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大明第一相张居正
洪武十一年六月十九,夜幕如期降临,那天幕也再度亮起,仿佛昨日李善长死而复生的惊天波澜,于它而言不过是寻常一页。
奉天殿前,观看的人群中,气氛已与往日截然不同。朱元璋端坐御座,目光扫过下方勋贵队列,看到了那个本应被白幡笼罩、此刻却精神矍铄地站在那里的韩国公李善长,也看到了老曹国公李贞那空荡荡的位置。
一丝复杂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他竟生出些许荒诞的感慨: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走了。若是那天幕的调查问答早出现十天,或许咱那老姐夫(李贞),真能被救回来也未可知。
这个念头一生出,便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到了此刻,朱元璋,连同他身旁的马皇后、朱标、朱棣,内心深处对天幕的态度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论证其真假,甚至……开始隐隐期盼它是真的。尤其是朱元璋,他目光深沉地望向光幕,心中那份帝王的骄傲在现实的“神迹”面前不得不暂时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渴望:若这问答再来一次,若那奖励真能随心所求……能否,用来延长标儿的寿数?
就在这份无声却炽热的期盼中,天幕光芒稳定下来。然而,这一次出现的并非众人熟悉的朱及第,而是与天幕初现那日相同的、毫无感情波动的冰冷声音,其内容更是石破天惊:
【大明灭亡倒计时——认知基准调查第一题】
【请问:张居正是什么样一个臣子?】
【甲、霍光一样的忠臣】
【乙、诸葛亮一样的忠臣】
【丙、张居正死,大明亡】
【丁、以上三个都是】
这题目一出,朱元璋瞳孔骤缩,呼吸都为之一滞!
他立刻回想起之前观看天幕时,曾有后世网友激昂地称张居正为“大明摄政王”,当时他怒不可遏,视其为王莽、曹操之流。可如今,这天幕官方给出的选项,竟将张居正与霍光、诸葛亮这等青史留名的辅政忠臣并列?更骇人听闻的是选项丙——“张居正死,大明亡”!这已不是简单的权臣评价,这几乎是将张居正的个人存亡,与大明的国运兴衰直接划上了等号!
“霍光……行废立之事,然终归汉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以上三个都是’……” 朱元璋在心中飞速盘算,脸色变幻不定。这意味着,在后世的评价体系(或者说,在天幕认定的“正确”认知)中,张居正的形象复杂到了极致:他既有霍光那样的权柄与决断,亦有诸葛亮那样的忠诚与勤勉,而其死亡,竟被视为大明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忠臣”或“权臣”的简单二分法,指向了一个更加深刻、也更具宿命感的评判。
与此同时,天幕之下,整个大明疆域内,凡是能看到、能“听”到这问题的文人士子,无不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与激烈的思想挣扎之中。
若在昨日之前,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遵循圣贤教导和朝廷导向,批判张居正擅权,甚至直接忽略这“荒谬”的题目。但此刻,情况已然不同!李善长的复活,如同最有力的证据,宣告了这天幕问答背后那超乎想象的力量与其奖励的“真实性”。
“霍光……伊尹之任,虽行废立,亦为社稷……”
“武侯之忠,千古楷模,若张江陵可比武侯……”
“选项丙……此言是否太过?然天幕所示,未必无因……”
“关键是……答对,才有奖励啊!”
