊!”成为许多农人茶余饭后的感叹。他们重新扛起锄头,继续日复一日的劳作,将天幕的记忆压在心底,当作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奉天讨妖幕檄》如同一声洪钟大吕,不仅响彻大明疆域,更深深震撼了应天城内的权力核心。那悬于夜空数月、带来无数震撼与困扰的“天幕”,第一次在官方层面被如此系统、如此有力地全面否定。

奉天殿内,朱元璋反复阅览着方孝孺这篇精心雕琢的檄文,紧锁数月的眉头终于略有舒展。他指着其中关于“十四亿人口”和“农夫补贴”的批驳,对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标感叹道:

“标儿,你看方孝孺此言,可谓一针见血!咱之前也被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搅得心神不宁,却未曾细想其中根本。是啊,田亩有数,产出有定,如何能养十四亿之民?若农夫皆不纳粮反受钱,朝廷百官、百万大军,难道喝西北风去?”

朱元璋越说越觉得豁然开朗:“若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之事皆为虚妄,那前面那些什么‘靖难’、‘削藩’,乃至谁坐江山,岂不更可能是凭空捏造,故意乱我心神之语?”

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愤怒,取代了之前对“天命”的敬畏与惶恐。他朱元璋白手起家,创下这偌大基业,什么风浪没见过,岂能被这不知来历的“妖幕”一直牵着鼻子走?

朱标也深受触动,他本性仁厚,对天幕揭示的“未来”尤其是兄弟相残的悲剧始终心怀芥蒂。此刻,他仿佛也找到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父皇明鉴。儿臣也觉得,若后世真如天幕所言那般违背常伦、不循圣道,即便强盛,也非我华夏正统应有之貌。方先生檄文,正本清源,儿臣以为当大力推行,以安天下人心。”

燕王朱棣站在下首,目光低垂,心中却是波涛汹涌。檄文将“靖难”定性为“离间天家”的妖言,这对他而言,既是解脱,也是一层新的束缚。他暗自松了口气,至少明面上,父皇不会再以那种审视“潜在篡位者”的目光盯着自己。但同时,他内心深处对那个“可能”的未来,并未完全释怀,只是此刻,他必须,也只能表现出对檄文的完全认同。

“儿臣以为,方博士所言极是!”朱棣抬起头,语气坚定,“此等妖言,蛊惑人心,动摇国本,早该如此明令批驳!”

以李善长为首的勋贵大臣们,更是纷纷出言附和。他们之前同样被天幕中关于“勋贵尾大不掉”、“武将拥兵”等未来描述弄得心惊胆战,唯恐陛下因此对功臣集团产生猜忌。如今檄文将此定性为“挑拨君臣”,正好为他们解了围。

“陛下圣明!”李善长躬身道,“方孝孺此檄,破邪显正,足以安定人心。老臣以为,当以此为契机,重申朝廷法度,巩固陛下权威,使宵小之辈再无兴风作浪之机!”

方孝孺本人,因此篇檄文而声望陡增。他站在文官队列中,虽然努力维持着古井无波的严肃表情,但微微扬起的下巴和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得色,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这篇檄文,不仅是他个人学识与忠诚的体现,更是他挽回因天幕“建文四傻”评价而受损声誉的关键一步。

朱元璋看着下方恭敬肃立的方孝孺,越看越觉得顺眼。此人文章锦绣,辩才无碍,更难得的是见识不凡,能一眼看穿那“妖幕”的虚妄本质,直指其悖逆人伦、违背常理的核心。

“什么‘建文四傻’?”朱元璋在心中嗤笑一声,“天幕胡言乱语,岂可尽信?观此子才学见识,分明是栋梁之材!若真到了标儿那一朝,有此等诤臣辅佐,何愁江山不稳?”

一念及此,朱元璋当即下旨:“方孝孺博古通今,忠心体国,所撰檄文,功在社稷。着即擢升为翰林院学士,参赞机要,以备咨询!”

这道任命,无疑是对方孝孺及其代表的传统儒家价值观的极大肯定,也向天下昭示了皇帝彻底否定天幕、回归“正道”的决心。

随着檄文的广泛传播和皇帝的明确态度,大明朝廷上下似乎重新找回了主心骨。之前因天幕而引发的种种私下猜测、惶恐不安,在公开场合迅速销声匿迹。朝堂议事重新回到了征税、练兵、水利、科举等“正事”上来。

朱元璋和朱标也似乎摆脱了天幕带来的阴影,重新将精力投入到治理国家的实务中。朱元璋甚至开始更加严厉地整肃吏治,强化户籍管理,仿佛要用更强有力的现实统治,来彻底抹去那“虚妄未来”的痕迹。

然而,真的能完全抹去吗?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7804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