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 第164章 治世兴文

第164章 治世兴文


辽东的冬日,朔风凛冽,卷过新近平定的大地。

然而,在这片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与生机,正顽强地破土而出。

国内城已更名为安东都护府治所辽城。

城墙之上,大唐的赤旗迎风猎猎,取代了昔日高句丽的狼头帜。

街巷之间,虽依旧可见战火留下的残垣断壁,但更多的却是忙碌的景象。

唐军士卒并未如高句丽遗民最初恐惧的那般烧杀抢掠,反而在严格的军令下,协助清理废墟,疏通沟渠,维持秩序。

一队队身着皮袄面色惶恐的高句丽平民,在唐军吏员的组织下,领取着按户发放的过冬粮秣与御寒的粗布棉衣。

粥棚之前,热气腾腾,虽只是粗粝粥食,却足以让许多在战乱中濒临饿殍的妇孺老人得以活命。

“阿妈……这粟米粥,比我们去年秋天收的粟米,似乎还要饱满些……”

一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少女,捧着温热陶碗,小声对身旁面色蜡黄的母亲低语,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那妇人警惕地四下张望,见并无唐军注意,才极轻微地点点头,声音干涩:

“小声些……是,是比往年官仓发的救济粮好……也也足量。”

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怀中刚领到的几斤黍米,这是按家中丁口分发,足以让她们熬过这个寒冬的最初几日。

心中那份对灭国者的刻骨仇恨之下,一丝微弱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求生之念,悄然萌发。

类似的对话,在辽城乃至整个高句丽旧地的无数角落悄悄发生。

陈曦坐镇于临时改建的都护府衙内,案头文书堆积如山。

诸葛亮羽扇轻摇,立于一侧巨大的辽东舆图前,指尖划过一道道山川河流,与几名精干文书飞快地核算着各地报上的户籍、田亩、仓廪数目。

“山长,卢国公遣人送来的第三批军粮已入库,扣除军需及已发放赈济,尚有结余。可依计划,于开春前,以工代赈,招募民夫,先行修复泊灼城至国内城的主要官道。”

诸葛亮将一份核算完毕的文书递给陈曦。

陈曦接过,目光迅速扫过,微微颔首:

“可。知节将军处,军屯之事进行如何?”

“程将军已划出辽南三处平坦之地,引降卒及流民垦荒,利用军中驽马缴获的农具,赶在土地封冻前翻耕完毕,只待开春播种。其所部将士,亦轮流参与屯垦,纪律严明,未与民争利,反而传授了些关中的垄作之法。”

李怀仁在一旁回禀,他如今协助程咬金处理军屯及地方维稳,历练得越发沉稳。

“好。”

陈曦提笔批复,“传令各处,凡唐军将士,有擅农事、工匠、水利者,皆可上报,经考核后,编入劝课队,分赴各地,指导生产,按成效计功勋。所得并非战功,然于稳定辽东,功在长远,朝廷另有封赏。”

“是!”

王玄策立刻记录,眼中放光。

此法一出,不仅能加速恢复生产,更能将军事占领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技术与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改变此地。

“高句丽旧吏筛选如何?”陈曦又问。

子业无声无息地呈上一份名录:“依师尊令,凡无大恶熟知地方情弊愿效忠大唐者,经核验,暂留原职或调任它处试用。其家眷需登记造册。若有异动,或办事不力,或阳奉阴违,连坐严惩。目前已甄别出郡县级官吏一百三十七人,皆已宣誓效忠,分发各地任职。”

