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血火未冷
战鼓声歇,硝烟未散。
国内城那号称永不陷落的巨大城门,此刻已化为满地焦黑的碎木与扭曲的铁片。
城墙之上,唐军玄色旗帜如同死亡的羽翼,覆盖了原本高句丽的图腾,在带着血腥气的风中猎猎作响。
城内,零星的抵抗和垂死的哀嚎正迅速被唐军精锐小队冷酷地扑灭清除。
铁蹄踏过王宫的白玉阶,碾碎朱漆的门栏。
曾经象征着高句丽至高权柄的宫殿楼阁,此刻充斥着甲胄碰撞的铿锵士卒搜检的呼喝,以及亡国贵族女眷压抑的哭泣。
李靖按剑立于王宫正殿之前,明光铠上溅有点点血污,花白鬓角沾染烟尘,然其身姿依旧挺拔如松,目光锐利如初。
他静静俯瞰着这座陷入混乱恐惧与死寂的城池,脸上并无太多灭国擒王的喜悦,反而是一片沉凝如水的肃穆。
灭一国,尤其是高句丽这等据险负隅民风彪悍又与中原纠缠数百年的国度。
破其都城,擒其王族,或许只需一柄足够锋利的战刀,一股一往无前的锐气。
然,欲将其疆土其子民真正纳入版图,化剑为犁,变痼疾为臂助,使其永为华夏藩篱,而非隔代复叛的伤疤……
此间难度,远超战场搏杀百倍。
非有经天纬地之才,非有包容四海之胸襟,非有润物无声之手段,不可为也。
“大总管。”
李绩快步走来,低声禀报。
“高藏及其后宫子嗣皆已擒获,未走脱一人。王宫府库、典籍档案室已派重兵封锁,无人敢动。”
“嗯。”
李靖微微颔首,目光却依旧扫视着城中那些惶恐不安的街巷,“降军如何?民心动荡否?”
“降军已按计划解除武装,打散看押,情绪不稳,多有惊惧。城中百姓闭户不出,暗流涌动,恐有宵小趁机作乱,或是他国细作煽风点火。”
“战后琐事千头万绪,民政、律法、赋税、教化、治安……皆需立刻接手,迟则生变。我军中儿郎,打仗是好手,于此等事……”
李绩苦笑摇头,未尽之意,不言自明。
让这些厮杀汉去安抚百姓、清算田亩、审理案件、兴办学堂,无异于驱猛虎纺细纱,非但不能成事,恐反添乱子。
李靖深邃的目光穿越重重宫阙,最终落向城外唐军大营方向,那里,有一股沉静而浩瀚的气息,如同定海神针,岿然不动。
“传令,请陈参军即刻入城,至王宫议事。”
……
残阳如血,将国内城破碎的城墙和狼藉的街道染上一层凄艳的橘红。
陈曦踏着遍布瓦砾与血渍的王宫御道缓步而来,青衫依旧洁净,神色平静无波,仿佛眼前这亡国灭种的景象,于他而言,不过是万物兴衰轮回中寻常一幕。
子业与王玄策紧随其后。
王玄策努力维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和不时扫视四周记录细节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子业则依旧是那万古不变的沉默,仿佛周遭一切皆与他无关。
“子川,你来了。”
李靖迎上几步,直接省去一切虚礼,指着眼前这片混乱而庞大的城池,语气沉重。
“国已破,然破而后立,方是真正难题。高句丽之地,民族杂处,民心未附,旧俗顽固,加之战后百废待兴,百弊丛生。若处置不当,不过是为数十年后再起烽烟埋下祸根。”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陈曦,带着毫无保留的信重与托付:
“陛下旨意,灭国设府,永镇辽东。然此非一日之功,亦非仅凭刀兵可成。老夫与诸将,长于征伐,短于治政。此间战后千头万绪,稳定人心,梳理民政,重建秩序,推行教化,使之速归王化……非大智慧、大手段者不能为之。”
李靖重重一拍陈曦臂膀,语气斩钉截铁:“老夫已奏明陛下,即日起,便由你,陈曦,以安东道行军参军兼领安东都护府大都督长史之职,总揽高句丽故地一切战后安抚、民政教化之事!军中资源、府库钱粮、一应人员,皆由你调度!遇紧急事务,可先行后奏!”
“老夫只有一个要求:要快,要稳,要彻底!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此地方才真正变成我大唐的安东都护府!”
此任命之重,权力之大,责任之巨,远超此前山东清查。
这几乎是将一个刚刚征服充满敌意与混乱的国度,直接交到了陈曦手中,期望他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程咬金、李绩等将领在一旁,目光皆聚焦于陈曦。
他们深知此任艰难,却也深信,若有一人能完成此等不可思议之事,非眼前这位屡创奇迹的亚圣不可。
陈曦闻言,并未立刻接令,而是抬眼,目光缓缓扫过破碎的王宫,惊惶的宫人,以及远处城中升起的袅袅硝烟与隐约哭喊。
他的眼神深邃,仿佛在评估,在计算,在推演万千种可能。
片刻沉寂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沉稳,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
“靖公所托,曦,领命。”
并无豪言壮语,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却仿佛蕴含着千钧重量。
李靖眼中爆发出欣喜与如释重负的光芒,重重颔首:“好!好!子川肯接手,老夫便彻底放心了!”
