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乱反正”

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乱反正”


洪武十一年六月初五,夜空深处那熟悉的光芒再度亮起,只是这一次,大明疆域内敢于公然仰首观看者已寥寥无几。

朝廷的禁令与保甲连坐之法如同无形的枷锁,将绝大多数百姓的好奇与向往死死压住。街巷空旷,偶有孩童因指天而被父母慌忙拽回屋中,唯闻犬吠声声,衬得那天幕之光竟有几分孤寂。

然而,总有那么些人,愿为心中一点不灭的星火冒险。

钱塘江畔,一处僻静宅院内,年迈的施耐庵与好友罗贯中,正借着院中老槐树的遮掩,悄无声息地仰望天幕。他们自然也读过方孝孺那篇义正词严的檄文,理智上觉得其中批驳不无道理,后世那些景象确实太过离奇,近乎妖妄。

“耐庵兄,你看这……”罗贯中压低声音,指着天幕上朱及第正讲述朱元璋如何罗织罪名,将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一族铲除的片段,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悸动,“帝王心术,鸟尽弓藏……若以此观之,我等笔下那些权谋争斗,竟还算温和了。”

施耐庵捻着胡须,昏花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贯中,檄文所言,或为安定人心之策。然这天幕所展,无论真假,其中人性挣扎、世情百态,却非全然虚妄。只可惜,我那《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雏形)怕是……”

他话音未落,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如同惊雷般炸响,打破了夜的宁静。

不等二人反应,院门已被轰然撞开。钱塘知县亲自带队,数十名手持火把、腰挎钢刀的衙役鱼贯而入,瞬间将小小的院落照得亮如白昼,也映出了施、罗二人瞬间苍白的脸。

“施先生,罗先生,深夜打扰了。”知县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目光却锐利如刀,扫过二人,又若有深意地瞥了一眼天空尚未消散的光幕。

施耐庵心中一沉,与罗贯中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惊惧。被发现了!

知县不再废话,肃然展开一卷黄绫,朗声宣道:“陛下有旨!闻钱塘施耐庵、罗贯中二人,虽有乡野遗贤之名,然才学堪用。朕求贤若渴,特开博学鸿儒科,广纳天下才俊。兹令尔等即刻启程,赴京应试,不得有误!钦此——”

旨意念完,院落内一片死寂。衙役们虎视眈眈,火把噼啪作响。

博学鸿儒科?赴京应试?

这突如其来的“恩典”,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二人心湖。他们虽隐居乡野,以著书立说为志,但读书人内心深处,谁不曾有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念头?尤其是罗贯中,早年便曾有志于仕途,此刻听闻皇帝亲自征召,呼吸都不由得急促了几分,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潮。

去,还是不去?

去了,便是踏入滚滚红尘,官海浮沉,再难有此刻这般潜心创作的闲适与自由。那尚未完成的《江湖豪客传》,罗贯中心中构思的三国故事,恐怕都将就此搁浅,甚至永无面世之日。

可是,不去?皇帝陛下的旨意,加上“偷观妖幕”的现行,他们还有选择的余地吗?陛下能如此精准地找到这隐秘的住所,其意已昭然若揭——这并非商量,而是命令。抗旨不尊,下场可想而知。

施耐庵长叹一声,苍老的目光中充满了无奈与一丝解脱。他看向屋内书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手稿,仿佛在与自己半生的心血告别。

“草民……接旨。”他缓缓跪下,声音沙哑。

罗贯中见状,也急忙跟着跪下,高呼:“草民接旨,谢陛下隆恩!”

知县脸上这才露出真正的笑容,语气和缓了些:“二位先生快快请起。能得陛下青睐,乃是光宗耀祖之大幸。车马已在门外备好,还请二位简单收拾行装,即刻随本官启程吧。”

在衙役的“护送”下,施耐庵与罗贯中几乎是被“请”上了前往京师的马车。施耐庵只来得及将最重要的书稿胡乱包成一个包袱,而那更多的、涂涂改改的草纸,则只能遗落在那个洒满月光的院子里,如同被遗落的旧梦。

