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 第0007章 扬州岁月

第0007章 扬州岁月


马车在官道上颠簸数日,终于在一个薄雾朦胧的清晨驶入扬州城。晓莹趴在车窗边,好奇地打量着这座与苏州气质迥异的城市。运河穿城而过,船帆如云,码头工人吆喝着搬运货物,街市上人流如织,比苏州更多了几分商贸的喧嚣与活力。

“娘,好多船呀。”晓莹睁大眼睛,指着河面上密密麻麻的船只。

林氏将女儿搂回身边,轻声道:“扬州是大运河的重要码头,自然船只多些。”她心中却暗自忧虑:这般繁华之地,是否也藏着赵坤的眼线?

按照周伯给的地址,马车最终停在城东一处僻静巷弄里。青砖小院,黑漆木门,门前两株垂柳依依,显得清雅幽静。

车夫帮忙卸下行李,叩响门环。不多时,一个五十余岁的妇人开门出来,见到林氏,连忙躬身:“可是林娘子?老身姓王,是这处的管家。齐老爷早已吩咐过了,快请进。”

院子不大,但收拾得整洁利落。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一棵老槐树亭亭如盖,树下石桌石凳,角落还辟有一小块花圃,种着些常见花草。

王妈引她们进屋,一边道:“齐老爷都安排妥了。东厢房已改作绣房,备了各色丝线和绸缎。西边邻居住的是齐家的老伙计,可靠得很。林娘子放心住下便是。”

林氏心中感激,知道齐天城考虑周到,连她的绣活生计都安排好了。

安顿下来后,林氏开始着手打理新生活。她化名“林婉”,身份是守寡的绣娘,带着女儿投奔远亲。晓莹也改叫“莹姐儿”,以防万一。

扬州绣坊与苏州不同,更注重实用性绣品,如屏风、帐幔、衣饰等,对精细程度要求稍低,但需求量更大。林氏很快与几家绣坊建立了联系,接些零活在家制作。

晓莹已经五岁了,越发显露出过人的细心和耐心。她不仅能安静地陪母亲做针线,还能帮忙分线、配色,甚至开始学习简单的针法。

“娘,这根线有点起毛了。”晓莹捏着一根丝线,小眉头微蹙。

林氏接过一看,果然线头有些许分叉,若不仔细根本看不出。她惊讶于女儿的观察力,柔声道:“莹莹眼真尖。这线确实不能用了,换一根吧。”

她开始系统地教晓莹刺绣。从最基本的平针、回针教起,晓莹学得极快,不过月余就能绣出工整的边角花纹。更让林氏惊讶的是,女儿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常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配色方案。

“娘,这个荷叶用深浅不同的绿色,会不会更像真的?”晓莹指着绣样问。

林氏按她的建议尝试,果然层次丰富,生动许多。她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心中百感交集。若在从前,晓莹该是莫家千金,学习琴棋书画,而非小小年纪就为生计操持针线。

然而乱世之中,有一技之长未尝不是好事。林氏开始更用心地教导女儿,不仅教技法,更教她鉴赏和创作。

日子渐渐安定下来。林氏白日做绣活,傍晚教晓莹读书写字。齐天城不时托人送来银钱和物品,都被林氏婉言谢绝,只收下些启蒙书籍和文具。

“齐老爷大恩已难报答,不能再多受惠了。”她对王妈说,“我们母女能自食其力。”

王妈叹道:“林娘子有所不知,齐老爷与莫老爷是过命的交情。如今莫老爷落难,齐老爷心中煎熬,只能通过这些稍作补偿。”

提到莫隆,林氏心中一痛。一年多了,狱中的丈夫不知如何?晓贝又流落何方?她只能夜夜对玉佩祈祷,盼望一家人早日团聚。

这日,林氏接了一幅大屏风的绣活儿,需绣扬州名胜二十四景。她带着晓莹去瘦西湖写生,实地观察景致。

春日的瘦西湖杨柳依依,画舫如织。晓莹第一次见到这般美景,兴奋地跑来跑去,小脸红扑扑的。

“娘,那桥真好看!”她指着五亭桥,眼睛亮晶晶的。

林氏笑着取出纸笔:“那莹莹帮娘画下来好不好?记得观察桥的形状、颜色,还有水中的倒影。”

晓莹认真点头,趴在石凳上描画起来。她画得稚嫩,但观察仔细,连桥上游人的衣饰颜色都记得清清楚楚。

就在这时,几个衣着华贵的孩子跑过来,见到晓莹的画,哄笑起来:“画的什么呀!丑死了!”

