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姑苏城软语评弹 拙政园移步换景
扬州温软的春风还未从衣襟散尽,车子已驶入苏州地界。如果说扬州是位清丽婉约的少女,苏州则更像一位腹有诗书、底蕴深厚的大家闺秀。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格局愈发精致,连空气都仿佛被园林里的花香、墨香和茶香浸透了几分。
他们下榻在观前街附近一家老式旅社,推开雕花木窗,底下便是熙攘人流和各色苏式糕团、卤味的香气。
“领导,听见没?这就是吴侬软语!”何雨柱学着窗外卖茉莉花手串的老妪的调子,憋出几句不伦不类的苏州话,逗得安风直笑。
安顿好后,第一站直奔拙政园。踏入园门,仿佛瞬间与门外喧嚣隔绝。亭台水榭,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景随步移。何雨柱看得眼花缭乱,不住咂嘴:
“好家伙!这园子修的!比俺们厂区规划还讲究!你瞧这借景,把北寺塔都‘借’进来了!这水池子挖的,曲里拐弯,显得多大!”
他试图用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利用率!这空间层次感!绝了!就是维护起来…得费老鼻子劲了!”
安风则更沉醉于细节。她举着相机,对着漏窗后的一枝芭蕉、水面上亭台的倒影、太湖石通透的孔窍,反复调整角度。何雨柱这回学乖了,不再瞎指挥,只安静跟在后面,偶尔在她需要稳定时,默默递上肩膀或胳膊当人肉支架。
在一处临水轩榭,他们偶遇一位正在写生的老先生。画纸上,园景疏朗有致,墨色浓淡相宜。安风看得入神,忍不住轻声赞叹。
老先生抬头,和蔼一笑:“喜欢?园林如画,画亦如园。看的不是堆砌,是留白,是呼吸。”
何雨柱听得半懂不懂,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老先生说的是!就跟做菜一样,不能光堆料,得讲个火候和余味!”
老先生闻言,打量了一下何雨柱,笑道:“这位先生倒是通透。”
离园时,夕阳给粉墙镀上金边。何雨柱回味着:“这园子,得泡壶茶,坐半天,才能品出味儿来。咱这走马观花,可惜了了。”
安风却看着相机里几张颇为满意的构图,轻声道:“能记住几个瞬间,就够了。”
夜晚的平江路,灯笼次第亮起,石板路被灯光照得温润。他们沿着水路漫步,耳边忽然飘来叮咚弦索和女子清丽婉转的唱腔。循声望去,是一家临水的茶肆,里头正有评弹表演。
“走!领导!听听去!”何雨柱来了兴致。
挤进茶肆,拣角落坐下,要了一壶碧螺春,一碟南瓜子。台上,一男一女,男抱三弦,女执琵琶,正唱着《白蛇传》片段。吴语软糯,唱腔缠绵,虽听不甚懂词句,但那哀婉的情致、琵琶的珠玉之声和三弦的沉稳托底,却丝丝缕缕沁入人心。
何雨柱起初还嗑着瓜子,听着听着,竟也入了神,瓜子捏在手里忘了嗑。听到白娘子被压雷峰塔时,他竟跟着叹了口气。
安风更是听得眼眶微红,完全沉浸在那凄美故事里。
一曲终了,满堂喝彩。何雨柱也跟着使劲鼓掌,低声对安风说:“这玩意儿…有点意思!比听报告带劲!”
出了茶肆,夜风微凉。评弹的余韵还萦绕耳畔。何雨柱咂摸着滋味:“你说这许仙,忒没担当!还不如咱爷们儿!”
安风轻笑,挽住他的胳膊。水巷寂静,只剩橹声欸乃,划过沉静的水面。
次日,他们又逛了狮子林的假山迷宫,何雨柱在里面转得晕头转向,直呼“这比八卦阵还绕”;去了寒山寺,听着钟声,何雨柱一本正经地合十拜了拜,念叨着“保佑咱一路平安,吃好喝好”;还在绣品店里,看花了眼的何雨柱大手一挥,给安风买了条精致的苏绣真丝围巾,上面的猫蝶(耄耋)图案栩栩如生。
“领导,这手艺!绝了!一针一线出来的!比机器印的强一万倍!”他由衷赞叹。
离开苏州前,何雨柱特意去黄天源买了大批糕团:松仁枣泥拉糕、薄荷方糕、桂花糖年糕…塞了满满一盒子。
“带回去给雨水、明磊他们尝尝鲜!也让晓卉看看,这南边的点心能精致到啥程度!”
车子驶出苏州古城,穿过纵横的河网。何雨柱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忽然感慨:
“这地方,适合养老。等咱跑不动了,就来这儿,找个河边小院,天天听评弹、吃糕团。”
安风望着窗外掠过的片片油菜花田,轻轻应道:“嗯。”
姑苏城的软语、园林的精巧、评弹的韵味,如同滴入清水中的墨,缓缓氤氲开来,悄然改变着他们的心境与对未来的想象。下一站,便是那“天堂”般的杭州了。何雨柱已经开始琢磨,西湖醋鱼和东坡肉,到底哪家馆子最地道?龙井茶,是该去梅家坞买,还是龙井村买?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057/2253232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