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9章 朝廷的水比水泊还深

第229章 朝廷的水比水泊还深


朱及第在讲述了张居正的崛起与权术之后,并未急于继续推进时间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位标志性人物——海瑞。天幕上适时地滚动起后世网友们的犀利评论,将这两位截然不同的名臣置于同一时空下进行对比,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历史显微镜】:“一个是‘救时宰相’张居正,一个是‘大明神剑’海瑞。张居正讲的是‘循吏’之道,为了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可以通融,可以权变,甚至可以与宦官后宫结盟;海瑞奉行的是‘清流’之节,恪守律法,秉公直行,眼里揉不得沙子,道德上追求绝对的纯粹。这两人,从根本上就不是一路人。”

【大明HR总监】:“从用人角度看,张居正需要的是能干事、能扛指标、能推进‘考成法’的实干官僚,哪怕这人有点贪腐的小毛病,只要能力出众、听话好用,他可能都会用。但海瑞呢?他眼里非黑即白,要求所有官员都像他一样成为道德完人,这在实际政务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张居正怎么可能用他?”

【理想主义的悲歌】:“这就是现实最大的讽刺!海瑞骂皇帝,抬棺材,为的是唤醒朝廷,肃清吏治,本质上也是想救这个国家。张居正大刀阔斧改革,同样是为了挽救大明。他们的终极目标或许有相似之处,但路径和理念南辕北辙。结果是,想‘救世’的张居正,容不下想‘净世’的海瑞。”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深有感触地点点头:“网友们看得透彻啊!张居正与海瑞,堪称大明官场上的‘冰与火’。张居正信奉的是‘世间事,非一手一足之力可为’,他看重的是效率、是结果、是可控的秩序。他的‘考成法’就像一套严密的KPI考核系统,逼着整个官僚机器为了‘富国强兵’的总目标高速运转。”

“而海瑞,”朱及第语气带着敬佩,也带着惋惜,“他更像是一面一尘不染、但也冰冷刺骨的镜子。他照出的是理想中的官场应有的样子:绝对清廉,绝对公正,绝对遵循《大明律》和道德准则。他试图用个人的绝对道德来对抗整个体系的沉疴积弊。”

“这两种理念,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共存。张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灵活运作、有时甚至需要‘和光同尘’的官僚系统。而海瑞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系统‘潜规则’的不断挑战和否定。有海瑞在,很多张居正需要倚重的官员会感到不安,改革的推行反而可能受阻。”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残酷的悖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当张居正以首辅之尊,大权在握,全力推行改革之时,恰恰是海瑞这样的道德标杆最‘无用武之地’,甚至可以说是‘碍事’的时候。”

天幕上出现了海瑞被闲置在家的画面。

“史料记载,张居正当国期间,虽然欣赏海瑞的清廉刚直之名,但也深知其‘迁戆’(固执而不通世事)的脾气无法融入自己的执政团队,更怕他那不分场合、不计后果的直言会打乱自己的布局。所以,终张居正执政之期,海瑞虽然名声在外,却始终被高高挂起,担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之类的闲职,根本无法进入权力核心,施展其政治抱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朱及第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张居正或许会对着海瑞的档案叹息:‘海刚峰,国之利器也,然用之恐伤己手。’  而海瑞,看着张居正与冯保交往,看着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妥协与权宜,恐怕也会痛心疾首,认为这并非正道。”

“于是,一个力图拯救王朝的实干家,与他所拯救的王朝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德完人,因为路径的不同,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彼此疏离的共存。海瑞的闲置,成为了张居正务实政治哲学的一个无声注脚,也成为了大明王朝在那个特定时期,理想与现实无法两全的悲凉缩影。”

天幕之上,关于张居正与海瑞那“冰与火”的悖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深深震撼了洪武时空下几位特定的观者,并在他们心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迷惘与自我怀疑。

方孝孺呆立在翰林院的窗边,面色苍白,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他自幼熟读圣贤书,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清晰而唯一的路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进而成为道德楷模,以浩然正气影响君王,教化万民。在他的认知里,为臣之道,非忠即奸,非贤即愚,如同黑白般分明。

然而,张居正与海瑞的对比,无情地击碎了他这单纯的信念。

“那张江陵,结宦官,媚后宫,行权术,排异己,按圣贤道理,此乃奸佞之行!可他……他却能富国强兵,被后世评为霍光、诸葛一类,甚至关乎国运?!”  方孝孺喃喃自语,逻辑陷入死循环,“海刚峰,清如水,明如镜,抬棺死谏,刚直不阿,乃忠臣楷模!可为何……为何在张居正当政时,反而只能投闲置散,无所作为?”