晓莹小脸一白,咬着嘴唇不说话。

一个胖墩墩的男孩伸手要抢画纸:“穷人家的小孩也学人画画?给我看看!”

林氏正要制止,却见晓莹突然站起身,毫不畏惧地看着那几个孩子:“我娘说,画画重在观察,不在技法。我能说出五亭桥有多少个亭尖,你们能吗?”

孩子们一愣,那胖男孩梗着脖子:“谁说不能!五个!”

晓莹摇头:“不对,主桥上有五个亭子,但左右引桥上各有两个小亭尖,一共九个。还有,桥栏杆上的石狮子,左边十七个,右边十八个,一共三十五个。”

孩子们目瞪口呆,连路过的大人都驻足观望,惊讶于这小女娃的观察力。

胖男孩恼羞成怒,推了晓莹一把:“胡说八道!谁信你啊!”

晓莹踉跄一步,却不哭不闹,只坚定地说:“我没胡说。你若不信,自己去数数。”

林氏急忙上前护住女儿,对那几个孩子正色道:“小公子们,我家女儿或许画得不好,但她从不说谎。还请大家口下留情。”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匆匆赶来,见状连忙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我家小少爷失礼了。”说着拉走了那几个孩子。

林氏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晓莹的头:“莹莹不怕,娘在呢。”

晓莹却仰起小脸,眼中闪着光:“娘,我没怕。我真的数清楚了,就是三十五个石狮子。”

林氏心中一颤,既为女儿的勇气欣慰,又为她过早的成熟心疼。这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啊...

经过这事,晓莹更加沉静好学了。她不仅学刺绣,还主动要求多读书。林氏便从旧书摊买来《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读物,每晚教她认字。

齐天城得知后,特意派人送来一套《诗韵》和《声律启蒙》,还有几本山水画谱。附信中说:“闻莹姐儿好学,甚慰。这些书籍或可供消遣,望婉清勿再推辞。”

林氏这次没有拒绝。她知道知识对女儿的重要性,在这乱世中,多一分学识就多一分立足的资本。

晓莹果然对诗词韵律表现出浓厚兴趣。不过六岁年纪,就能背诵数十首唐诗,甚至尝试着自己凑句对仗。

“娘,'云对雨,雪对风',那'绣针'对什么呀?”她歪着头问。

林氏想了想:“可以对'丝线',或者'锦缎'。”

晓莹拍手笑道:“绣针对丝线,晚照对晴空!娘,我编出来了!”

林氏惊讶地看着女儿,心中既骄傲又酸楚。若在太平年月,晓莹该进最好的学堂,请最好的先生,而非在这陋室中自学自悟。

转眼又是春天,晓莹七岁了。她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花鸟图案。林氏开始教她双面绣技法,这是苏绣中的绝活,正反两面皆成画,需要极高的技巧。

“针要从这个角度进去,不能露针脚。”林氏示范着,“手腕要稳,心要静。”

晓莹学得认真,常常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她绣的一幅双面猫蝶图,正面是猫扑蝶,反面是蝶恋花,栩栩如生,连王妈看了都啧啧称奇。

“莹姐儿这手艺,将来定能成大家!”王妈由衷赞叹。

林氏却忧心忡忡。女儿天赋过人,但过早显露才华恐招人耳目。她再三叮嘱晓莹,不可轻易在外人面前展露绝活。

这日,扬州盐商徐家夫人来订绣品,见到晓莹正在绣的一方帕子,惊讶道:“这小娘子好巧的手!这梅花绣得竟似有香味一般!”

徐夫人是扬州城中有名的鉴赏家,她的称赞很快传开。不少富家夫人慕名而来,指名要“小绣娘”的作品。

林氏心中不安,婉言谢绝了许多订单,只接些不显山露水的活儿。她知道,名声越大,风险越大。

果然,不久后就有了麻烦。

那日林氏去绣坊交活儿,留晓莹在家由王妈照看。回来时,见门口停着一辆豪华马车,几个陌生仆从守在门外。

林氏心中一紧,快步进门。只见客厅里坐着一个锦衣男子,晓莹躲在王妈身后,小脸发白。

“林娘子回来了。”那男子起身,看似客气眼中却带着审视,“在下姓赵,从沪上来。听说府上小娘子绣艺超群,特来拜访。”

林氏听到“沪上”“赵”字,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强作镇定:“赵先生过奖了。小女不过胡乱绣着玩,当不得真。”

赵姓男子笑道:“林娘子不必过谦。我家主人最爱才,愿以重金聘小娘子为府上绣娘,不知意下如何?”

