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病弱世子,她靠诛心权倾朝 > 第7章 他跪下的那一刻,我听见了风

第7章 他跪下的那一刻,我听见了风


晨雾未散,谢砚独自立于演武场外,手中紧握那方绣着“竹君”的旧帕。

昨夜他在宗祠单膝触地,说出“愿效死力”,可话音落下,心头却如压巨石——他效的是谁?

是那个早已葬入祖坟、骨灰冷透的应家大少爷?

还是眼前这个披着少年皮囊、眼神深不见底的女子?

风从檐角掠过,吹得廊下铜铃轻响,一声,又一声,像是叩在心上。

他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十六年前梅园初雪。

那时他还只是个十岁的小侍读,怯生生跟着少爷身后读书习字。

有一日两人偷溜出书房,在老梅树根下埋了一只泥哨,约定来年花开时再挖出来吹。

后来少爷病重,这等小事自然无人记得,连他自己也早忘了。

可方才翻阅那本泛黄手札时,竟赫然见一页写着:“七岁春,与砚藏泥哨于西院老梅之下,约明年共取。”字迹古拙,墨色斑驳,像极了幼童笔法,可内容之详实,连泥哨的颜色都记为“青灰带褐纹”。

这不可能是伪造。

谢砚的手指微微发颤,袖中冷汗沁出。

若她不是应行之……怎会知晓这些连府中老人也不曾听闻的琐事?

若她是应行之……又为何生就女儿身?

正自挣扎间,院门轻响。

一道清瘦身影踏雾而来,步履沉稳,却不掩病态。

月白衣袍染了晨露,肩头微湿,仿佛刚从一场旧梦里走出来。

正是“应行之”。

她并未走近演武场,而是在门口停下,目光落在谢砚脸上,平静得近乎冷漠。

随即,她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纸页泛黄,边角卷曲,似经年旧物。

“你想知道真相,我不拦你。”她的声音很轻,却像刀锋划过冰面,“但你要明白,看完之后,便再无回头路。”

谢砚怔住。

他盯着那本书,喉结动了动,终于伸手接过。

翻开第一页,心头猛然一震——上面所记,竟是应行之三岁时梦见天火焚城,哭醒后拉着父亲衣角说“北巷九户当避”。

次日果然有民宅失火,烧毁八户,唯第九户因前夜迁居逃过一劫。

此事只有老爷和贴身老仆知晓,连母亲都不曾提起!

一页页翻下去,心跳越来越沉。

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碎片,竟一一重现:五岁惧雷雨,必唤谢砚同眠;六岁读《春秋》至“赵氏孤儿”,泪落满卷;七岁病中呓语“别让妹妹替我死”……每一句,每一件,都精准得令人胆寒。

更可怕的是,书中还夹着一张小笺,墨迹稚嫩,写着:“砚最信我,我死后,家若危,他或可助竹君。”落款日期,正是应行之去世前三日。

谢砚猛地抬头,眼中已布满血丝。

“这……是谁写的?”

应竹君静静看着他,眸光如深潭映星,不起波澜。

“是我哥留下的。”她说,“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也猜到有人不想他活。”

空气骤然凝滞。

“王氏三年前就开始停药。”她缓缓道,语气平淡,却字字如钉入骨,“太医开的续命汤,每日只送半剂进东院。对外宣称我哥夭折,实则将他囚于偏阁,断医绝食,直至气绝。尸体连夜火化,骨灰混入香炉灰撒尽花园——干净得连一块碎骨都没留下。”

谢砚呼吸一窒。

难怪那年冬末,少爷房中再无药香;难怪他求见数日不得;难怪最后一面,只看到一口漆棺匆匆抬出……

“若我不替他站起来,”她望着演武场深处那柄悬于墙上的旧剑——那是应行之生前佩剑,从未出鞘,“应家嫡长这一脉,就真的断了。族谱上一笔勾销,史书里片语不留。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会被人当作笑话讲给孩童听——‘那个没出息的病秧子’。”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你说你要效忠少爷……可如今,我就是他的声音,他的脚,他的命。”

谢砚僵立原地,掌心已被旧帕勒出深痕。

他忽然想起昨夜钟声响起时,她站在灵位前的模样——不悲不亢,却让整个祠堂为之臣服。

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看见的是亡魂归来。

可现在他才明白,那不是鬼魂,而是一具以恨为骨、以智为血、以谎言织皮的活人。

她不是冒名者。

她是继承者。

是以命承命,以魂续魂之人。

雾更浓了,遮住了远处飞檐,也模糊了人心边界。

良久,谢砚低头看向手中的手札,指尖抚过那行“他或可助竹君”,忽然觉得胸口撕裂般疼起来。

原来早在十六年前,有人就已经为今日布下了局。

而他,不过是终于走到了命定的位置。

风穿过庭院,卷起落叶,也卷起了他袖口的一角。

他没有动,只是站着,像一座即将崩塌又强行撑住的山。

应竹君也没有催促。

她只是收回目光,转身欲走。

就在她抬步的刹那,身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呢喃——

“小姐……您不怕我知道太多吗?”谢砚沉默良久,忽然抽出佩剑,剑尖点地,右膝缓缓跪下。

那柄铁青长剑触地的一瞬,仿佛斩断了什么无形的羁绊。

剑脊微颤,嗡鸣轻响,在晨雾中荡开一圈圈看不见的涟漪。

这不是主仆之间的叩拜,也不是世家子弟对少主的礼敬——这是江湖人最重的“托命誓”。

以剑为证,魂魄相托,生死不弃。

风穿过庭院,吹动他墨黑的发带,也吹起了应竹君鬓边一缕碎发。

她没有上前扶他,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跪在那里,像一座沉入深海的碑。

“属下谢砚,请小姐允我护‘应行之’之名周全。”他的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石磨过铁器,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肺腑深处挤出来的血,“若此名尚存一日,我便守一日;若此名终将覆灭,我也愿随其同葬黄土。”