陈曦看着那名录,眼神深邃。

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法。

完全启用唐人官吏,短期内难以熟悉情况。

利用这些旧吏,辅以严刑峻法与利益捆绑,是当前最高效的选择。

同时,大规模的吏员考核与选拔已在筹备,将从军中识字者辽东本地略有才学的寒门乃至诚心归附的高句丽人中遴选,打破旧有的门阀吏治体系。

一道道指令自都护府发出,如同精密的齿轮,带动着整个高句丽旧地的战后机器,高效而冷酷地运转起来。

仇恨并未消失,只是被更现实的生存压力与严酷的法度暂时压抑。

许多高句丽人心中依旧埋藏着亡国之痛,对唐人的统治充满警惕与怨恨。

但他们却惊恐又困惑地发现,这些征服者,似乎……真的在做事。

清理废墟,修路筑桥,发放粮种,兴修水利,甚至派来医官防治时疫……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们昔日那位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的莫离支和惶惶不可终日的王室从未做过,甚至从未想过的。

日子,就在这种复杂的恨意与茫然中,一天天过去。

当第一个胆大的高句丽老农,试着用唐军劝课队教授的新法沤肥,并在开春后惊讶地发现自家贫瘠的土地竟真的多打了几斗粮食时。

当第一个高句丽匠人,因为手艺被唐人工匠赏识,纳入工坊,获得了远比以前丰厚的报酬时。

当第一个高句丽孩童,因为家人在以工代赈中表现优异,被允许进入唐军临时开设的蒙学堂,磕磕绊绊地念出天地玄黄时……

某种微妙的变化,如同地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这一日,陈曦召诸葛亮、程咬金、李绩议事。

“高句丽之地,武力可平其国,难以平其心。欲长治久安,需根除其野蛮旧俗,灌输华夏礼法,使其民知忠义,晓廉耻,最终认同大唐,化为王民。”

“此非刀兵所能及,乃教化之功。”陈曦缓缓道。

诸葛亮颔首:“山长所言极是。亮观此地民风,虽彪悍未化,然并非无可救药。其贵族上层多腐朽顽固,然底层百姓,所求不过温饱安宁。若能施以仁政,导以教化,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同化。”

程咬金挠挠头:“道理俺老程懂,就是这教化……难不成要像在中原一样,派一堆夫子来办县学、州学?这得等到猴年马月?而且这帮蛮子,字都不认得几个,咋教?”

陈曦微微一笑:“故,需双管齐下。一方面,于各州县广设蒙学,遴选适龄孩童,不论胡汉,强制入学,习汉话,写汉字,读圣贤启蒙之书。其优异者,可荐至更高学府。另一方面……”

他目光扫过众人:“我欲在此地,筹建独秀书院辽东分院。”

帐内微微一静。

独秀书院之名,如今在大唐境内已是如雷贯耳,格物之道更是被陛下大力推崇。

若能将书院开到此地,其意义绝非普通州县官学可比。

“妙啊!”

李绩抚掌,“书院若立,非但可吸纳高句丽略有天资之子弟,更能吸引大唐腹地学子前来游学。学问流通,潜移默化,久而久之,此地文风必为之一变!更能将格物之道应用于辽东开发,实乃一举多得!”

诸葛亮羽扇轻摇,补充道:“然初立之时,恐阻力不小。高句丽旧族未必愿送子弟入学,普通百姓亦多疑虑。亮以为,初期可许以优厚条件,如免除赋役、供给食宿,甚至允诺学成者可优先为吏。待见到实在好处,风气自开。”

“正是此理。”

陈曦点头,“此事便由诸葛先生牵头筹备,怀仁、玄策辅助。选址、营造、遴选首批弟子章程,尽快拟个条陈上来。”

“亮,领命。”诸葛亮躬身。

…………

就在陈曦于辽东厉行改革筹备书院之际,数千里外,大唐长安,太极宫。

今日乃大朝会,文武百官,冠盖云集。

御座之上,李世民面色红润,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畅快与威严。

东征大胜,高句丽灭国,这块自前隋以来便哽在帝国咽喉的硬骨终于被啃下,让他志得意满,胸中块垒尽去。

各项捷报叙功请赏的奏章已议论完毕,朝堂之上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待气氛稍缓,李世民目光扫过群臣,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高句丽已平,然辽东之地,百废待兴,民心思迥,非猛药无以治痼疾,非仁政无以收民心。陈曦于前方,整顿吏治,恢复生产,颇有章法。然此非长久之计,朝廷需有定策。”

