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1948开局买下东厢房 > 第132章 衣锦还乡议投资 巧借东风办合资

第132章 衣锦还乡议投资 巧借东风办合资


在香港短暂却高效的数月,仿佛给何雨柱——如今法律文件上的港商“何哲”——灌入了新的精气神。当他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时,已是八一年的初秋。风物依旧,但看在他眼里,却已截然不同。

他没有大张旗鼓,但“港商何哲回京”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四合院和整个街道。

他回来的样子,让所有熟悉“何雨柱”的人都大跌眼镜。一身剪裁合体、料子挺括的深色西装(并非名牌,但做工精细),擦得锃亮的皮鞋,手里提着的不再是网兜,而是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脸上依旧是那份沉稳,但眉宇间多了几分见识过风浪的从容和自信,言谈举止间,那种属于老北京胡同的随意淡去了,代之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属于商人的客气与距离感。

“哟!柱子…不,何…何先生回来了?”阎埠贵第一个凑上来,推着眼镜,上下打量,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巴结。

“何先生,香港那边…挺繁华吧?”刘海中也忍不住探头,语气酸溜溜,又带着好奇。

连街道王主任都亲自过来表示了关心,话语里透着前所未有的客气。

何雨柱——何哲,对所有的问候和打探,都报以礼貌但略显疏离的微笑,回答得滴水不漏:“谢谢关心,那边也就那样,做生意机会多点。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家里,也顺便考察一下有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嘛。”

他不再住回拥挤的四合院,而是在王府井附近的华侨饭店包了一个长租的房间,既符合身份,也便于业务往来。但他每天都会回四合院看看安风和孩子们,给邻居带些香港买的普通糖果、电子表之类的小礼物,既不显摆,也全了人情,维持着一个“发达了但没忘本”的形象。

安风看着丈夫的变化,既欣喜又有些无措。何雨柱悄悄告诉她:“别担心,我还是我。外面那套是做事需要。”这才让安风安心下来。

真正的动作,在他安顿下来后迅速展开。他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通过正式渠道,主动拜访了市里和区里新成立不久的“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和“招商引资办公室”。

面对政府官员,他姿态放得很低,态度却极其认真。“何哲”出示了香港公司的注册文件、银行资信证明(通过香港律师办理),表达了强烈的投资意愿,但强调:“我是真心想为祖国建设出力,投资不是为了快钱,是想做点实实在在的、对国家发展有利、能长久经营的事业。希望领导们能多指导。”

他务实的态度和对政策的尊重,赢得了官员们的初步好感。他们提供了不少政策汇编和项目建议清单。

何雨柱没有盲目选择,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清单,更实地考察了多个濒临倒闭或效益低下的国营厂。最终,他锁定了东城区一家生产水果罐头和果脯的老字号食品厂——“红星食品厂”。

选择理由充分:一、食品是民生行业,政策支持风险低;二、老字号有品牌底蕴,但设备陈旧、管理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改造空间大;三、与他过往的厨师经历有微弱关联,解释投资来源时更顺理成章;四、离市区不算太远,方便管理。

谈判桌上,何雨柱(何哲)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他不再是那个和蔼的港商,而是变得犀利、专业、对数字极其敏感。

他仔细核验工厂的资产清单、债务情况,对陈旧设备的估值压得很低,但对“红星”这个老品牌的无形资产却给予了肯定。他提出的合资方案清晰而强硬:

成立“中外合资北京哲欣红星食品有限公司”。

港方(哲欣国际)以现汇入股,占股55%,负责引进关键新设备(封装机、灭菌釜、检测仪器)、提供新配方(部分香港流行口味)、并负责部分外销渠道。

中方(红星食品厂)以现有厂房、部分可用设备、地皮使用权和“红星”品牌作价入股,占股45%,负责原有员工安置、生产管理和国内销售网络。

董事会由双方组成,总经理由港方指派(何哲亲自担任),副总经理由中方指派,财务总监由港方委派。

谈判过程艰苦。厂里的老书记和厂长习惯了计划经济思维,对何哲的“斤斤计较”和“夺权”方案很不适应,多次发生争执。

何雨柱并不动怒,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书记,厂长,现在的局面是厂子快发不出工资了。我投入的是真金白银,要承担风险。我必须对投资负责,对未来的员工饭碗负责。管理权不清晰,企业死得更快。我们合资,是要让它活起来,变得更好,不是维持原样。”

他还私下请官员做了工作,强调了合资成功对当地经济的示范效应。

最终,在一轮轮的拉锯战后,协议达成了。签约仪式搞得很隆重,区里领导都来出席了。何雨柱(何哲)穿着西装,与中方代表在闪光灯下握手,交换协议文本。他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应对自如。

报纸上的小篇幅报道和电视上的短暂画面,让“港商何哲”这个名字,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

四合院里炸开了锅。

“真让他办成了?合资企业!”阎埠贵看着报纸,手都在抖。

“傻柱…不,何老板这是真发达了!”有人感叹。

刘海中关起门,酸水直冒:“哼,不就是有几个臭钱…”

贾张氏更是咒骂连连,但也只能躲在屋里。

何雨柱回到饭店房间,脱下西装,松开领带,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一步,总算迈出去了,而且迈得很稳。

衣锦还乡,港商身份引轰动。

精准投资,瞄准老厂谋新生。

谈判桌上显锋芒,巧借政策东风,合资企业终落成。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家焕然一新的合资厂,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但他信心十足。因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还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观念和信息。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057/225323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