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4章 被注释的李善长之死

第224章 被注释的李善长之死


当朱元璋在奉天殿内对朱标、朱棣吐露那关乎朱家宿命的残酷真言时,同一片月色下,韩国公李善长的府邸内,也在进行着一场沉重至极的对话。只是,与皇宫中谋划如何延续皇权的深谋远虑不同,这里的对话,更近乎遗言。

韩国公府的书房内,烛火通明。虽已年过花甲,李善长却依旧坐得笔直,花白的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那双历经宦海沉浮的眼睛非但没有浑浊,反而在跳动的烛光下显得异常锐利清明,仿佛能穿透人心。只是那过分红润的脸色下,隐隐透着一股不正常的潮热,握着太师椅扶手的手背,青筋微微凸起,泄露了他此刻正强忍着某种不适。

他突然屏退了所有侍从,连最信任的老管家也没留下。偌大的书房,只剩下他与侍立一旁的儿子李祺。

“祺儿,”李善长开口,声音虽因气息不足而略显沙哑,但语调却异常平稳,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为父的时间,怕是不多了。”

李祺闻言,脸色骤变,急忙上前一步:“父亲何出此言?您今日精神尚好……”

李善长抬手,止住了儿子的话头,那手势依旧带着昔日宰辅的决断之力。他微微侧首,目光似乎穿透了紧闭的窗棂,望向皇宫的方向,嘴角勾起一丝极淡、极冷的弧度:“精神?呵……皮囊之相罢了。陛下需要一场‘及时’的丧事,为父……便给他这场丧事。”

他转回头,目光如炬,紧紧盯住李祺,那眼神清醒得可怕,全然不似弥留之人:“外间喧嚷的檄文,太庙刻的石碑,不过是陛下的手段,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一场大戏!你切不可被这表象迷惑,真信了那方孝孺的鬼话连篇!”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内传来细微的拉扯声,但话语却愈发清晰:“天幕所言……那些关乎我等身家性命的预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为父真按那天幕所言,再活上十二年,届时陛下会如何想?他会觉得我李善长是刻意活到那个时候,去应验他那‘未来’的污点!那是取死之道!”

李祺听得脊背发凉,冷汗涔涔而下。

“如今……”李善长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算计,“为父提前‘走’了,死在这‘妖幕预言’之前,死在陛下最需要证明天幕不准的时刻。这,便是为父能为李家……做的最后一件事。”

他向前倾身,枯瘦却依旧有力的手猛地抓住李祺的手腕,目光灼灼:“我用这条命,换陛下对李家的一份心安,一份‘念旧’!我死之后,陛下短期内必会厚待李家,以示皇恩浩荡,以示他并非刻薄寡恩之主。而你……”

他盯着儿子的眼睛,一字一顿地叮嘱,仿佛要将每一个字刻入李祺的骨髓:“收敛锋芒,闭门谢客,夹起尾巴做人!绝不可结交权臣,妄议朝政!唯有如此,示弱于人,让陛下觉得李家再无威胁,李家……或许才能在这场风暴中,求得一线生机,延续下去。明白吗?”

这番临终嘱托,没有哀伤,没有恐惧,只有一位老牌政治家在生命终点,基于对帝王心术的深刻洞察和对家族存续的极致考量,做出的最清醒、也最无奈的战略抉择。李祺跪倒在父亲脚边,看着父亲那虽然虚弱却精神烁烁、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神,巨大的悲痛与更深的恐惧攫住了他,只能重重叩首,哽咽难言。

天色将明未明之际,韩国公府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被缓缓推开,挂上了惨白的灯笼。管家李福身着麻衣,面色悲戚地到府门外早已聚集的人群前,用带着哭腔的嗓音,正式宣告了韩国公李善长薨逝的消息。

然而,比这预料之中的讣告更能牵动人心的,是紧接着从府内传出的、几乎要掀翻屋顶的悲嚎与咒骂。

“爹啊——!您死得冤啊——!”

“都是那该死的妖幕!胡言乱语!害了父亲性命!”

灵堂之内,以李祺为首的几个儿子伏在棺椁前,捶胸顿足,哭声震天。他们的悲伤或许有几分真切,但那刻意拔高的声调,以及矛头直指天幕的控诉,却精准地穿透府墙,传入了每一个竖着耳朵的探子和围观者耳中。

李祺更是猛地抬起头,泪流满面,对着灵堂外隐约可见的天空方向,嘶声力竭地怒吼:“什么狗屁天幕!什么后世预言!全是放屁!说我父还有十二年阳寿?!如今呢?!这才几日?!我父便被你这妖言扰得心神俱损,郁结于心,硬生生折了十二年的寿数啊!你这妖物,害我父亲,乱我大明,其罪当诛——!!”

他声音嘶哑,目眦欲裂,那悲愤至极的模样,仿佛恨不能将那天幕生吞活剥。几个弟弟也立刻跟着哭喊附和,咒骂声、哭丧声、对天幕的控诉声混杂在一起,将整个韩国公府门前渲染成了一场对“妖幕”的公开声讨现场。

府外围观的人群鸦雀无声,都被这李家公子们毫不掩饰的“恨意”与“悲愤”震慑住了。一些原本还对天幕将信将疑的人,此刻也不禁动摇起来——连韩国公这样的人物都被天幕“咒”得提前死了,看来那东西果然是不祥之物,方学士的檄文说得没错!