无数人在心底呐喊、权衡。圣贤书与青史评价在脑中碰撞,但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占据了上风:答对题目,获得那实现愿望的机会! 有人想求功名,有人想得财富,有人想治顽疾,有人想光耀门楣……在此刻,对张居正的客观历史评价,反而成了达成个人愿望的工具和阶梯。没有人不想答对,没有人不渴望那一次向“上天”祈愿的机会。
应天府内,刚刚从“檄文笑话”中勉强恢复一丝精神的方孝孺,看着这个题目,脸色再次变得惨白。他本能地想驳斥选项的“荒谬”,尤其是丙和丁,但话到嘴边,看着周围同僚那闪烁不定、明显在暗自琢磨答案的眼神,他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知道,此刻再站出来“卫道”,只会显得更加不合时宜,更加……可笑。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目光从震撼逐渐转为一种深沉的思索。他不再愤怒,反而极度冷静下来。他看了一眼身旁面露忧色的朱标,又看了看光幕上那四个刺眼的选项。
“标儿,”他低声对太子道,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这道题……怕是不简单。它所问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臣子的忠奸,而是……我大明命运的关窍所在。”
整个大明,在这一刻,无论君臣士庶,都被这“张居正之问”攫住了心神。历史的评价与个人的欲望交织,在无声的静默下,酝酿着一场关乎认知与抉择的风暴。而那天幕承诺的“奖励”,则如同悬在所有人头顶的明灯,指引着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天幕上那冰冷的语音毫无波澜地宣布 “正确答案:丁、以上三个都是” 时,整个洪武时空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无声的炸弹。尽管已有预料,但当这个将张居正的地位拔高到与国运同休、集霍光之权与诸葛之忠于一身的结论被正式确认时,带来的震撼依旧是颠覆性的。
同样答对了第四个选项的朱元璋手里拿着一副老花镜,甚至无暇去细看、去嫉妒那些同样答对了题目的人获得了何等令人眼热的奖励——或许是延寿灵丹,或许是治国良策,那些欢呼与叩拜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他的全部心神,都被那个名为“张居正”的未来臣子牢牢攫住。此人究竟有何等魔力,竟能得后世如此评价?
就在这时,天幕上光影流转,朱及第的身影再次出现,他面带一种讲述传奇故事般的表情,开始了新的篇章。
“兄弟们,上回咱们说到隆庆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干了点实事。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那位被定义为‘大明第一相’的超级猛人——张居正!看看他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朱及第背后出现了湖广江陵(今荆州)的画面,接着是一个明代军户家庭的简笔动画。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所以后世也尊称他张江陵。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位未来权倾朝野的首辅,出身并不显赫,他家是军户!” 朱及第强调道,“在明朝,军户是世袭的,地位其实不算高,主要责任就是出人当兵。但老张家出了个异数,就是张居正。”
“这小子从小就聪明得吓人,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嘉靖十五年,才十二岁的张居正就去参加童生试,一举考中!当时的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对他惊为天人,断定此子非池中之物,甚至解下自己象征二品大员的犀带赠给他,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这犀带配不上你,暂且留着纪念吧!’ 这眼光,毒啊!”
“果然,张居正在科举路上高歌猛进。嘉靖二十六年,他二十三岁,考中进士!直接被选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这可是储相之地,等于一脚踏入了大明王朝未来的权力核心圈。”
画面切换到一座亲王府邸的示意场景。
“进入翰林院后,张居正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二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机遇——他被选为裕王朱载坖(即后来的隆庆皇帝)的讲官之一,也就是裕王的老师之一。”
朱及第解释道,“大家可别小看这个‘讲官’职位。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修道,太子之位长期空悬,裕王作为皇子,虽然看起来不是最受宠的那个,但毕竟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之一。能在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府邸)担任讲官,就意味着你和未来的皇帝建立了最早的师生情谊和政治联系,这叫‘潜邸旧臣’,是新帝登基后最核心的班底!”
“张居正在裕王府的日子里,不仅给未来的隆庆皇帝讲经论史,更与他身边的宦官、乃至裕王本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与王府里的大太监,比如后来权势滔天的冯保,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交集。这为他日后在隆庆、万历两朝纵横捭阖,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你看,张居正的崛起之路,始于军户之家的勤奋苦读,成于科举正途的脱颖而出,关键一步则在于押对了宝,成为了潜邸旧臣。他不仅学问好,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懂得经营政治关系,目光长远。这为他日后施展抱负,推行那场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天幕下,朱元璋听得面色凝重。他太明白“潜邸旧臣”意味着什么了。这个张居正,不仅有才,更有运,且深谙权力之道。从一个军户之子,到未来影响国运的“摄政王”式人物,这条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令人深思的传奇色彩。他开始隐隐感觉到,这个臣子,或许真的会像天幕所预示的那样,以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甚至扭转大明的命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5550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