陈曦微微闭目,心神沉入体内那浩瀚无边的栖霞洞天。
问道峰巅,本体周身紫金神芒流转,神念与洞天本源相合,继而透过冥冥中一条无形的通道,跨越千山万水,与远在颍川伏牛山深处的独秀书院产生了玄之又玄的共鸣。
书院之内,格物正殿。
正值午后讲学之时,三百弟子正襟危坐,聆听一位教习讲解力学精义。
忽然,整个书院轻微一震,并非地动,而是源自文运地脉的共鸣。
所有弟子胸前的青铜徽记,以及讲台上教习的玉牌,皆在同一时间微微发热,泛起温润白芒。
下一刻,陈曦那平和却蕴含无上威严的声音,如同自九天降临,又似在每个人心间直接响起,清晰无比:
“书院诸弟子听令:高句丽已平,然战后百废待兴,黎庶待哺,文明待播。此正我格物学子,践行格物致知、利济苍生大道之时!”
“凡修习民政、律法、算学、工造、农事、医道之弟子,即刻于广场集结,待命传送!”
“此去辽东,非为游学,乃为实践,乃为建功,乃为以尔等所学,抚平战火创伤,重塑一方天地!”
“愿尔等不负书院栽培,不负平生所学!”
声音落处,整个书院先是一寂,随即爆发出巨大的轰动!
并非恐惧慌乱,而是无比的激动与亢奋!
“山长法旨!”
“是山长!山长在召唤我们!”
“辽东!高句丽故地!实践我等所学!”
“快!快通知修习民政律法的师兄!”
“工造科的随我来!”
年轻的学子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彩,纷纷起身,井然有序却又速度极快地冲出讲堂,向着中央广场汇聚。
他们等待这一刻太久矣!终日苦读经义、演算格物,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学以致用,匡扶天下?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还是由他们敬若神明的山长亲自召唤,前往那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陌生之地,施展抱负!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荣耀!
不过片刻功夫,广场之上,已汇聚了近百名精挑细选出的弟子。
他们大多年纪稍长,或性格沉稳,或在某方面学业尤为突出,此刻皆神情激动,目光灼灼,等待着命运的传送。
周清芷、赵文启等核心弟子自然在列,甚至包括那三十六名琅琊王氏精英中擅长实务者,亦被囊括其中。
与此同时,一道青光自书院后山掠出,落入广场,现出诸葛亮的身影。
他显然是已经提前被陈曦通过体内世界派到了此处,羽扇轻摇,面带微笑,眼中充满了睿智与期待。
“诸葛先生!”众弟子纷纷行礼。
“山长已在辽东等候。此去,正需诸位同心协力,展我书院风采,奠安东之基。”
诸葛亮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温和却自带力量:
“亮,愿附骥尾,与诸君共襄盛举。”
下一刻,广场中央,一道巨大由无数玄奥符文构成的青色光门凭空出现,门内光影流转,散发出强烈的空间波动,隐约可见门后那片陌生的天空与残破的城郭。
“传送阵已开,诸弟子,依序进入!”一位教习高声指挥。
学子们按捺住激动,深吸一口气,排着整齐的队伍,步伐坚定地踏入光门之中,身影迅速消失在那片光影之后。
诸葛亮对留守的教习与弟子微微颔首,亦是一步踏入。
光芒闪烁间,广场上近百人已消失不见。
那青色光门维持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待最后一人进入后,缓缓消散,仿佛从未出现。
……
国内城,王宫废墟之前。
空地上,道道青色流光如同百川归海,汇聚成形。
光芒散去,以诸葛亮为首,近百名身着独秀书院青色儒衫气息沉凝干练眼神中带着求知与笃定的学子,已然整齐列队,出现在这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上。
清新的文华之气,瞬间冲淡了周遭的血腥与焦糊味。
他们好奇而迅速地打量着四周的景象,残破的宫殿,肃立的唐军,以及那位负手而立、青衫磊落的熟悉身影。
所有学子,包括诸葛亮,齐齐躬身,声音洪亮而激动,汇成一股清流,响彻王宫:
“弟子,奉山长召,前来报到!”
李靖、程咬金、李绩等将领,看着这如同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的书院队伍,看着那些年轻却毫无惧色、反而跃跃欲试的面庞,看着那位羽扇纶巾气度雍容的诸葛先生,无不面露惊容,随即化为浓浓的惊叹与欣喜。
“好!好!好!”
程咬金咧开大嘴,连说三个好字。
“子川,你这手段,真是神仙也不换!眨眼功夫,就给俺老程变出这么多能写会算的小先生来!”
