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 第166章 欲要灭国!

第166章 欲要灭国!


书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陈曦沉静无波的脸庞。

水镜之中,那支悬挂着怪异幡旗的扶桑船队影像已然消散,但其狰狞的航向与满载的兵甲,却如同冰冷的毒刺,深深扎入辽东刚刚平稳的局势之中。

隔海相望的狼子,终于按捺不住贪婪,欲趁火打劫。

陈曦负手立于窗前,夜风自微敞的窗棂卷入,带着辽城初春的凉意,却吹不散他眉宇间渐凝的冰寒。

扶桑……

此二字于他而言,绝非此世朝野认知中那个慕中华文化时常遣使朝贡的海外藩属小国。

于他灵魂深处,那是源自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文明血火记忆里的世仇!

是无数惨痛与屈辱的源头!

是即便跨越时空位面,亦难以磨灭的刻骨警惕与厌恶!

纵然此乃西游神话世界,天庭地府存焉,神佛妖魔显圣,人族王朝兴替背后或有更深层次的博弈。

然,族群之劣根,贪婪之本性,窥伺之恶念,并不会因世界背景不同而有根本改变。

高句丽据险负隅,虐民辱骸,其罪当诛,然其终究是摆在明面上的对手,一场堂堂正正的灭国之战,扫清的是百年边患。

而扶桑,其性如毒蛇,隐于草莽,畏威而不怀德,慕强而凌弱。

你若强盛,它便匍匐在地,谦卑学习,暗中积蓄。

你若露出一丝疲态或破绽,它便毫不犹豫地亮出毒牙,扑上来撕咬,企图吞下远超其体量的猎物!

对此等卑劣种族,怀柔示好,无异于养虎为患。

唯有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彻底打痛、打怕、乃至从根本上粉碎其反抗之力,断绝其复起之念,方能一劳永逸。

此番他们敢趁辽东初定大军部分班师之际,遣兵船来袭,便是其贪婪本性最好的证明!

必须予以最坚决最冷酷的回击!

甚至……就此机会,将其彻底抹去!

以他如今亚圣的修为,麾下可用之力,再借大唐新灭高句丽之赫赫军威,跨海东征,扫平那弹丸岛国,并非不可能之事。

大军渡海,虽有风险,但若筹备得当,并非无法克服。

一旦功成,非但永绝后患,更能……

陈曦眼中寒光一闪,思绪转向了另一关键之处。

据他前世模糊的记忆以及此世零星搜集的情报,扶桑群岛之上,似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白银矿藏!

白银在此世,虽非法定主币,然因其性质稳定,色泽悦目,亦在民间流通,价值不菲,更是许多炼器、阵法所需的辅材。

更重要的是,此界灵气充沛,矿产多有变异,富银矿脉之中,往往伴生有灵银矿脉!

灵银,乃是炼制高阶法器构建重要阵法节点甚至铸造神道金身不可或缺的基础灵材之一!

其价值,远非世俗金银可比。

若能掌控扶桑银矿,不论是大规模开采,铸成银钱充实国库,稳定金融;还是深入挖掘灵银矿脉,用于书院研究、装备大军、乃至与天庭地府进行某种层面的资源交换,都将为大唐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利益!

这将是一笔足以支撑整个帝国迈向更高层次的雄厚资财!

消灭一个潜在威胁,这巨大的利益,无疑是更具诱惑力的战利品,也更能说服朝中那些精于算计的大臣和那位志在开拓的皇帝。

一念至此,陈曦心潮微涌,但旋即又被更深的冷静压下。

灭国,非同小可。

尤其是跨海灭国。

灭高句丽,是收复故土,雪耻前朝,师出有名,且陆地接壤,后勤补给大军调动相对容易。

而跨海东征扶桑,则截然不同。

其地远悬海外,风波难测。

大军远征,粮草辎重、兵员补充、伤病救治皆是难题。

扶桑虽小,然地形多山,民风彪悍困兽犹斗,加之其诡异的阴阳术法、所谓八百万神明的底层信仰纠缠,一旦陷入泥潭,恐将严重消耗大唐国力。

即便能一战灭其主力,占领其都,如何治理?