马车辘辘驶离钱塘,罗贯中犹自沉浸在即将步入仕途的兴奋与憧憬中,低声与施耐庵讨论着京中局势、可能的考题。

施耐庵却沉默着,回头望去,宅院早已消失在夜色中,唯有天边那最后一点微弱的光痕,以及怀中那沉重书稿的触感,提醒着他昨夜的一切并非虚幻。

他知道,此行应天,或许能得一官半职,光耀门楣。但他更知道,那个属于江湖、属于草莽、属于纵横笔墨的梦,或许就此醒了。皇帝用一纸诏书,不仅“诏安”了他们这两个前朝遗民,更悄然捆住了一支可能生出“异端”思想的笔。

马车向着帝都方向疾驰,将文人的野性与未竟的故事,一同碾碎在洪武年间的官道之上。而夜空深处,那天幕似乎闪烁了一下,最终彻底隐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就在施耐庵与罗贯中被“礼送”入京的同时,洪武皇帝朱元璋针对“天幕污蔑”的拨乱反正行动,以更迅猛、更广泛的姿态展开,其用意深远,旨在彻底扭转天幕带来的不利影响,重塑朝廷的绝对权威。

首先感受到这股“春风”的,是那两个曾被天幕公开点名为“建文四傻”的年轻学子——齐德(尚未改名齐泰)与黄子澄。

一道旨意分别送达二人府上或任所,内容大同小异:着其即刻准备,参加即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特设“博学鸿儒科”,以展其才学。

这对齐德和黄子澄而言,不啻于久旱甘霖,绝处逢生!

自从天幕将“建文四傻”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他们便如同染上了瘟疫,同学避之唯恐不及,教谕虽未明言贬斥,但科举之路已然断绝,平日里承受的异样眼光与私下指摘,更是让他们度日如年,甚至心生归隐之念。

如今,这道旨意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平反!皇帝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朝廷不信天幕谗言,唯才是举!他二人并非什么“祸国蠢材”,而是值得皇帝亲自考核、有望重用的“博学鸿儒”!

齐德捧着旨意,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家中设香案叩谢皇恩,只觉得胸中块垒尽消,对未来的仕途重新燃起无限希望。黄子澄亦是如此,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立刻闭门谢客,埋头苦读,誓要在科考中一鸣惊人,报答圣恩。

此举迅速在官场传开,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所有人都看清了皇帝的态度:陛下不仅不信天幕,更要大力提拔被天幕“污蔑”之人,以此彰显皇权的绝对正确,以及对“妖言”的彻底否定。

更引人瞩目的信号,出现在老曹国公李贞的葬礼上。

李贞作为朱元璋的姐夫,年高德劭,他的逝世是勋贵圈中的一件大事。葬礼极尽哀荣,皇帝亲自辍朝三日,亲自致祭,百官往吊。

而在葬礼上,一个消失了许久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众人视野中心——那便是被天幕斥为“战神”、“葬送百万大军”的曹国公世子,李景隆!

他一身重孝,以嫡长孙的身份,承担起了主要迎送宾客的责任。虽然面容憔悴,悲戚之色甚浓,但其行动举止,沉稳有度,并未因天幕的揭露而显得局促不安。更重要的是,在场的所有勋贵文武,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都依旧以“曹国公世子”之礼待之,仿佛天幕中那个愚蠢败军的形象从未存在过。

皇帝不仅亲临,而且宫中赐下的赙赠格外丰厚,并明确指示由李景隆主持丧仪。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烈的政治信号:陛下对李家恩宠未衰,对李景隆也并未因天幕之言而弃用。所谓的“未来”,在陛下的意志面前,不值一提。

李景隆的“回归”,让许多原本因天幕而对自身命运感到惶恐的勋贵子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从严禁观看天幕到保甲连坐,从擢升方孝孺到征召施、罗,从平反齐、黄到默许李景隆亮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朱元璋坐在深宫之中,冷静地操控着这一切。他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口径,否定天幕的权威性;其次要从行动上切断天幕的传播,防止其继续蛊惑人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重新牢牢掌控权力的分配与话语的解释权。

他要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天下人:谁能升官,谁被重用,谁家恩宠不衰,只取决于他朱元璋的意志,而非什么虚无缥缈的“天幕预言”!他要将这被天幕搅动的人心,用更强力的手段,重新纳入他设定好的轨道。

那张名为“皇权”的无形罗网,正以更密、更韧的丝线,悄然重织,覆盖整个大明。那些试图在网眼间窥探“未来”秘密的目光,要么被强行扭回,要么,就将面临被这罗网无情绞碎的风险。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780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