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3)
牛天赐瞧着底下那帮人交头接耳、面露喜色的劲儿,也不打断,容他们嗡嗡了一阵。
直到那点窃窃私语声自个儿慢慢低下去,他才不紧不慢地轻咳了一声。
就这么一声轻咳,却像有个无形的手猛地攥住了所有人的喉咙,大堂里霎时又静得吓人,所有目光都惊疑不定地重新聚焦到他脸上。
“但是呢,”他拖长了调子,这两个字像一块冰,砸在刚才那点刚刚冒头的热乎气上,让底下所有人的心都跟着往下一沉。
“当兵要吃粮,当兵要发饷。”牛天赐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没钱没粮,怎么保家卫国?怎么保护你们?”
他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看着那一张张刚刚缓过劲来、又瞬间绷紧的脸。
“所以,”他手指再次轻轻落在公案上,发出轻微的叩击声,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众人的心坎上,“我要立新政。”
他顿了顿,确保每个字都砸实在了:
“打今儿起,凡是商户,无论大小,每个店铺,按流水,只需缴纳百分之五的税银。”
这话一出,底下不少人先是一愣,心里飞快地拨起了算盘。
百分之五?这可比以往那些七扣八扣、名目繁多的杂捐加起来,确实要少不少啊!
没等他们细算完,牛天赐的声音再次响起:
“凡家里土地超过二十亩的地主,每年秋收后,需缴纳三石粮食,充作军粮,供我的兵吃食。”
三石粮?二十亩地以上才交?几个地主模样的人眼神飞快地交流了一下,这数目听着吓人,但均摊到每亩地上,再想想往年那些几乎能扒掉一层皮的征粮……好像,还真算不上往死里逼。
底下的人群彻底没了声,脸上表情复杂极了,惊喜、疑虑、算计、担忧……全扭结在一起。
这位新县长爷,先是一巴掌把所有的苛捐杂税全扇没了,接着又轻飘飘地立了两条看着一点也不狠的新规矩。
这手段……他们有点看不懂了。
说他是菩萨?他带着兵用枪管子把人逼来。
说他是阎王?他免了重税,新立的规矩似乎也还给条活路,甚至算得上“开恩”。
牛天赐将堂下种种神色尽收眼底,嘴角那丝似是而非的笑意又浮了起来。
他知道,恩威并施,这“威”已足,这“恩”也已给得明白。
剩下的,就是让这帮地头蛇自己琢磨,是乖乖顺着这新规矩活,还是想试试他这新主的刀锋,到底利不利。
大堂里再次陷入一种更加微妙、更加令人屏息的寂静之中,每个人都在心里飞快地掂量着这笔账。
就在这片死寂里,牛天赐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了,他甚至往前倾了倾身子,用一种近乎商量的口吻,慢悠悠地问道:
“各位,这新章程,听着还成吧?有什么意见,现在就可以提出来。我这人,最好说话,凡事都好商量。”
他话音轻柔,仿佛真是敞开了大门听劝谏。
然而,就在他最后一个字的尾音还没完全落下的一刹那。
“咔嚓!”
“咔嚓嚓——!”
一连串冰冷、尖锐、极具穿透力的金属撞击声,毫无预兆地从县衙大门外炸响!
那是密密麻麻、整齐划一的子弹上膛的声音!是枪栓被狠狠拉动,顶针紧绷待发的死亡之音!
这声音又脆又硬,像一把冰锥子,瞬间就捅破了县衙大堂那本就脆弱无比的寂静,结结实实地扎进了每一个乡绅富豪的耳朵眼里,冻僵了他们的心跳!
刚才那点刚刚升起的、关于“开恩”和“活路”的窃喜和算计,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赤裸裸的武力威慑碾得粉碎!
底下那帮老爷们,一个个脸唰地全白了,腿肚子软得跟面条似的,好几个差点当场出溜到地上去。
谁还敢有意见?
这他娘叫“好说话”?
这叫“好商量”?
提意见?外头那几百条枪正等着给意见上膛呢!
牛天赐仿佛完全没听见门外那阵要人命的动静,脸上那副“宽厚仁和”的笑容一点儿没变,目光依旧“诚恳”地扫视着众人,好像在耐心等待谁真的站出来“商量商量”。
可堂下,死一样的沉默。
只有粗重而压抑的喘息声,和有人牙关不受控制打颤的“嘚嘚”声。
这一刻,所有人都彻底明白了:眼前这位笑呵呵的年轻爷,给你的“恩”你得跪着接,他立的“规矩”你得趴着听。
商量?那得用枪子儿商量!
牛天赐很满意这个效果。
他脸上那副“宽厚仁和”的笑容丝毫未变,甚至眼底还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惬意,仿佛刚刚欣赏完一出绝妙的好戏。
堂下那一片死寂,那一张张煞白流汗的脸,那抑制不住的哆嗦,比任何阿谀奉承都更让他受用。
要的就是这个劲儿。恩,他们得感恩戴德地收着,威,他们得刻骨铭心地怕着。
他稍等了片刻,让那子弹上膛的余音和极致的恐惧在这群老爷太太的骨头缝里再钻得深一些,这才慢悠悠地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和,甚至带点儿轻松。
“很好。”他这两个字吐得清晰无比,“看来大家是都没意见了,那就这么定了。”
一句话,轻飘飘地,就把这莒县往后多少年的钱粮规矩,钉成了铁板上的钉。
但紧接着,他脸上那点似是而非的笑意稍稍收敛了些,身子又往前微倾了一点,目光像蘸了凉水的鞭子,从底下一个个脑袋顶上抽过去。
“不过嘛……”他语调没变,可话里的温度陡然降了几分,“咱们丑话,可得说在前头。”
“我这人,讲道理,也给你们留了活路,可往后,要是谁觉着这新章程委屈了他,或是想耍点小聪明,在账目上、田亩上弄虚作假,想着法儿地糊弄我……”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一样砸进寂静的空气里:“那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事先没把招呼打明白。”
“到了那时候,”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铁腥气,“可就不是补上钱粮就能了事的了,我这些兵……”他拇指随意地往大门外一撇,指向那些沉默的、握着上了膛的枪的士兵们,“他们的饷银,说不定就得从某些不长眼的东西的家底子里,连本带利地刨出来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赤裸得不能再赤裸:听话,有肉吃,有汤喝;不听话,就抄你的家,充你的产,拿来养我的兵!
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条条是路,也条条都通着鬼门关。
怎么选,全看他们自己。
———冷知识———
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六年,山东地区每亩地产粮66斤。
而一石粮是60斤,莒县管理着两千个村子。
就算每个村子有三个地主,那么就是六千个地主。
每个地主出一石粮,那就是60斤×6000=1080000斤粮食,扣除军粮,多余的既可以储备又可以卖银元。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241/2248523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