如何同化?

其民性偏执,非高句丽可比。

若不能彻底根除其文化信仰,迁徙其民,大量移入汉民,数十年后,必生反复,恐成又一个不断渗脓流毒的疮疤。

届时,大唐将不得不长期在海外维持一支庞大的驻军和官僚体系,消耗巨大,得不偿失。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一旦决定动手,就必须以泰山压顶之势,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摧毁其一切有组织的抵抗力量,粉碎其上层建筑,瓦解其精神信仰,然后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置换与文化清洗!

这需要周密的计划,需要庞大的资源,更需要……最高决策层的全力支持与授权。

绝非他一个辽东道节度使所能独断。

纵然李二陛下对他信重有加,许他便宜行事之权,然此等涉及国策根本开启跨海灭国之战的大事,必须由皇帝乾坤独断,由朝堂诸公议定方略。

他陈曦,可以提出建议,可以分析利害,甚至可以主导前期准备,但绝不能僭越。

否则,纵然功成,亦难免功高震主之嫌,非稳健之道。

“呼……”

陈曦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眼中翻腾的杀意与野心渐渐收敛,化为一片深不见底的幽潭。

当下首要,是挫败扶桑此次的冒险行动,狠狠打下其伸出的爪子,让其痛入骨髓!

同时,将扶桑之患及其潜在的巨大利益,清晰无误地呈报给长安,引导朝廷做出最符合大唐长远利益的决策。

而这一切,需要一份足够有分量能打动李二和朝堂诸公的奏折。

一念至此,陈曦不再犹豫,转身行至书案之后。

王玄策早已机灵地备好了笔墨纸砚,并悄悄退至门外值守,他知道,山长此刻必有极其重要的文书要写。

子业的身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书房角落的阴影里,如同最忠诚的守卫。

陈曦铺开特制的加厚奏折用绢帛,提起那支以狼妖颈毫特制饱蘸浓墨的紫毫笔,略一沉吟,笔尖便落于绢上。

其字迹,并非寻常奏折的工整馆阁体,而是带着一股独特的个人风格,清瘦劲挺,锋芒内敛,却又在转折勾画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与浩瀚的文明气息。

“臣,辽东道节度使、辽州刺史、辽国公陈曦,顿首百拜,谨奏皇帝陛下:

陛下圣安。

臣自奉旨镇抚辽东以来,夙夜匪懈,幸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地方渐趋平稳,民生稍得复苏,书院分院亦已动工,详请已另折奏报,伏乞圣览。”

开篇循例问安并简要汇报现状,这是奏折的规矩。

随即,笔锋陡然一转,切入正题,语气变得凝重: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日,臣麾下侦知,有扶桑国船队,规模颇巨,形制非商非渔,满载兵甲,借风势悄然西来,其航向所指,正是我辽东半岛南端泊灼口一带。

观其行迹,鬼祟隐秘,队中似有异人施法遮掩,其心叵测,绝非善类!”

陈述事实,点明其恶意。

“扶桑小国,昔日前隋之时,便曾与高句丽暗通款曲,觊觎大陆之心,由来已久。

今高句丽新灭,辽东初定,我朝大军部分班师,其便欲趁虚而入,行此冒险偷袭之举,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若任其得逞,哪怕只是小股寇边,亦将严重动摇辽东新附之民心,令观望者再生异心,恐坏陛下平定辽东、永固北疆之大局!”