林氏断然拒绝:“小女年幼,还要读书识字,不便外出做工。赵先生请回吧。”

男子脸色一沉:“林娘子可要想清楚了。我家主人在沪上也是有名望的,能得他赏识,是你们的福气。”

就在这时,晓莹突然开口:“先生的主人既然在沪上,为何要到扬州找绣娘?沪上苏绣名家不是更多吗?”

童言无忌,却问得那男子一时语塞。他强笑道:“小娘子有所不知,我家主人就爱扬州绣风。”

晓莹却较真起来:“可我学的是苏绣技法,不是扬州绣。先生找错人了吧?”

林氏心中暗赞女儿机敏,顺势道:“是啊,赵先生定是误会了。我们母女刚从苏州来,确实不懂扬州绣艺。”

那男子见讨不到便宜,只得悻悻离去。临走前却意味深长地看了晓莹一眼:“小娘子好伶俐的口齿。但愿日后还有相见之日。”

人走后,林氏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王妈忙扶住她:“林娘子,这...”

“是赵坤的人。”林氏脸色苍白,“他们找到我们了。”

当夜,林氏一夜未眠。她深知扬州不能再留,必须尽快离开。可是天下之大,又能去哪里?赵坤的势力无处不在,哪里才是安全之地?

晓莹似乎感知到母亲的忧虑,悄悄下床,点亮油灯,取出绣架。

“莹莹,怎么不睡?”林氏轻声问。

晓莹却不答话,专注地飞针走线。许久,她抬起头,将绣好的帕子递给母亲:“娘,你看。”

林氏接过一看,帕子上绣的是一轮明月照大江,江面波光粼粼,远处帆影点点。针法细腻,意境开阔,全然不似七岁孩童之作。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月光照耀的江面上,用银线绣着两行小字:“月照大江流,何处不扬州。”

“这是...”林氏震惊地看着女儿。

晓莹轻声道:“娘常说,月亮照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去哪里不都是一样的吗?只要和娘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林氏一把抱住女儿,泪如雨下。她没想到女儿如此懂事,更没想到她有这般胸襟和才情。

“好,只要和莹莹在一起,哪里都是家。”她哽咽着说,“但是莹莹要答应娘,以后在外人面前,不可再显露这般才华,知道吗?”

晓莹认真点头:“莹莹明白。就像娘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林氏心中一震,她只教过女儿一次这句话,没想到晓莹不仅记住,更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这一夜,林氏做出了决定。她不能永远逃避,必须主动寻找出路。齐天城正在设法营救莫隆,她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次日,她托王妈给齐天城带去一封信,信中不仅报告了赵坤眼线找到扬州的情况,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妾身愿以绣艺为饵,引蛇出洞。赵坤既对莹莹的绣艺感兴趣,或可借此接近其党羽,探查老爷下落。妾身深知险恶,然避无可避,不如主动出击。望齐兄周全。”

信送出后,林氏心中反而平静下来。她取出珍藏的两半玉佩,将晓莹的那半郑重戴回女儿颈间。

“莹莹,这玉佩是莫家的信物,也是你身份的象征。”她轻声说,“无论将来发生什么,都要好好保管它。”

晓莹摸着玉佩,忽然问:“娘,这玉佩是不是还有一半?在爹爹那里吗?”

林氏心中酸楚,轻声道:“不,另一半...在你姐姐那里。”

“姐姐?”晓莹睁大眼睛,“莹莹还有姐姐?”

林氏将晓莹搂入怀中,终于决定告诉女儿部分真相:“是的,你有一个双生姐姐,叫晓贝。你们出生时,爹爹请人雕了一对玉佩,一人一半。等将来重逢,玉佩合二为一,就是姐妹相认之时。”

晓莹似懂非懂,但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姐姐长得和莹莹一样吗?她在哪里?什么时候能见面?”

林氏望着窗外悠悠白云,轻声道:“娘也不知道姐姐在哪里。但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重逢的。”

几天后,齐天城的回信到了。信中只有短短数语:

“计划险峻,然或可一试。一切小心,务必以安全为重。齐某自当全力配合。”

林氏握紧信纸,知道一场危险的博弈即将开始。她看着正在认真习字的女儿,心中默默发誓:无论前路如何艰险,定要护得女儿周全,更要让一家人团聚。

扬州岁月,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晓莹的才情,既可能是危险的***,也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乱世之中,一枚绣针,两半玉佩,牵动着多少人的命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71/503924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