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8章 复杂的大明首辅

第228章 复杂的大明首辅


朱及第的讲述继续深入,开始剖析塑造张居正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关键人物——他的老师,前任首辅徐阶。

“兄弟们,要说张居正后来为啥能成为那样一个既铁腕又务实的改革家,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师,也是把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政治恩师——徐阶!”

天幕上出现了徐阶的画像,旁边列出其“事迹”:巴结严嵩、隐忍蓄力、最终扳倒严嵩。

“徐阶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一方面有扳倒大奸臣严嵩的‘伟光正’事迹,被目为清流领袖;但另一方面,他为了上位,也曾曲意逢迎严嵩,甚至有过掐死孙女以求自保的极端行为。他是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信奉‘为达目的,可讲手段’。”

“张居正作为徐阶最得意的门生,长期追随其左右,耳濡目染,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朱及第语气肯定地说,“从徐阶那里,张居正学到了至关重要的政治生存法则:在权力斗争中,道德洁癖往往寸步难行,必要的妥协、隐忍、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手段,有时是达成更高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徐阶用自己扳倒严嵩的全过程,给张居正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政治课。”

而张居正,无疑是徐阶最出色的学生,他将这套‘实用主义’哲学运用得青出于蓝。”朱及第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更为劲爆的例证,“最典型的,就是他如何扳倒前任首辅高拱!”

天幕上出现了高拱与张居正对峙的画面。

“高拱,那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也是张居正曾经的政坛盟友,能力极强,性格刚愎。隆庆皇帝驾崩,万历小皇帝登基,高拱依然是首辅,权倾朝野。张居正若想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高拱就是他面前最大的绊脚石。”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绞杀开始了。”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酷,“张居正敏锐地抓住了高拱在‘王大臣案’等事件中言行不当的把柄,更关键的是,他秘密联合了宫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这位万历皇帝的大伴,深得两宫太后(隆庆皇后与万历生母)的信任。”

“冯保在宫内不断渲染高拱的‘跋扈’与‘不臣之心’,尤其是那句被有意扭曲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深深触动了太后们敏感的神经。而张居正则在外廷默契配合。最终,在万历皇帝登基后仅仅几天,高拱就在一次朝会中被突然宣布罢黜,勒令即日离京,几乎是被驱逐出了政治中心,其过程之迅速、手段之凌厉,令人瞠目。”

“这一役,完美展现了张居正从徐阶那里学到的精髓:看准时机,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哪怕是宦官),抓住对手的致命弱点,一击必杀,绝不拖泥带水。  他不在乎清流们是否会非议他与宦官‘勾结’,也不在乎此举是否显得对曾经的盟友过于冷酷。在他心中,清除阻碍自己前途的另一个权臣,掌握主导权,才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通过弄倒高拱,张居正不仅登上了首辅宝座,更是向天下宣告了他的政治哲学:为了那个‘救世’的理想,他可以,也必将扫清一切障碍,无论采用何种手段。这份果决与狠辣,这份对权力规则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正是徐阶‘实用主义’教导在他身上结出的、带着刺的果实。”

“登上了首辅之位的张居正,深知要想推行他那庞大的改革计划,仅仅依靠手中的相权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宫内最高权力的鼎力支持。”  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剖析历史真相的冷静,“于是,一个深刻影响万历初年朝局的‘铁三角’联盟形成了——这边是张居正,代表外廷;那边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皇帝大伴冯保。”

天幕上出现了李太后、冯保与张居正三人隐约合作的示意画面。

“李太后当时年轻守寡,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年幼的万历皇帝身上,她最关心的就是儿子的教育和皇位的稳固。张居正精准地把握了这一点。他不仅亲自为小皇帝精心挑选讲师、制定严格的日讲和经筵日程,还时常以‘臣正’的姿态,向李太后汇报皇帝的学业进展和品行表现,言语间既显忠诚,又暗含对太后教导有方的恭维。他甚至会巧妙地利用一些‘祥瑞’或者宫中的小事,来证明太后的贤德感动上天,从而稳固了李太后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这种近乎‘奉承’的手段,让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太后心中不可或缺的‘托孤重臣’。”

“至于大太监冯保,”朱及第继续道,“张居正与他的合作关系更是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冯保掌管司礼监,负责批红,是内廷通向皇帝的咽喉。张居正不仅没有像传统清流那样排斥宦官,反而与冯保建立了紧密的政治同盟。他默认甚至支持冯保在宫内的权势,在外廷事务上给予冯保方便;而冯保则在宫内为他传递消息,影响太后,并在关键的奏疏批红上予以配合。两人一内一外,互为表里,牢牢掌控了万历初年的朝政大权。”

“通过这种与后宫、宦官深度绑定的方式,张居正成功地排除了几乎所有反对声音,为他接下来雷厉风行的改革铺平了道路。这也再次证明,他所践行的那套从徐阶处学来的哲学:为了实现终极目标,可以灵活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手段,哪怕是那些被传统士大夫所不齿的途径。”

“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张居正并没有完全变成第二个徐阶。徐阶在斗倒严嵩、登上首辅之位后,更多是忙于巩固权力,安抚各方,虽然也做了一些好事,但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而张居正不同,他继承了徐阶的‘手段’,却怀抱着比徐阶更宏大、更坚定的‘救世理想’。”

天幕上出现了明中叶土地兼并、流民遍地、财政困窘、边防松弛的悲惨景象。

“张居正亲眼目睹了大明王朝积弊丛生、内忧外患的危局。他深信这个国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他的理想,是‘富国强兵’,是扭转大明的颓势,延续国祚。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他可以像徐阶教导的那样,不择手段。”

“比如,他为了推行改革,会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敌,运用权术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与宦官冯保结盟,以内阁首辅之尊,与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度合作,这在强调‘清流不与阉宦为伍’的传统士大夫看来,是难以接受的妥协和污点。”

“又比如,他推行‘考成法’,用极其严苛的考核标准来督促官员,雷厉风行,不讲情面,得罪了无数官僚;推行‘一条鞭法’,统一赋役,触及了无数豪强地主的利益,手段强硬,被称为‘操切’。”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我们看张居正,绝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儒家伦理‘忠奸’、‘贤愚’来框定他。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面体。”

“他身上有霍光的影子——独揽大权,威福自专,甚至某种程度上架空了年幼的万历皇帝;他也有诸葛亮的影子——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一心只为挽救危局中的王朝;而‘张居正死,大明亡’的判语,更是将他个人的存亡与国家的命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信奉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追求的是富国强兵的事功。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灵活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哪怕这些手段在道德上存在争议。他是一个超越了简单儒家道德评价体系的‘救时宰相’。”

“理解了这一点,”朱及第看向镜头,目光深邃,“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会如此两极分化,爱之者称其为‘中兴砥柱’,恨之者骂其为‘权奸误国’。因为他的存在和行为方式,本身就对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价值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天幕下,朱元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徐达、李善长等勋贵,乃至朱标、朱棣,都面露思索。张居正这样一个臣子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他们对于“忠臣”、“能臣”的固有认知。一个为了崇高目标而敢于不择手段、集巨大权柄与救世理想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其对于王朝而言,究竟是福是祸?朱元璋发现,自己似乎需要重新审视“为臣之道”,以及皇权该如何与这样一位能力与争议都达到极致的臣子共处。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5264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