他感到一种认知被撕裂的痛苦。如果张居正那样的“权臣”能救大明,而海瑞这样的“直臣”反而在关键时刻“无用”,那么他所孜孜追求的“道”,他所坚信的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就能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究竟还有多少价值?自己若身处彼时朝堂,是该学张居正的“通权达变”,还是效海瑞的“宁折不弯”?无论哪种选择,似乎都与他内心坚守的纯粹儒家教义产生了抵牾。一股深沉的无力感攫住了他,第一次,他对自己的仕途前景产生了动摇。

同样陷入困惑的,还有正在赶路进京的黄子澄与齐德。两人在驿站中相对无言,气氛压抑。

“子澄兄,”齐德声音干涩,“那张居正……行事如此……不拘一格,却成中兴名臣。海瑞那般刚正,反遭闲置。这……这官场之道,究竟该如何行走?我等若一味秉持刚直,是否会如海瑞一般?若……若稍作变通,又该如何把握分寸,不至沦为谄媚权术之辈?”  他感觉前路迷雾重重,原本因皇帝征召而燃起的雄心,此刻被浇了一盆冷水。

黄子澄脸色同样难看,他比齐德更渴望功名,此刻也更加彷徨:“圣贤书……未曾教我等这些啊!只言要‘忠’,要‘直’,可未曾言,这‘忠’与‘直’,在朝堂之上,竟有如此多无可奈何!”  他开始怀疑,自己熟读的那些经义,在真实而复杂的权力场中,是否真的能作为安身立命的指南。

与方孝孺等人的理念冲击不同,同样在进京路上的施耐庵与罗贯中,则从这官场悖论中,品出了另一种滋味——那是比他们笔下江湖更加深沉、更加凶险的“水”。

“好家伙……”  罗贯中咂摸着嘴,压低声音对施耐庵道,“耐庵兄,这张首辅与海青天,一个如深渊潜龙,翻云覆雨;一个如出水青莲,亭亭净植。这庙堂之上的波澜,可比咱们写的那些阵前斗将、沙场厮杀,凶险诡谲何止百倍!”

施耐庵没有立刻回答,他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景物,眼神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良久,他才长长吐出一口气,带着一种恍然顿悟的疲惫:

“贯中,我……我好像明白,我那《江湖豪客传》里,宋江为何总是显得那般……那般憋屈与矛盾了。”

罗贯中一愣:“兄长何出此言?”

施耐庵苦笑道:“我写宋江,只当他是个县衙小吏出身,虽有些权谋,格局终究有限。如今看来,是我浅薄了!莫说是宋江,即便将他放到这大明朝堂,面对张居正这等人物,他那点仗义疏财、笼络人心的手段,恐怕连做棋子的资格都勉强!真正的朝廷,哪里是梁山泊那种快意恩仇的水泊?这是无垠深海,暗流汹涌,巨鲸潜行!一步踏错,便是尸骨无存,被吃得连渣都不剩!”

他回想起自己笔下宋江的种种挣扎与妥协,曾经觉得是人物塑造的缺陷,此刻却觉得无比真实。“在这等深海之中,想做海瑞般的青莲,需有粉身碎骨的觉悟;想做张居正般的潜龙,更需有背负万世骂名的勇气与翻江倒海的手段……我等区区文人,妄图以笔墨描绘其间万一,已是可笑,还想亲身涉足其中?”

一股强烈的退意,在施耐庵心中萌生。那博学鸿儒科的功名诱惑,在看清这“官场深海”的真面目后,似乎也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有些可怖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526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