应竹君终于动了。

她缓步上前,伸手按上那冰冷的剑脊。

指尖微凉,却稳如磐石。

她的目光落在剑刃上,映出一道清瘦的身影,病骨伶仃,眼神却锐利如刀。

“日后你我同行之路,”她低声道,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必步步染血,夜夜提心。你会看见忠良含冤而死,也会亲手送走无辜之人。你会在朝堂之上笑谈国策,转身便在暗巷中抹去一人姓名。你所信的道义,会被现实碾成齑粉;你曾敬重的人,或许正是屠戮你故主的刽子手。”

她顿了顿,眸光微闪,似有星火掠过寒潭。

“若有一日,你觉此路太黑,此心太冷……只需将此剑插在我门前石阶之上,便可离去。我不拦你,也不追你。”

谢砚抬头,望进她的眼里。

那双眼睛太静了,静得不像一个十五岁少女该有的模样。

里面没有悲喜,没有动摇,只有一种近乎神性的决绝——仿佛早已看尽千山暮雪、万骨枯荣。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终究没再言语,只是俯首,额前发丝垂落,遮住了眼底翻涌的情绪。

午后,日影偏西,药香氤氲。

应竹君遣退众人,独坐榻边,解开腕上玉佩。

温润青玉贴着肌肤,忽地泛起一层幽光,旋即化作一道细不可察的流影,没入识海。

眼前景象骤变。

云雾缭绕间,殿阁林立,飞檐挑角直指苍穹——【药王殿】。

百倍时间流速之下,外界一刻,此处已过一日。

她换下湿透的月白衣袍,披上素白医袍,步入藏书密室。

檀木架上堆满古卷,其中一册《续命十三针》被她轻轻取出,指尖拂过泛黄纸页,目光凝于一段朱批小注:

“神魂未散、气血未绝者,可借天材地宝与奇术续命三年。然魂归则体腐,气断则神亡,非人力所能强留。”

她闭了闭眼。

哥哥……真正的应行之,此刻正躺在丞相府东院偏阁之中,形销骨立,仅靠一口吊命汤维系残息。

太医早已断言,活不过这个冬天。

但她不信命。

更不愿让那个曾在梦中唤她“妹妹”的少年,就此湮灭于尘埃。

她在案前盘膝而坐,一炷香、两炷香……昼夜交替数十回,反复推演针法路径,测算药引配比。

直至指尖磨出血痕,脑海中已绘出三百六十处经络走向,仍不肯停歇。

直到某一刻,她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

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只要找到能稳固神魂的“凝神草”,再辅以“九转还阳露”淬炼气血,或可延命。

但这两味药,皆为传说之物,民间难寻,唯有深山秘境或有踪迹。

她合上书册,起身走向内室。

床上,应行之面色灰败,呼吸微弱如游丝。

她轻轻握住他唯一能动的右手,在他掌心一笔一划写下:

“我会让你的名字,写进史书。”

字迹落下,少年手指微微蜷缩,似有所感。

当夜三更,烛火摇曳。

谢砚悄然潜入西厢密室,见应竹君已等候多时。

案上摊着一张旧地图,标注数处偏远村落,皆为传闻中有异人隐居之地。

“我要你扮作游方医师,沿此路线查访。”她递过一方布包,内藏几味稀有药材样本,“重点寻一位精通‘通脉引气术’的老者——据传此术可导引残魂归位,续接断脉。”

谢砚接过,低声问:“为何此时行动?”

“因为时间不多了。”她抬眸看他,目光冷峻,“王氏不会允许‘应行之’真正归来。他们以为烧了尸骨就万事大吉,可只要我还活着,只要这名字还在朝堂上响起,他们的噩梦就不会停。”

她顿了顿,又道:“另外,把兄长每日所需药膳配方交给柳氏,特别叮嘱:辰时三刻送药,不可早,不可晚。”

谢砚皱眉:“为何如此精确?”

“因为差一刻,药性便偏移三分。”她淡淡道,“有人在盯着厨房的动静,稍有异常,便会察觉我们在做什么。”

他心头一凛,默默记下。

话音刚落,窗外月光斜照,玉佩忽地微热。

识海中浮现一行金纹小字:

【功德+1(延续忠良血脉)】

解锁【药王殿】中级区域——可炼制延寿丹丸

她唇角微扬,眼底却无笑意。

这只是开始。

而在城北王府高墙之内,封意羡执笔批阅最后一份密报,忽而停笔,抬眸问道:

“应家那位‘少爷’,近日可曾夜间离房?”

暗卫伏地答:“未曾。唯昨夜三更,其房中有药香溢出,持续两个时辰,似在煎制某种灵丹。”

封意羡指尖轻叩案角,眸色幽深如渊。

片刻后,他低笑一声,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

“有趣。”

与此同时,国子监外张贴告示,墨迹未干——

月考将至,试题提前三日公布:《论三代井田可行否》《赋税均平策》。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17/5038071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