李绩抚须赞叹:“更有诸葛先生在,与书院英才襄助,此间乱局,定矣!”
李靖更是长舒一口大气,心中最后一块大石落地。
有陈曦主持大局,有诸葛亮这等王佐之才辅弼,再有这批受过系统格物教育、充满朝气的学子为骨干,何愁辽东不定?
陈曦目光温润,扫过自己这些响应召唤、远道而来的弟子们,微微颔首,并无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甚好。时间紧迫,即刻分派任务。”
他声音清晰,语速不快,却自带韵律,条分缕析:
“诸葛先生总揽全局,坐镇临时都护府,协调各方,制定安民方略,梳理律法条规。”
“亮,领命。”
诸葛亮拱手,眼中智慧光芒流转,已然开始审视四周,构思布局。
“周清芷。”
“弟子在!”
周清芷踏前一步,她气质清冷,心思缜密。
“你领律法科弟子十人,即刻接管城内府衙刑狱档案,甄别战犯、理顺积案。以《唐律疏议》为基,结合当地旧俗,草拟安东都护府暂行律条,公示于众,以安民心。首要之务,严禁士卒扰民,严禁趁乱报复,违令者,无论唐胡,依律严惩!”
“是!”周清芷目光坚定,立刻点齐人手。
“赵文启。”
“弟子在!”赵文启沉稳应声。
“你领算学、民政科弟子十五人,汇同军中书记官,即刻清点王宫及各大贵族府库钱粮、物资、典籍账册。登记造册,严格管理。同时,组织人手,于城内设立粥棚,按户籍初步统计幸存人口,发放应急口粮,防治疫病。要快,要准,不得有误!”
“遵命!”赵文启躬身领命,迅速行动。
“工造科弟子二十人,由张铁山率领。”
“俺在!”张铁山声如洪钟。
“即刻勘测城内受损情况,组织降军及民夫,优先修复水源、清理街道废墟、搭建临时居所。制作防疫药物,在全城喷洒。绘制城防、坊市新图,为后续重建做准备。”
“得令!”张铁山摩拳擦掌,带着工造科弟子便要离去。
“农事科弟子十人,由……”
“医道科弟子五人,由……”
一道道指令,如同精准的齿轮,迅速咬合转动起来。
陈曦仿佛一位最高明的弈者,落子如飞,将这近百名学子与现场的资源完美整合,赋予他们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这些学子虽年轻,却训练有素,更怀揣理想与激情,得到指令后,并无半分迟疑,立刻在各自主事弟子的带领下,如同水滴渗入干涸的土地般,迅速散入国内城的各个角落。
他们胸前那枚独秀书院的青铜徽记,在此刻,成为了秩序与希望的象征。
王玄策看得心潮澎湃,忍不住上前一步:
“山长,弟子……”
陈曦看向他:“玄策,你随我身边,记录此番治理全过程,汇总各方信息,查漏补缺。你的笔墨,便是此刻的史笔。”
“是!学生必不负所托!”王玄策激动地取出纸笔。
安排好一切,陈曦才对李靖等人道:
“卫公,军中仍需维持戒严,弹压可能出现的骚乱,并配合学子们行事。都护府框架需尽快搭建,官员任命,待局势稍稳,再行拟定,奏请陛下。”
李靖看着眼前这高效运转起来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大笑道:
“哈哈!子川放手施为!军中儿郎,皆听你调遣!老夫这就传令下去,凡持你手令或书院徽记者,如见本帅!”
残阳彻底落下,夜幕降临。
但国内城内,却并未陷入黑暗死寂。
一队队唐军士卒高举火把,巡逻警戒。
一座座粥棚前,火光明亮,书院弟子们忙碌地登记、分发食物。
清理废墟的队伍喊着号子,工造科的弟子指点着方位。
临时设立的医棚里,草药味弥漫……
一种混乱中孕育着新秩序的气息,开始弥漫开来。
陈曦独立于王宫高处,望着这座正在缓慢苏醒的城池,目光幽深。
诸葛亮静立其侧,羽扇轻摇,缓声道:
“乱丝需缓捋,然亦需快刀。山长此番布局,快稳兼备,亮,佩服。”
“只是开始。”
陈曦淡淡道,“欲要此地长治久安,非仅靠应急之策。移风易俗,推广教化,发展生产,使其地与中原血脉相连,文脉相通,方是根本。”
他望向南方,仿佛看到了颍川书院。
“待此地初定,当于此设立格物书院分院,广招各族子弟,授以格物之道,华夏之文。”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善!此乃釜底抽薪,百年大计之基!”
血火未冷,新生已至。
【叮!受命总揽灭国后安抚治理之重任,果断召唤书院学子,分派任务,井井有条,以格物之道实践于经世济民,迅速稳定局势,深合稳健之道,稳健经验值+4500!】
【当前稳健经验值:46483!】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3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