分析其动机与危害,将此事提升到破坏国家战略的高度。

接着,陈曦笔锋再转,开始阐述应对之策,语气果断:

“故,臣已先行部署:令李绩加强海域监控,程咬金整军戒备于泊灼、建安诸城。若其船队敢犯我海疆,登我领土,臣必督率将士,予以迎头痛击,绝不令其踏入辽东半步!此乃臣节度使之本职,亦为捍卫陛下之疆土,料无差池。”

先汇报自己的紧急处置,表明态度和能力,让皇帝放心。

然后,才是奏折的核心部分,也是陈曦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他略微停顿,墨迹在绢帛上稍浸染开,仿佛在积蓄力量,随即以更加沉凝的笔力写道:

“然,臣思之,击退此次来犯之敌,易尔。

然扶桑之患,在乎其根性。

其国偏居海岛,民风凶悍狡黠,慕强凌弱,寡廉鲜耻。

今次击退,其不过蛰伏数载,待我朝稍有松懈,或逢他变,必再度寇边,滋扰不休。

如同附骨之疽,难以根除,永为海疆之患。”

深刻剖析扶桑的民族根性,指出其反复无常的潜在威胁。

“且,据臣多方查探及一些古籍秘录所载,扶桑群岛之上,似蕴藏有惊人丰沛之银矿!”

“其银矿品质极佳,储量恐远超想象。白银于民间流通甚广,若得此矿,铸币流通,可极大充裕国库,稳定钱法,利国利民。更甚者……”

陈曦的笔迹在这里微微加重,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重视:

“凡富银矿脉,于灵气汇聚之地,往往伴生有灵银矿脉!

灵银为何,陛下深知,乃炼制神兵利器、构建护国大阵、乃至供奉天庭地府之紧要基础灵材!

其战略之重,关乎国运,远非世俗钱财可比!”

“若此矿藏为我所控,大唐国力必将再上层楼,于应对未来天地大变,亦将增添一巨大筹码!

反之,若留于此等心怀叵测之邦,不过资敌而已,或为其用以勾结邪神,反噬中原,后患无穷!”

“故,臣昧死建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长治久安之策。对扶桑之辈,唯有雷霆一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臣请陛下,圣心独断,考虑对扶桑……行灭国之策!”

字迹铿锵,如同金铁砸落绢帛!

“然,灭国之事,尤跨海而战,牵涉极广,非臣一镇节度所能决断,亦非单凭辽东之力可竟全功。需朝廷统筹,水陆并进,倾力一击!”

“若能兴王师,跨海东征,臣愿为前驱!凭陛下之威,将士之勇,必能犁庭扫穴,一举荡平丑类,永绝后患!届时,其银矿灵脉,尽归王有,可供陛下开创万世不朽之基业!”

最后,陈曦再次放缓笔调,显得更为老成谋国:

“当然,此举事关重大,利弊兼有。跨海远征,后勤艰险,将士劳苦,耗费钱粮无数,亦需防备西北诸胡趁虚而入。且灭国之后,治理同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然,臣以为,长远观之,利远大于弊。银矿灵脉之利,可补远征之耗;永绝海患之安,可省未来无穷边费;拓土东海之威,可震慑四夷,扬大唐天威于海外!”

“其中得失,陛下圣明烛照,自有权衡。臣愚钝,仅竭诚所见,冒死上闻。伏乞陛下召集群臣,详议此事。若陛下决意东征,臣在辽东,必秣马厉兵,筹备粮草,打造舟船,训练水师,静待王命!”

“所有一切,皆为大唐江山永固,陛下皇图永昌。臣陈曦,顿首再拜,谨奏。”

落款,盖章。

陈曦放下笔,看着绢帛上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软硬兼施的奏折,轻轻吹干墨迹。

他知道,这份奏折一旦送到长安,必将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

支持者,反对者,必将争论不休。

但他有信心,以李二的雄才大略和开拓野心,加上银矿尤其灵矿的巨大诱惑,最终倾向于东征的可能性,极大。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辽东,做好一切准备。

同时,先狠狠给即将到来的扶桑船队,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玄策。”

“学生在!”王玄策应声而入。

“将此奏折,用火漆密匣封好,以八百里加急,直送长安,面呈陛下亲启。沿途任何人不准拆看。”

“是!”王玄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奏折,神色无比凝重。

“另,唤李绩、程咬金二位将军,即刻来见我。”

“是!”

王玄策领命而去。

陈曦起身,走到窗前,遥望东南漆黑的海域方向,目光冰冷。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