房玄龄率先出班,拱手道:

“陛下圣明。高句丽虽灭,其地其民,终需纳入朝廷正式管辖。臣以为,当仿漠南、西域旧例,设都护府,遣大将镇之,移民实边,徐徐图之。”

魏征却微微皱眉,出列道:

“陛下,房相所言固然是老成谋国之策。然高句丽与漠南西域情形迥异。

其地本汉四郡旧土,民众多为汉时遗民后裔,与中原渊源更深,且地处辽东,毗邻新罗靺鞨,若仅以军府镇之,恐难以深入治理,易生反复。

臣以为,当设正州,派流官,行华夏法度,使其地真正化为王土。”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有支持设都护府,以军事管制为主的;有支持设州府,尽快推行郡县化的。

亦有提出折中,先设都护府,待时机成熟再改州的。

李世民静静听着,并未立刻表态。待众人争论稍歇,他才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并且回到长安的李靖:

“药师,你久在辽东,熟知情弊,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靖踏出一步,沉声道:

“回陛下。高句丽故地,城邑众多,民户繁杂,非单纯军事所能尽治。然其地初附,人心未稳,旧族势力盘根错节,若全然委以流官,恐难压制。臣与陈参军多次商议,皆以为当设一道,军政一体,以重臣总揽全局,方能在推行王化的同时,弹压地方,确保无乱。”

“设一道?”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具体而言?”

“可设辽东道!”

李靖声音提高,“辖高句丽旧境及大唐辽东部份州县。置节度使一人,总揽军政民政,开府建牙,便宜行事。待数年后,地方平靖,再还政于有司,分设州县。”

“辽东道……节度使……”

李世民手指轻轻敲击着御座扶手,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群臣,“诸卿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出列道:“陛下,李卫公之议,实为眼下最稳妥之策。辽东新附,非威望素著、能力卓绝者不能镇抚。此人需能文能武,既通政务民生,又知兵事战阵,更需陛下绝对信重。臣遍观朝野,符合此条件者,唯有陈曦!”

他的目光微微扫向武将班列,又看向文官队列,最终定格在虚空,其意不言自明。

不少武将纷纷附和。

陈曦虽年轻,然其亚圣修为书院山长的身份,加上此番东征屡建奇功,尤其是千里奔袭破邪阵迎英骸之事早已传遍朝堂,其威望能力,已无人质疑。

文官之中,虽有少数人觉得陈曦过于年轻,且非科举正途出身,然其山东整治世家、辽东恢复民生的政绩摆在那里,更有孔颖达、颜师等大儒为其背书,格物之道亦显露出巨大潜力,此刻竟也无人出言反对。

李世民见群臣意见趋于一致,心中已有决断,朗声道:“既然如此,朕意已决!”

“即日起,设辽东道,治所辽城,辖高句丽旧境及安东都护府所辖唐土!擢陈曦为辽东道节度使,兼任辽州刺史,总揽一道军政民政,许便宜行事,报朕备案即可!”

“另,陈曦东征以来,功勋卓著,生擒敌酋,平定地方,恢复民生,劳苦功高!特加封陈曦为辽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赐丹书铁券,赏绢帛万匹,黄金千两!”

圣口一开,金科玉律!

“陛下圣明!”

群臣齐齐躬身,山呼海啸。

辽国公!节度使!

如此年轻的国公,且是实权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在大唐开国以来,可谓绝无仅有!

圣眷之隆,地位之尊,权力之重,一时无两!

所有人都明白,一颗新的军政巨星,已在这辽东战火与废墟之中,冉冉升起,其光芒,必将照耀整个大唐的未来。

李世民看着殿外辽东方位,目光深远。

将辽东交给陈曦,他放心。

更期待着,陈曦能在那片土地上,用他的格物之道,开创出何等一番新天地。

朝会散去,一道道诏令自中书省发出,以八百里加急,飞驰向遥远的辽东。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3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