这场由李家人倾情演绎的“悲愤交加”,很快便随着各家探子、往来仆役的口耳相传,如同瘟疫般扩散至整个应天府。内容高度一致:韩国公李善长,非正常死亡,乃是被天幕妖言所害,折寿十二年!李家人对天幕恨之入骨!

这无疑是李善长临终布局中最关键、也最无奈的一步。他无法改变自己将死的命运,却能指挥儿子们,用最激烈、最公开的方式,将他的死因“归咎”于天幕。这既是对皇帝朱元璋“讨妖幕”国策最彻底的拥护表态,也是用他韩国公的赫赫声名和这条残命,为那篇檄文作了最鲜血淋漓的背书。

他用阖府的哭声与咒骂,向龙椅上的皇帝献上了最后的、也是最“忠诚”的表演。这表演,无关真相,只关乎生存。

宫中的反应迅速而隆重。接到韩国公府报丧的第一时间,朱元璋便显露出“震怒”与“悲痛”。他在早朝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龙案拍得震天响,怒斥天幕“妖言惑众,折损朕之股肱,其心可诛!”  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愤慨,仿佛李善长之死,完全是那虚无缥缈的天幕一手造成。

紧接着,一道道彰显天恩的旨意便从宫中发出:追封李善长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谥“襄愍”——“襄”字喻其辅国之功,“愍”字则寄寓了天子对功臣“横遭天幕所害”的哀怜与痛惜。赏赐的金银、帛绢、祭品络绎不绝地送往韩国公府,规格远超常制,极尽哀荣。更下令辍朝三日,命太子朱标代表皇帝亲临致祭,要求百官往吊。

这一连串的动作,如同精心排演的戏剧,每一个环节都在向外界传递着明确的信息:陛下对功臣情深义重,天幕所言皆为虚妄,连韩国公的寿数都能被其“咒杀”,足见其妖邪本质!看,陛下是何等痛心,又是何等厚待功臣!

然而,当夜幕降临,乾清宫内只剩下朱元璋与马皇后二人时,那副“悲愤交加”的面具便悄然卸下。

朱元璋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天幕上再次出现的朱及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幽深如古井。

“李善长……”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刚刚在朝堂上的“痛心”,“倒是死得是时候。”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带着千钧之重。马皇后在一旁闻言,轻轻叹了口气,没有接话。她深知枕边人的心思。

“是时候”三个字,含义复杂。它既是对李善长“识相”的认可——这位老臣用自己恰到好处的死亡,为皇帝的“讨妖幕”大业献上了最有力、最无法辩驳的“证据”,主动将自己变成了陛下棋盘上的一颗弃子,以此换取李家可能的安稳。这份“忠诚”的表现,无论是真心还是无奈,都值得皇帝给予表面的最高礼遇。

但更深层的,是那从未真正消散的猜疑。李善长此举,固然解了皇帝眼前的舆论之困,却也像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最后一次提醒着朱元璋那天幕的存在与其揭示的“未来”。他死得越“是时候”,反而越像是在印证某种无形的力量,仿佛一切仍在某种既定的轨迹之上,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韩国公之死,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勋贵圈层中激起了巨大的、复杂的涟漪。

徐达、冯胜、傅友德等顶级勋贵,在暗自伤感老兄弟离世的同时,一股更深的寒意从心底升起。他们岂会真的相信方孝孺那套檄文?但李善长用生命演绎的这场“忠诚”,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反抗皇帝意志的代价,以及……取信于皇帝的“正确”方式。

“韩国公……这是用自己的命,给陛下递了一把最锋利的刀啊。”  冯胜在府中长叹,语气中充满了物伤其类的悲凉。

一种荒诞而压抑的氛围开始弥漫。不少公侯伯爷私下里甚至开始“盘算”:自己是不是也该“适时”地死一死?既要死在陛下需要证明天幕不准的时候,以保全家族恩宠;又不能死得太刻意,以免引起陛下更大的猜忌。这种对自身死期的“规划”,充满了巨大的屈辱与无奈。

他们比谁都清楚,这大明天下,是朱元璋带着他们打下来的不假,但他们从来不是平等的兄弟,只是皇帝手中的刀。朱元璋,才是这江山唯一的主宰。什么淮西旧部,什么功勋集团,在朱元璋这位带头大哥绝对的权力面前,都不堪一击。强如徐达、冯胜、傅友德,也无力反抗天子的意志,更何况是耿炳文、蓝玉这些“后起之秀”?

韩国公李善长的死,仿佛一声无声的号角,宣告了洪武朝功臣集团彻底进入了一个必须仰皇帝鼻息、甚至需要以生命来表演“忠诚”的时代。在朱元璋编织的巨网之下,无人能够挣脱,只能在这无形的牢笼中,或挣扎,或顺从,直至命运的终局。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758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